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悄悄給他披上衣服,徐酒醒後大驚:要滅族了

2024-01-12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悄悄給他披上衣服,徐酒醒後大驚:要滅族了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皇帝李世民年事已高,此時正在為太子努力鋪平後路,而他的手下,名將能臣無數,這些人固然對自己一心一意,但太子是否能鎮的住他們卻不得而知。

在當朝名將中,有一人的地位極其重要,李世民便在某一日邀他單獨來飲酒,兩人酒過三巡,李世民便盛讚他的忠誠,並囑託他日後好好輔佐太子。

此人當然滿口答應,李世民繼續勸酒,他愈喝愈多,最後竟不知不覺就伏案睡著了。

果然,幾日之後,太宗便下令將此人由太常卿、太子詹事貶為疊州都督,他二話不說也不爭辯,收拾行李立即前往就任。

在影響頗大的《隋唐演義》中,瓦崗寨內有一個十分出彩的好漢名叫徐茂公,這個人物本身是杜撰的,但原型正是這個被貶的李勣,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是唐朝初年數一數二的名將。

但太宗為何因一場酒便將他貶謫?究竟是別有深意還是事出有因?李勣這位歷經三朝的老臣又是怎麼一路走來的呢?

徐家祖上蒙蔭,是當地的一個富貴大族,生活條件相當優渥,還經常接濟當地貧苦人家。

徐世勣在年幼的時候便跟隨家人遷到了滑州衛南縣,也就在這裡長大,由於家境原因,他通曉道理、飽讀詩書,有著一身才華,而且對兵法也頗有興趣和研究。

既然出身不凡,徐世勣自然想作一番大事業,而到了大業十二年,他遇到了一個天賜良機——翟讓從外地逃亡來到瓦崗,於此處起義並建立起了瓦崗寨。

當時瓦崗軍聲勢還不太大,朝廷的大將張須陀前來討伐時,翟讓十分畏懼,而徐世勣力勸他誘敵深入,最終成功以伏兵全殲敵部,大獲全勝。

後來李密加入瓦崗,和翟讓的矛盾越發激烈,直到在宴會上設下伏兵,將翟讓當場誅殺,而徐世勣並不知情,在慌亂的奔逃中也被砍了一刀,差點身亡,好在被及時制止。

之後的徐世勣便一直在李密的麾下效命,率人馬南征北戰陸續大破宇文化及、王世充的部隊,到了武德元年時,李密歸順唐朝,而他原本的領地和部眾都落到了徐世勣手中,這可謂是一筆天降橫財。

而這件事情在不久後還是傳到了李淵耳中,他大為吃驚,盛讚徐世勣為「純臣」,當即下令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加授右武侯大將軍,同時還為他賜姓李,所以此後徐世勣便改名為了李世勣,並歸順唐朝。

歸入李唐麾下以後,李世勣並沒有被埋沒,他和許多人一樣,被愛才的李世民收到了身邊,開始隨他一同南征北戰。

李世勣先前在瓦崗寨時,便當得上軍師角色,此時更是全力施為,他隨同親王討伐王世充、擊退王玄應、伏擊竇建德,戰功赫赫,在武德四年滅掉鄭國論功行賞時,和李世民等人一起身披金甲前往太廟,當地是萬分榮光。

在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後,平定江南的一系列戰爭中,李世勣也依舊長期參與其中,立下了不朽戰功。

唐初的諸多名將中,李世勣的功勞、功績是可以和戰神李靖相提並論的,他們兩個人也有著許多共同點,比如經常互為正副出征,比如在一場大變中都保持了旁觀的態度。

而眾所周知,這場政變最終由李世民獲得了勝利,登基稱唐太宗,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勣其實就比較尷尬了,按他的身份來講,是應該支持李世民的,所以當昔日的一干同僚都受到了豐厚的獎賞時,他卻什麼也沒有。

雖然李世民表現極為寬大,對中立派的人一概沒有過問任何責任,但心中的嫌隙恐怕也是免不了的,所以在同年,他將李世勣封為了并州都督,雖然聽起來不錯,但畢竟去到了外地,遠離了朝廷中樞。

好在沒過多久,李世勣還是迎來了自己翻身的機會。

而如果要北伐,就少不了戰功赫赫的李世勣,所以在貞觀三年,李世民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李勣被授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兩人一起率十幾萬大軍分多路向北出擊。

李勣率自己的部下從雲中出發,一路抵達白道,和突厥部隊遭遇,雙方在一場短暫的交手後便分出了勝負,突厥大敗向更北的地方逃竄而去。

之後李勣又向李靖獻策,為了讓突厥被一舉掃平,最好先派人安撫他們,然後輕軍突擊,李靖按照他的計劃布置,最後將突厥後路截斷,一口氣俘虜了五萬多人凱旋班師,徹底蕩平了北方的隱患。

在這樣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李勣一直深耕於邊疆,為大唐邊境的安寧作出了莫大的貢獻,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對他是又敬又怕,只是聽到名字都要退避三舍。

而到了貞觀十七年的時候,出了一場大亂子——太子李承干、漢王李元昌等一干人等勾結謀反未遂,李世民直接廢掉李承干,改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

在玄武門之變以後,李勣知道自己和皇上有罅隙,所以從來不敢妄議這些事情,但這回李世民卻主動封了他為太子詹事,這意思幾乎不言自明,而同年李勣的畫像也被列入凌煙閣之內。

所以在接到被貶為疊州都督的任命後,他一聲都沒吭,拍馬就趕到地方去上任了。

李勣是正兒八經的元老之臣,一直以來戰功無數,也從來沒做過什麼出格的事,為何李世民要為他批衣,要貶謫他去外地呢?

這個答案就藏在李世民駕崩後,李治登基為唐高宗的時候,這個太子剛一登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勣召回來,直接加封洛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

所以李世民在臨走前將李勣狠狠打壓一把,然後再讓李治對他施加大大的恩寵,這樣一來,李勣不管怎麼樣都要承這個恩情了,自然也會盡忠盡責。

李治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簡直把李勣當親人一樣對待,不僅在官職上一路把他封到了司空,甚至親手親筆為他畫像、作序,還給了他許多的特殊待遇,一旦李勣和家人遇到什麼意外,他都會親自過問。

如此恩德,李勣怎麼能不盡忠相報呢?在這之後的時間裡,他始終牢牢站在李治身後為他撐腰,而在京城之外,他七十二歲的高齡還挂帥遠征,足見其對高宗的感懷。

李勣雖然年事已高,威風絲毫不減當年,他一口氣揮軍向前連續攻城拔寨十六處,此後愈戰愈勇很快直抵高句麗都城平壤之下。

叛軍縱然據城死守,但在一個多月的兇猛圍攻下還是只能投降,至此,高句麗徹底滅亡,被併入了唐朝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之內。

隨著時間來到總章二年,李勣不僅年齡已經達到了七十五歲,職務也已經位極人臣做上了太子太師,光是封邑就有一千一百戶,榮譽也已經加無可加了。

或許正是因此,李勣覺得已經足夠了,在當年年底,他安然病逝,但即便去世之後,也極盡哀榮:李治聞訊悲痛欲絕,不僅追封他為太尉、揚州大都督、還下令休朝七天,賜予李勣「貞武」的諡號,並允許他陪葬昭陵。

而到了後來,李勣更是被列入了著名的「武廟十哲」,在整個唐朝一代,除了他以外,只有李靖和他並列其中,再無二人。

其實在唐初的許多將領中,李勣並不是最為知名的,但他從瓦崗時期便投身疆場,一直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始終策馬揚鞭幾乎一刻不休,其真實戰功已經遠超了絕大部分將領,北伐東征帶來的,更是國家邊疆的安寧和民族團結,實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559e8a89afb4c71508826829d1a98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