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政績工程」將被拆除,投機性決策教訓深刻 | 新京報快評

2024-11-05     新京報

柳州輕軌爛尾後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橋墩。圖/央視報道截圖

每天都矗立在柳州市民眼前的一項「政績工程」,在爛尾之後終被「切除」。據央視新聞11月5日消息,廣西柳州將拆除位於桂柳路北側的墩柱及搭建的附屬設施。該建築正是已經爛尾的柳州輕軌的一部分。

柳州輕軌在2016年開工,當初一鼓作氣開工了幾條線路,怎奈始於轟轟烈烈終於無聲無息,到2022年項目建設處就已處於停工狀態。據媒體報道,在柳州各條主幹線上,都能看到輕軌爛尾後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橋墩。光禿禿的橋墩上,沒有鋪蓋路面,柳州人給這些橋墩取名為「幻想柱」。

一根根「幻想柱」無疑是柳州的一道道傷疤。在柳州市民看來,爛尾的輕軌既堵城也堵心,這可能是柳州決心拆除爛尾輕軌的重要原因。但究其實質,柳州輕軌的拆除,標誌著城市發展投機性決策的徹底失敗。

柳州輕軌出生之日就沒有「准生證」,該工程當初匆忙上馬,想的是「先上車再補票」。時任市委書記鄭俊康為自己的政績進行了一場豪賭,他賭輕軌終究能獲批。這種投機性決策曾經也是個別地方推進城市發展的慣用手段——讓規劃項目既成事實,迫使審批部門事後加快審批,達到違建合法化。

這種「豪賭」一把的決策,之所以能得逞,一是工程投入巨大,拆之不忍,二是未批先建,被有關領導以大幹快上搶奪時效為藉口,粉飾過關。但鄭俊康錯判了形勢。柳州輕軌從開始就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因為事前沒有科學測算,即便建成投入營運也會出現巨虧。長痛不如短痛,拆除爛尾的輕軌工程,現在看是柳州無奈但又必須接受的現實。

「政績工程」未批先建—主政官員相繼落馬—爛尾工程漸次拆除,這是一條時間線,也是一條「因果鏈」。主政官員權力觀扭曲,政績觀錯位,民生工程也會隨之變味,最終搞得勞民傷財,既損害了群眾的利益,也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晾了兩年的柳州輕軌,完全可以拆得更早一些,很可能是因為當初拍板上馬的主政官員的面子,這項市民眼皮子底下的違章建築矗立到現在。這麼顯眼的違建,長期得不到拆除,何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就此而言,那些光禿禿的橋墩既破壞了城市風貌,也戳傷了法治環境。

2023年11月,財政部通報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其中提到,2016年2月起,柳州多家公司依據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決議,墊資承擔應由財政預算安排的土地一級整理開發、代行土地收儲等業務。自2018年至2021年6月末,形成新增隱性債務176.95億元。

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地方財政實在不堪重負,柳州輕軌或許也可以成為既成的事實、永遠的負擔。現在,拆除輕軌容易,化解債務不容易,柳州未來一段時間還要繼續「消化」這個爛尾工程。

巨大的浪費證明,主政官員任性的「豪賭」,打斷了城市發展的應有進程。唯有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汲取這個教訓,才能避免類似的投機性決策在其他地方再次出現。未批先建看似爭分奪秒,其實是讓工程脫離監管,加大了各個環節的質量風險和腐敗風險。

從鄭俊康到吳煒,柳州兩任書記接連落馬。「政績工程」的背後往往都少不了擅權妄為的一把手。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避免一把手隨意拍板,也是有效避免「政績工程」的一個重要抓手。

此外,一些地方主政官員熱衷「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也是認定這些工程行之有效,會成為升遷之路的「墊腳石」。如果這些工程不僅「政績不顯」,反而成為被問責的線索,就能警醒地方官員不要重走柳州這兩任書記的錯誤路徑。

撰稿 / 沙元森(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1a7e6ad6232585cbf59d9cdd021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