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物美收購麥德龍70%股份的新聞爆出後,最先映入腦海的是——麥德龍比家樂福值錢,119億比48億。
雖然受門店數量、開店質量、自有物業等影響,同是賣身,卻賣出了高低上下。也可看出,值不值錢,值多少錢,不能自己說了算,等到賣身時拿到無形的天秤上一稱,立即能精確地稱出斤兩。
家樂福門店多,展店速度快,前期發展勢頭較好,到最後卻不如穩鍵的麥德龍值錢。這也能順便提個醒,雖然占領市場很重要,市場占有率也很關鍵,但如果只一味占領市場,卻不管門店質量的話,真到賣身那一刻,才發現所謂的占有率並不值錢,眾多的門店還有可能成為拖累。
這些年,屢屢爆出外資零售賣身的消息,從最初聽到消息的驚訝萬分到如今的波瀾不驚,漸漸習以為常。似乎是外資零售愈加艱難,其實不只是外資零售,在消費者消費習慣轉變的大趨勢下,所有零售商都面臨著巨大考驗,原來已經熟記於心的經驗與規則,到當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有的零售商都要面對改變,以及改變帶來的後果。
外資零售商在行業的巨變面前,表現出了滯後和遲緩。而國內的零售商則表現得更為積極和主動。外資零售商面臨的困境,國內的零售商也或多或少的遇到過,在困難面前,外資零售商顯然沒有了耐心與信心,都急於想脫手變現。曾經輝煌的外資零售,如今難現輝煌。
同是賣身,但賣身也大有不同。麥德龍卻賣得更為「篤定」與「理性」,而作為接盤手的物美,也表現出了「篤定與理性」。這次選擇,顯然不是頭腦發熱下的承諾,雙方都經過了甚重考慮與選擇。
在所有的外資併購案例中,這一起併購似乎更值得期待,也更為看好。
價值觀的趨同
同兩個人的結合一樣,企業的結合也要看價值觀,這是長久合作的基礎。
物美自張文中董事長歸來後,一直表現得更加積極與進取。在前期實體零售商受到線上衝擊、瘋狂站隊的時候,物美一直未表現出站隊意願,專注於當下經營,「獨來獨往」,獨善其身。
就在實體零售商整體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物美的多點橫空出世,並迅速在業內進行了推廣。有人聽過一次多點的合作會議,會上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能不能分享一下某店的多點數據。
在現場就遭到了多點的斷然拒絕,理由很簡單,要為每一位合作夥伴的數據負責。這也讓人看到多點的專業精神,就算失去合作機會,也不能分享合作商的數據。
多點讓物美多了一對翅膀,可以像線上零售商那樣收集數據,完成數字化轉換。可看出,物美的自行數字化改造能力,讓其更有競爭力,這成為物美的一個亮點。
這次收購結束後,物美董事長和麥德龍中國總裁在不同場合,均發表了關於對合作的理解。張文中董事長說,這次收購也是學習的機會,學習歐洲企業嚴格的質量把控體系,新組建公司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和控制權,還是由德國人繼續掌控。
收購成功,物美沒有居高臨下,也沒有俯視對方,而是以平等的姿態看待收購後的合作,並把學習放在了第一位。憑這一點,雙方的合作就令人期待。
在過去我們見過許多收購,發現結合沒多久,被收購的公司就變得面目全飛。這些曾經有過輝煌的公司雖然遇到了麻煩,但其長久建立起來的秩序或規則,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因為被賣,優點也被當作糟粕迅速扔掉了。
作為收購方,認為對被收購公司的改造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改造得過於主觀和片面,這讓許多被收購公司迅速銷聲匿跡,並未帶來真正的業績增長。
收購不僅僅是收購對方的物質財產,也需要包容與學習對方的隱性知識。如果僅把收購看成赤裸裸的帳面交易,那也僅是完成了一個資產的收購。
麥德龍中國總裁康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物美,是因為雙方「對食品安全、供應鏈和零售業務經營有相同的理念和承諾,這些理念上,物美和我們有很大的一致性。」
一直傳聞競購麥德龍的公司有很多,阿里、騰訊、蘇寧、永輝等一些商業巨頭的名字都出現在這個名單上,無法驗證事實,但可以看到,麥德龍讓許多公司垂涎。最終物美脫穎而出,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價值觀的趨同這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員工的珍惜
許多競購成功之後,最惶惶不安的是員工。尤其是被收購公司的員工,要面臨調崗、調薪、降職,甚至掃地出門,諸多不確定令人難以安心工作。到最後,最初的預見大多是正確的,工作進入一波又一波的折騰中,只得辭職走人。
家樂福被收購,幾天後,最先爆出的竟是中國區總裁辭職,接著中國區的高管接而連三辭職,看來辭職真是要趁早啊,就連身居高位的總裁也要率先垂範。
隨後蘇寧為了表明心跡,公開發表了一封致家樂福員工的公開信,提出現有福利待遇是起點,只提高不降低,同時歡迎家樂福老兵回家——蘇寧表明誠意的同時,也看出對人才的渴求。
而這次物美與麥德龍的結合,之前的溝通顯然充分了許多,物美應有明確的態度。因此,康德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物美控股後,不翻牌、不裁員、不降薪,這相當於給麥德龍員工吃下了定心丸。
要知道,公司的業績下滑,最初都是由折騰人開始的。人心不穩,最受影響的是公司的業績。道理似乎很簡單,但許多公司都把人當作首要目標,不停地出台政策,直到把人折騰光了為止。
「我覺得一個成功的公司,最核心的不是因為有物業和門店,而是團隊,人才很重要。物美方面也多次表達了會保持我們的管理團隊。」康德對麥德龍團隊顯然也很有信心。這也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麥德龍員工在這次收購中會受到較小的衝擊。
可以預見,未來麥德龍在中國的業績會持續向穩,不會出現大面積人員出走,也不會斷崖式下滑。人員穩定,才能業務穩定,業務穩定,才能業績穩定。
當然,麥德龍現有業績穩定,並不是因為無法維持才賣身,麥德龍的從容讓合作的基礎提高了許多。如果業績差,人員散亂,恐怕也難以維持人員的現狀。
在寫這篇文章時,有媒體發布了張文中給麥德龍中國的內部信,在最後,張文中寫到:麥德龍品牌和1.1萬名員工是企業的寶貴資產……企業的未來,也是每一位員工的未來,讓我們的員工獲得更體面、更有尊嚴、更有成就感、更美好的生活,展現更精彩的人生!
融合與賦能
雖然沒有直接印證,但從眾多的報道中可看出,多點是物美競購成功的一個重要法碼。多點讓物美具備了數字化的物質條件與手段。多點也應是麥德龍最為看中的地方。
數字化是未來商業發展的重要根基。在線上與線下的共同助力下,中國零售的數字化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采、供、銷,各個環節都有數字化的身影。在數字化的助力下,新的商業形式與新的營銷方式層出不窮。
外資零售商數字化的發展顯然慢了許多,逐漸由領潮者變成了跟隨者,甚至落後者。這也是眾多外資零售尋求合作的重要原因。
麥德龍德國總部更專注於B2B生意,麥德龍中國B2C的份額占比超過了50%。因生意方向不同,德國總部對消費者數字化研究就不會太多,也決定了麥德龍中國不可能在數字化方面、尤其消費者數字研究方面有更多的進步與發展。
在當下的中國市場,線上與線下成為親密不可分的整體,現在,如果想拋開線上談線下、拋開線下談線上都是片面且徒勞無功的。麥德龍中國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國市場急需要進行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需要積累消費者數據,完成數字化轉型,如果不引進戰略夥伴,麥德龍也難以維持穩健的業績。物美在滿足麥德龍其他合作條件下,恰好能幫助麥德龍實現數字化轉型。
物美方,雖然有足夠的企業規模,但仍需占領更多市場。同許多中國本土零售商一樣,物美在食品安全、質量把控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麥德龍一直有嚴格的食品安全把控、一直執行產品質量的最高標準,因此物美把這次合作當成重要的學習機會。
麥德龍在自有品牌、供應鏈建方面也積累了較多的行業經驗,這同樣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併購同婚姻一樣。良好的婚姻需要給對方提供進步的空間,需要帶給雙方共同成長,這是讓婚姻持久保鮮的秘決。
併購合作也是如此,需要價值觀的認同,需要包容、學習與融合,這才是結合的良好範式。
(來源: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