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連為何寧願凍死也不撤退?看看他們的位置,你就明白了

2024-08-08     文史風雲

「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後輩就不用打了!」1950年12月的長津湖畔,傳來志願軍的對話,此時已是深夜,溫度達到了零下40多攝氏度。

就在這冰天雪地中,100多名志願軍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他們手握鋼槍,等待敵人進入伏擊圈。

他們就是著名的「冰雕連」。

這些戰士衣著單薄,但仍然至死不退,最後被凍成冰雕,嚴寒無情的帶走了他們的生命。

而他們的眼神,仍然堅毅的看著敵人要來的地方。

為何楊根思和冰雕連,寧願凍死也不撤退?看看他們的位置,你就明白了。

1950年深秋的尾聲,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風雲變幻。

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無視中國方面的嚴正聲明,公然踐踏了和平的界限——「三八線」,其鐵蹄直逼中朝邊境。

面對這一挑釁,中國政府當機立斷,毅然決然地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

10月25日,這一天,成為了中朝兩國並肩作戰的起點。

志願軍以英勇無畏的姿態,向侵略者叩響了第一聲正義的槍聲。

首次交鋒後,「聯合國軍」步伐受阻,他們轉而採取雙線並進策略。

西線美軍第八集團軍與東線美第十集團軍雙管齊下,意圖深入。

面對敵人的再次挑釁,志願軍迅速調整戰略,籌划起第二次更為猛烈的反擊。

在這場關乎戰局走向的關鍵戰役中,東線戰場的長津湖畔及其周邊區域,成為了考驗勇氣與意志的煉獄。

那裡,上演了一場震撼世界的「長津湖戰役」。

其慘烈程度,至今仍讓人銘記於心,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不朽的篇章。

在嚴酷至極的環境中,志願軍勇士們身披單衣,腹中飢腸轆轆。

戰鬥條件之艱苦,幾乎將生存的希望逼至絕境。

其中,楊根思指揮下的英勇之師——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第3連,被賦予了守衛小高嶺的重任。

那是一片位於高地東南側的戰略要地。

11月29日,為重新貫通被志願軍英勇切斷的補給線,敵軍急調一營兵力,向戰略要點1071高地發起猛烈衝鋒。

楊根思率領的連隊,如同猛虎下山,迅速集結,與敵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近身搏殺。

戰況之慘烈,令人心悸。

最終,全連上百名勇士僅余楊根思與一名重機槍排排長並肩而立,見證了這場勝利的悲壯。

當第九波攻勢如潮湧來,楊根思毅然決然地讓排長撤退求援,自己則孤身一人禦敵。

子彈耗盡後,楊根思毅然擲出最後一顆手榴彈,隨後懷抱炸藥包,義無反顧地沖向敵群,與數名敵軍同歸於盡。

12月1日,美第十集團軍企圖扭轉戰局,從柳譚里與新興里倉皇南撤,目標直指下碣隅里。

撤退路上,「北極熊團」這一勁敵,遭遇我27軍80師與81師某團的聯合圍剿,終被殲滅。

而陸戰五團與七團,則企圖從死鷹嶺方向突破重圍。

防守此地的志願軍20軍59師177團,面對敵人一波接一波的衝鋒,雖傷亡慘重,但鬥志不減。

特別是正面迎敵的2營,更是以超乎尋常的英勇,一次次擊退敵軍。

然而,側翼防線卻因我軍兵力不足,而略顯薄弱,終使美軍得以從死鷹嶺下的公路穿插而過,逃入下碣隅里。

後續部隊抵達時,驚人一幕映入眼帘:側翼阻擊的6連,全體125名官兵,竟已全部犧牲於嚴寒之中。

他們化作了永恆的冰雕,仍保持著戰鬥姿態,俯臥於戰壕,槍械緊握,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堅守著那份不可動搖的信念。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每個人的心靈,讓人不禁思考:為何這些英勇的戰士會至死不退?其實,答案就藏在他們站立的地方。

楊根思連隊肩負的使命,是誓死捍衛1071高地的安全。

這處戰略要地如同下碣隅里的咽喉,一旦失守,美軍便能暢通無阻地沿公路南下,與南撤的友軍匯合,從而徹底打亂我軍的戰略部署,使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與此同時,冰雕連在死鷹嶺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他們的目標同樣明確,阻止美軍陸戰五團與七團逃往下碣隅里。

儘管楊根思連與冰雕連扼守的陣地有所不同,但兩者皆位於戰略關鍵點上,共同肩負著切斷美軍退路、確保我軍戰略意圖實現的重任。

正是這份責任與使命,讓楊根思與冰雕連的戰士們,即便面臨生死考驗,也絕不輕言放棄。

然而,在極寒的天氣下,2營6連的勇士們不幸全員犧牲,化作了皚皚白雪中的永恆冰雕,未能如願開槍阻擊敵軍,使得美軍陸戰五團與七團得以突破死鷹嶺,順利匯合於下碣隅里。

隨著美軍力量的集中,他們在飛機、坦克的支援下,於2月6日發起了猛烈的突圍行動。

反觀我軍,經過連番激戰,加之嚴寒侵襲與補給困難,戰士們的體力與意志已接近極限。

面對裝備精良、補給充足的美軍,我軍雖奮力追擊,卻終究難以阻擋其南下的步伐。

26軍與27軍的英勇嘗試,也未能改變戰局。

最終,這場長津湖戰役,以極其慘烈的代價落下了帷幕。

但它所展現出的英勇與犧牲精神,卻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之上。

參考資料:

徐翰林《「冰雕精神」永放光芒——尋訪抗美援朝英雄連隊「冰雕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d64f72faf1024bf0bab95e9b52910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