秋冬話甘蔗

2023-12-17     竹鶯說事

原標題:秋冬話甘蔗

孟祖平

寒霜過,甘蔗俏。秋冬時節,地里的甘蔗枝幹圓墩粗壯,枝葉翠綠,茂密如林,遠遠望去,猶如青紗帳般氣勢壯觀。

有一年深秋,去義烏調研途中,被一片甘蔗林所吸引,走進甘蔗叢中,兩米多高的甘蔗枝幹上端,綠葉隨風擺動,抬頭仰望,藍天、白雲、綠葉,景色宜人。

此時,甘蔗紫紅外皮,盡顯尊貴質感。甘蔗有紫皮、青皮之分,宋代蘇軾《甘蔗》詩句「生啖青青竹一排」中的青竹,就是青皮甘蔗,義烏一帶,多為紫皮甘蔗,常用來製作當地有名的義烏紅糖。

記得小時候,糖很稀缺,甜美的甘蔗是小孩們喜愛的水果。甘蔗上市之時,父親會從遠郊買來許多甘蔗,剛買來的甘蔗大都帶著青葉,有一股清香,待到開吃之時,兄弟幾個會迫不及待地圍上前去。甘蔗去皮,切成小段,一口咬下,汁水四溢,甘甜的味道,有甜到心窩的感覺。

甘蔗,除了生嚼,也可煮湯吃。在南方,甘蔗與雞、排骨、魚燉湯很常見。記得小時候,奶奶常用甘蔗煲排骨;每逢過年,奶奶會用甘蔗燉羊肉,鮮美濃湯出鍋,甘蔗淡淡的清香,十分誘人。甘蔗可制各種糖水,與馬蹄、雪梨搭配,清甜滋潤。冬季,甘蔗烤過吃,也是南方常見吃法,甘蔗烤熱後,削皮食用或榨汁熱飲,氣味芳香,口感溫潤。吃完後留下的甘蔗渣,曬乾,可用來作為熏制腌臘肉的燃料,熏後的臘肉,有絲絲的甜味。

甘蔗食用歷史悠久,在先秦時期,甘蔗稱為「柘(zhè)」,屈原《楚辭·招魂》中有「胹鄨炮羔,有柘漿些」句子,是說燉甲魚烤羊羔之時,常蘸上新鮮甘蔗糖漿。漢代,甘蔗又稱「甘柘」、「諸柘」,「甘蔗」一詞出現較晚,大約出現在六朝時期。

甘蔗,汁多味甘,在中古以前,是上層社會高級水果。宋代,吃甘蔗十分講究,據林洪《山家清供》記載,當時有一道「沆瀣漿」,是將甘蔗與蘿蔔切塊,一同爛煮成汁,能潤肺生津、寧心安神。清代,據烹飪書籍《調鼎集》記載,有一種美食「假楊梅」,由甘蔗製得:「甘蔗去皮,取心削圓,灑紅色,或拌洋糖、姜鹵,內放帶葉小梅條一、二枝,儼與楊梅無二。」

甘蔗自古是食療佳品,中醫將甘蔗列入「補益藥」,稱甘蔗汁為「天生復脈湯」。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甘蔗可清熱生津、瀉火熱;凡虛熱咳嗽、口乾涕唾,可用甘蔗汁煮粥食療,每日二次,極潤心肺。秋冬時節,氣候乾燥,甘蔗能清、能潤,是秋冬令養生之佳品。因此,民間有「秋冬甘蔗賽過參」諺語。

古代,甘蔗常用來釀酒。西漢枚乘《柳賦》中的「金漿」,就是甘蔗汁釀成的美酒。當時甘蔗酒以「金漿」命名,足見其身份高貴。漢代,金漿酒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晉代,飲用甘蔗酒開始在民間流行。古代,甘蔗酒色澤金黃,口感醇厚,由於古法釀造工藝複雜,出酒量低,因此彌足珍貴。至今,在北方一些地區,甘蔗酒仍是逢年過節送禮必不可少的美酒。

在古代,甘蔗汁常用來製成軟糖(蔗飴)。甘蔗制蔗糖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楊孚《異物志》中就有描述。蔗糖有紅糖、白糖、冰糖之分,紅糖自古是滋補佳品,對女性尤為適用。杭州有句老話,叫「女子不可百日無糖」,是說女性一生離不開紅糖的滋養。在上世紀60年代,家中有人生孩子坐月子,前來送禮之人,紅糖是必備之禮品。

過年吃甘蔗,一年甜到頭。在古代,春節有吃甘蔗習俗,甘蔗有節,味道甜美,過年吃甘蔗有來年「節節高升」、「生活越過越甜蜜」寓意;老杭州人過年,買來的甘蔗,喜歡連葉帶根,有「有頭有尾」寓意。

作家汪曾祺散文《昆明年俗》中曾提及昆明過年,有甘蔗「抵門槓」習俗,是在除夕夜用兩株甘蔗頂在門上,有「好事成雙」寓意,到除夕跨年時刻,有「翻梢」守歲習俗,是把「抵門槓」的甘蔗顛個筋斗,有「來年翻身」、「時來運轉」寓意。甘蔗甘甜,古人常用「蔗」來比喻甜美 ,用「蔗尾」比喻先苦後樂、有後福,「蔗境」則比喻人的晚景美好。

宋代,有用甘蔗製成薰香習俗,宋代陸遊《閒中頗自適戲書示客》詩句中提到的「窮四和」,又稱「小四和香」,以甘蔗渣、荔枝殼、干柏葉、棗核等材料製成。「小四和香」之名由名貴薰香「四和香」而來,「四和香」四味配料沉香、檀香、龍腦、麝香均是昂貴香料,故稱「貴四和香」;相對於「貴四和香」,「小四和香」價廉物美,香亦清雅,是文人喜愛的薰香,被文人戲稱為「窮四和」,由於配料均來自山林草木,故又稱「山林窮四和香」。

杭州人自古有「劈甘蔗」比輸贏習俗。記得小時候,甘蔗上市季節,在巷子裡,常有人進行「劈甘蔗」比賽。比賽之時,將甘蔗豎直平衡,用鐮刀口對準甘蔗,由上往下劈開甘蔗。「劈甘蔗」比賽有約定規則:以每次劈開的甘蔗長度累計總長度,長者為勝,當甘蔗倒下不得再劈。「劈甘蔗」一要看準頭,二要有腕力,三要有膽氣,為了取勝,在劈蔗之時,須屏氣凝神,用刀尖壓住甘蔗梢頭,然後蓄勢發力,以勢如破竹之勢,用力快速劈下甘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6350afb93e28289615a7af9f346f6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