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用繪畫致敬勞動者!

2021-05-01     歷史研究

原標題:勞動節,用繪畫致敬勞動者!

豐子愷《從小愛勞動,一生無病痛》

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爾基

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從古至今,大量的藝術作品都以勞動者為題材,反映了藝術家對勞動的體驗與感受,記錄了勞動者的艱辛、歡樂與堅強……

時值「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聚焦古今藝術史中表現勞動人民的經典畫作,體味各個時代勞動人民的風采!

繪畫中的勞動人民

古時候雖然沒有勞動節,但為勸課農桑、鼓勵耕織,統治者也會命人繪製耕織圖以宣傳推廣,鼓勵勞動。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耕織圖將古代勞動者自然淳樸,勤於耕作與蠶織的情景描繪的淋漓盡致,從這些畫作中也能深刻感受到百姓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勞動喜悅之情。

元 程棨 摹樓璹《耕織圖》局部

元 程棨 摹樓璹《耕織圖》局部

南宋紹興年間,於潛縣令樓璹(shú)繪製的《耕織圖》呈獻給宋高宗,深得高宗讚賞並獲得吳皇后題詞。皇上還專門召見他,並將其《耕織圖》宣示後宮,一時朝野傳頌,從而引發了《耕織圖》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社會上接連不斷地出現了許多《耕織圖》,形成了中國繪畫史、科技史、農業史、藝術史中一個獨特的現象,成就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大瑰寶。

康熙版《耕織圖》

在耕織圖中,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雍正耕織圖》最為精美獨特。畫冊用筆精工,刻畫細緻入微,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山水之間,綠樹成蔭,村舍阡陌,雞犬相聞;成人緊張勞動忙碌,孩童放牧送飯,或繞膝嬉戲,牽衣相看,使觀者身臨其境,栩栩如生。一種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勞動喜悅之情躍然紙上,宛如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園風情畫卷。

雍正版《耕織圖》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不僅命人繪製《耕織圖》,並且將《耕織圖》中的美景用實際山水復原出來,把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藝術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鑲嵌在清漪園絢麗的湖光山色之中。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 紙本設色 橫幅 150×250cm 1951年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徐悲鴻1951年創作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通過三位農民的勞作描繪了勞動生活中平淡無奇、千篇一律的一面,讓人在普通生活中體味其偉大之處,從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充滿敬意。

徐悲鴻 《巴人汲水圖》

1937年,徐悲鴻隨中央大學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筆創作了中國畫《巴人汲水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蜀地人民汲水的場景。當時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從江中汲取,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這樣一個生活細節觸動了徐悲鴻的心靈。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技法上用西洋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

徐悲鴻 《愚公移山》 布面油畫 213cmx462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客居印度創作的代表作,畫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當。畫稿中有位像魯智深的人物被反覆描繪,其原型是該校的廚師拉甲枯馬爾啼亞。徐悲鴻每次請他做模特,他都很高興,並且隨叫隨到。

徐悲鴻 《愚公移山》 中國畫 144×421cm 1940年

有人問徐悲鴻為何要在中國歷史題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說:「雖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勞的勞動者,形象不同於中國人,意義卻是一樣的。」為畫好畫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鴻繪製的畫稿、素描稿多達數十幅。《愚公移山》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傳達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

蔣兆和《九蘭打夯》(國畫)

畫家在作品中熱情謳歌了勞動者所獨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與樸素之美。這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娘子軍,既代表了勞動人民,也代表了新時代女性的風貌,展現了團結的力量,鋼鐵的毅志和火紅的熱情。

《洪荒風雪》黃胄 1984年

《洪荒風雪》的構思得之於畫家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當時他和同伴們在大戈壁灘艱難跋涉一個星期,不見人煙,突然,遠處傳來駝鈴聲,使他們精神為之一振。一隊地質隊員迎面而來,這個意外驚喜令人永生難忘,從而有了畫作的基調。很多年後他依然時常回憶起這個瞬間:「我敢於畫畫,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滾打。如畫《洪荒風雪》,是在格爾木看見上百個地質勘查隊員,在那樣廣闊的大地上艱苦勞動,我激動得不得了。」

王文彬《夯歌》(油畫)

《夯歌》為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被編入《中國美術年鑑》。這幅作品是王文彬的畢業創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創作《夯歌》王文彬可謂幾經周折,煞費苦心。在沂蒙山區寫生的時候,他深深被樸實的勞動姑娘音容笑貌所打動,決定創作此畫。為了脫離生活速寫的感覺,王文彬深入農村知識青年中間,去黃河水利工地加深對生活的感受。經過多年嘗試,多次色彩表現形式和構圖的修改,最終成就了這幅飽含激情的《夯歌》。農民打夯時,一邊打一邊唱,唱得鏗鏘有力,令人難以忘懷。

李煥民《初踏黃金路》(版畫)

完成於1963年的《初踏黃金路》,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主題。「農奴們得到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勞動起來也非常興奮。秋收的時候,他們傍晚把糧食收回來堆到院子裡,晚上就不停地唱歌跳舞,高興得不想睡覺。當時我到西藏寫生,半夜時經常被他們的歌聲喚醒。」畫面以象徵著豐收的金黃色為主調,與其作對比的黑、白、紅三色突出了歡樂自信的藏族婦女。畫面線條飽滿有力,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後第一個豐收年的心情。

詹建俊《潮》布畫油畫 177×196cm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潮》是中國油畫家詹建俊於1984年創作的油畫,畫家以誇張的寫意手法,塑造了一位頂天立地、充滿信心的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形象,這幅表現當代中國農民的作品,被譽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也象徵著新時期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激盪的心潮。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圖》(國畫)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歌頌了中國農民勤儉節約的美德與新時期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那雙粗糙的大手是勞動者的手,它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身後的馬車滿載的是豐收的喜悅,是勞動的報償,是真正屬於平凡勞動者的美好生活。畫中的老農是中國億萬農民中極普通的一員,然而,在他身上卻散發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質樸、善良,有如家鄉父兄那般質樸、親切。

杜鍵《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在激流中前進》創作始於1962年,完成於1963年,歷時兩年。是畫家在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畫家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宋家川等處於險急河段的黃河渡口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畫家沒有從正面表現人與激流搏鬥的表情,而是通過飛旋激盪的河水與沉著穩健的人物的對比,那如一葉小舟般的黃河渡船與大面積的洶湧奔騰的濃漿濁浪對比,通過對水勢的誇張表現反襯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較完美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

陝西省文化局美術創作組、劉文西《幸福渠》 227×208cm 1974年

《幸福渠》創作於1974年,是由陝西省文化局美術創作組集體完成、劉文西主要執筆的繪畫作品,作品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反映了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勞動場景。另外,作為1974全國美展封面代表之作,《連環畫報》《延安畫報》等眾多雜誌都將其作為封面大量刊登。

《祖孫四代》(國畫) 劉文西

該畫採用三角形構圖。「爺爺」頭上扎著白手巾,黝黑的面龐,微微露出質樸的笑容,目光炯炯,精神矍鑠。紅色的腰帶系在腰間,與素色的衣服形成對比,黑灰色的工作服反披在肩上,一雙粗糙有力的大手撐著鐵鏟疊在胸前,顯得老當益壯、幹勁十足。一個經歷過舊社會,此時又在體驗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老農形象就這樣生動地展現在觀者面前。

朱乃正《金色的季節》 木板油畫 160x168cm 1962年至1963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金色的季節》是畫家朱乃正創作於1962年至1963年的作品,也是他在青海生活時期的代表作。作品中表現了兩個藏族婦女揚青稞的場景,因畫面的視角點取得極低,使得這兩個藏族婦女的身影呈「頂天立地」之勢,更顯得堅實、高大、壯美。

王霞《海島姑娘》 布面油畫 175×87cm 1961年 中國美術館藏

創作於1961年的《海島姑娘》是王霞在中央美院董希文油畫工作室學習期間完成的畢業創作,畫面描繪的是一位漁家姑娘,身著工作服,體格健壯、扛著鐵鍬,在落日的餘暉中充滿了勞動的自信,這樣的形象完全依據當時流行的對女性的審美模式而創作的。

《鋼水·汗水》廣廷渤 1981年

作者從創意、體驗生活、寫生到完成作品經過了大約三年的時間。他擺脫了此前直接描寫爐前工緊張勞動的套式,而通過對四位煉鋼工人汗流浹背、解衣透涼、舉杯痛飲等情境的細緻描寫,間接傳達了他要表達的主題:優質的鋼鐵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此作在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陳列中,時常與《父親》相鄰,亦相映成趣,耐人尋味,從不同側面體現著主流美術形態的新趨向。

周思聰 盧沉《礦工圖之二王道樂土》 鏡心紙本 177×236cm 1982年3月

《礦工圖》組畫是周思聰、盧沉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創作的水墨畫,主要描繪了農民背井離鄉、逃荒求生、到煤礦挖煤、與廠主搏鬥、直至鬥爭勝利當家作主的整個解放歷程。原計劃的9幅作品由於周思聰的健康原因,最終只完成了《礦工圖》組畫中的《王道樂土》、《人間地獄》、《同胞、漢奸和狗》、《遺孤》四幅作品。對於周思聰而言,「我愛平凡的人」是其終身追求的藝術語言,這也是她對勞動人民苦難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對藝術的追求。

陳逸飛、魏景山《開路先鋒》 1973

《開路先鋒》創作於1972年,當時恰好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國美展即將舉辦。於是,魏景山和陳逸飛前往南京梅山鐵礦工程採風寫生,回來後就畫了這幅畫。在這幅長達4.5米的油畫上,一群築路工人抬著鋼軌在風雨中前進,表現出工人階級豪邁的氣概。

羅中立《父親》 216x152cm 布面油畫 1980年 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父親》是中國著名油畫家羅中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油畫作品。畫家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畫面。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樸美和內在的高尚美。這幅作品所創造的農民形象「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代大權《挖掘機組》(版畫)

代大權的作品視覺衝擊力強烈生動,以樸素至極的黑與白去構想繁華絢麗的五彩世界。版畫《挖掘機組》將人的積極向上、傾力而為的精神品質突出呈現,肯定了社會需要每個人的人格尊嚴被保護與尊重。

勞動是神奇的,勞動是偉大的。

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

編織了這個五彩班斕的世界,

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向全世界的勞動者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hv4JnkBMMueE88v5D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