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陪孩子宅在家裡的父母們,不妨給孩子們講講,「二月二」有關的傳統文化:二月二的由來、祖先們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描寫這一節日的詩詞……陪孩子度過一個特別而有意義的節日!
「二月二」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將這一天稱為「龍頭節」。又名「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迎龍求雨祈豐收。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民間傳說里,龍會在「二月二」這天甦醒,騰雲駕霧,遨遊九天,興風布雨,降下甘霖,滋養世間良田,也護佑著一代代龍的傳人。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剃龍頭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
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祭祀龍神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
o
納吉
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草龍,二月二日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
圍倉
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吃龍鱗
二月二這一天的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春餅叫「吃龍鱗」,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 <
炒豆子
很多地方當天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吃了各種炒制的豆子,意味著這個年就算過圓滿了,一年辛勤勞作又開始了。
了解了「二月二」的相關習俗後,再讓我們來一起賞析關於「二月二」的相關詩詞吧~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宋】張耒
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游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
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九)》
【唐】劉禹錫
何處深春好,春深羽客家。
芝田繞舍色,杏樹滿山花。
雲是淮王宅,風為列子車。
古壇操簡處,一逕入林斜。
二月二,龍抬頭,願你與幸福相守,鴻運當頭;讓我們一起祈願,願疫情早日結束,願國泰民安,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