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藕
在美妝博主的多年教育下,對於當代精緻女孩來說,美瞳也是眼妝的一部分。
成立於2019年10月,Moody的產品於次年1月才正式上線,但從成立開始,Moody便是資本的寵兒。種子輪由壹叄資本領投,梅花創投加持;A輪獲得經緯中國領投,源碼資本跟投。據統計,截止到日前,Moody獲得得融資總額已經超過了10億。
資本寵兒的銷量數據自然好看。2020年,上線不到半年,Moody的天貓旗艦店月銷售額就已經成功突破了千萬,而今年的雙十一,預售開始一分鐘,Moody的預售成交額就超過了去年全天的成交,爆款的銷量均突破了10萬。
「美瞳」興起之路
對跟「美」沾邊的消費品來說,「好看」是這類新消費品牌的共通點。而與國產新生美妝品牌類似,作為美瞳賽道的後起之秀,Moody對「好看」也同樣有著細緻的要求。原本,美瞳的花色就是其最主要的競爭力,但Moody除了根據時尚趨勢和話題度專門設計的小直徑花色外,在包裝上也武裝到牙齒。
除了獨樹一幟的方形包裝盒,以及自身的精美設計外,Moody也積極與其他潮流品牌互動——跟美寶蓮聯合著賣眼線筆,跟I DO聯合起來賣香水,跟Line出聯名包裝。在新消費的賽道上狂奔。
但從無論在設計上下了多少功夫,「可取代性」依舊是美瞳品牌難以攻克的關隘。其消費者的忠誠度並不高,早在2015年,藉助社交媒體的美妝博主「種草」,日韓系美瞳品牌在國內開始流行,接著這股風,微博、淘寶、微信等渠道興起了一批「瞳代」。
由於品類的特殊性,國產美瞳品牌卻並沒能在這時開始發展。實際上,美瞳賽道有著很高的准入門檻,作為高風險級別的三類醫療器械,其生產經營都需要取得相關許可,這意味著這一品類登陸電商也有著更高的門檻,於是在2015年小範圍流行起來之後,並沒有像化妝品品牌一般快速進化。
在全民美妝的大趨勢下,美瞳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據統計,在小紅書這類種草平台上,「美瞳」的種草筆記超過了67萬。
根據《2020年中國美瞳行業概覽》的數據,近5年來,國內的彩瞳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1%,2020年該品類的銷售額達200億。另外,得益於「雙十一」等電商節的大促,國貨品牌美瞳憑藉電商渠道異軍突起,據天下網商公布的雙11隱形眼鏡品牌排行榜,國產美瞳品牌Moody、可啦啦、可糖均位列TOP10,力壓拉拜詩等經典日牌。
而根據青山資本的數據,在國內美瞳的200億市場中,消費者的年消費片數超過了18億,線上購買美瞳的人占據70%。這一年,Moody也開始快速崛起。
作為快速消費品的一種,與海昌、博士倫等傳統隱形眼鏡品牌專注長拋不同,Moody以「日拋」這類快速消耗品打開市場,日拋大大增加了目標消費者的消費頻次和復購頻率。一方面,從KOL營銷入手,快速在網際網路上建立起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從品牌精神上,moody也深諳Z世代獨樹一幟的潮流,製作了一系列「這屆年輕人有什麼不同」的品牌視頻,以期望建立起Z世代消費者的認同。
但這條路,與太多新消費美妝品牌走過的路相似。
美妝品牌思路照搬?
實際上,得益於武裝到眼睛的「美妝」思路,美瞳行業的狂奔離不開國產美妝的狂奔,而美瞳品類的發展歷程也與國產美妝品牌有著類似的地方。重資電商渠道,憑藉優質的銷量數據獲得資本青睞,隨即大力建設品牌,在資本助推下開始全網營銷。
有所不同的是,品類的限制導致美瞳品牌無法像美妝品牌一般,通過深度捆綁直播帶貨快速起品牌影響力。在銷量上,美瞳對於雙十一這樣的大型電商促銷節日依賴得更重,與早期直播尚未建立影響力時的「完美日記」十分相似。
現階段,國內的美瞳品牌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藉助隱形眼睛硬性需求,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品牌的如強生、博士倫、愛爾康等,具有醫療背景的國際傳統隱形眼鏡企業;其次是2015年後,憑藉社交媒體進入國民視野的SEED實瞳、LaPeche拉拜詩、FLANMY等日韓品牌;最後則是在新消費餘溫影響下,快速崛起的moody、可糖、可啦啦等近兩年崛起的新銳國產品牌。
目前,完美日記一馬當先,花西子、橘朵、小奧汀緊隨其後,國產美妝品牌正呈現出飽和的趨勢。但美瞳賽道仍然是野蠻生長的時期,除了在電視媒體時期就發展出品牌的海昌、博士倫等品牌外,消費者並由形成固定的品牌消費習慣,尚有建設品牌的機會,而Moody憑藉資本優勢已經建立起了優勢。
也如同美妝賽道的競爭再現,Moody的勁敵也不少。以同樣為國產品牌的可啦啦為例,也同樣曾經拿下過天貓全品類美瞳第一品牌。而在其他品類,也同樣存在著競爭者,完美日記在美瞳賽道上也有著自己的布局,從美妝入手,將美瞳與自身爆款產品「動物眼影」組成「絕配CP」。
本質上,美瞳賽道品牌仍然面臨著「替代性強」的問題。從渠道上來看,Moody入駐天貓的時間晚,儘管銷量不錯,但目前仍是靠著低價策略再進行「促銷」,在渠道上並無優勢。另外,仍然是由於品類的特殊性,長時間佩戴美瞳有著一定的醫療風險,有可能會導致角膜炎等疾病,在社交媒體上有可能會出現一定的管控,從而導致宣傳受限。除此之外,根據媒體的報道,目前國內市面上基本90%的美瞳品牌都並非自主生產,在質量保障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作為新消費賽道的一員,儘管得到了資本的重視,但對於美瞳賽道來說,重現美妝賽道百花齊放的品牌大戰仍然有著一定的距離,下一個美瞳界的「完美日記」尚未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