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後,聰明的父母當「顧問」,不當「經理」

2022-01-17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12歲後,聰明的父母當「顧問」,不當「經理」

作者 | 李核桃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卑微,是孩子進入青春期。

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成了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他開車帶女兒上課外班,女兒坐在后座上喝咖啡。

他擔心咖啡灑了,就叮囑了一句:把咖啡杯放在卡座上,別灑了。

話一說完,他就覺得:壞了!

果然,女兒煩躁地沖他大喊:「我剛想放,你就提醒我,你說我放還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還是算我的?」

他趕緊道歉,收回自己的話。

作家麥家說:「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一個不小心就招惹他了,輕則對父母甩臉子、吵架,重則離家出走,甚至做出更極端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發脾氣呢?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指出,這是因為激素和大腦的巨變,導致了孩子的情緒問題。

發展心理學則認為,孩子的自主意識覺醒了,凡事想要自己做主、擺脫父母的管束,藉此證明「我長大了」。

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些,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甚至以傷其自尊的方式強行管控,就會遭致孩子的激烈反抗。

前幾天,江蘇常州一個15歲女孩,當街撕扯著媽媽,嘴裡還發出尖銳的哭嚎。

只因為女孩的舊手機壞了,想買一個蘋果13。她自己打工存了4000元,媽媽答應補剩下的2000。

可到了商場後,舅舅一句「舊手機修修還能用」,媽媽就反悔了,母女倆發生爭吵。

在人來人往的商場門口,媽媽對女兒各種數落,圍觀的人也指責女兒不懂事。

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把尊嚴看得比任何事都重,怎能接受這樣的圍觀和數落?

她羞愧地讓媽媽趕緊離開,媽媽不但不肯,反而繼續數落。

她就情緒崩潰了!這才有上面撕打媽媽的一幕。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自以為是的父母,真是一場災難。

新聞爆出後,很多網友都說:

雖然女孩行為不妥,但這位媽媽的責任更大,你可以不支持,但不要出爾反爾,更不要當街辱罵,根本沒把孩子當作一個有尊嚴的人對待。

《解碼青春期》一書指出,十幾歲的孩子最自我,特別渴望獲得自由、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覺得被冒犯了,極易發生暴躁易怒、情緒失控,劇烈的親子衝突便由此產生。

所以,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緒感受,這才是造成青春期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

聰明的父母當「顧問」,不當「經理」

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女孩跟同學發微信說周六去展覽館的事。

媽媽建議道:「周日再去吧,周六先把作業做完。」

女孩不滿地說:「我已經跟同學約好了。」

媽媽就開始嘮叨起來:

「作業不做完,老想著玩了。你這樣下去,以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啊?你看看你們班某某某,整個周末都在家做卷子……」

女兒就不耐煩了:「你別管了!我們已經約好了。」

媽媽更來勁了:「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啊!我為你好我才管你……」

女兒氣得把媽媽推出房間,反鎖了門。

美國教育學博士麥可·李維拉說:

「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你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經理』的角色。

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乃至以後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你就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顧問,重新上崗。」

經理掌控、約束、指導,是主導者。

顧問根據經驗提供建議,是影響者。

聰明的父母當「顧問」,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而不是事無巨細地掌控和約束。

因為青春期是由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期,孩子在這個階段學著自行安排自己的吃、穿、住、行、玩,學著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家長的過度管控不但剝奪了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還忽視了孩子想要為自己做主的情緒感受。

始終沒辦法為自己做主的孩子,其思維方式也許就永遠卡在了青春期。

要麼成年之後還容易跟父母發生爭執,要麼乾脆淪為事事聽命於父母的「巨嬰」。

那個叛逆的孩子,其實很需要父母的幫忙

《少年說》中有個初一男生叫龔灝,他知道自己到了青春叛逆期,做事情喜歡由著自己的心意,容易動怒、跟父母吵架。

但他也想控制自己的脾氣,卻總也克制不住。

所以他抹著眼淚對父母說:「我也想改變,也想變得更好。

我希望你們能幫幫我,而不只是對我批評。你們能幫我度過這個叛逆期嗎?」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凡事由著自己的心意。

但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想法、做法、能力都不夠成熟,恰恰更需要家長的幫忙。

這樣擰巴的孩子更考驗家長的教育智慧。

「顧問型」父母,懂得在這幾方面影響孩子。

(1)給孩子提供想法,但讓他自己做決定

心理諮詢師王占郡女兒上初中時有點偏科,他想幫女兒,女兒不願意。

於是他就向女兒寫了一封「求職信」,想應聘女兒的「學習顧問」,但要求女兒支付1元的月薪。

女兒感覺自己可以根據需要錄用或解聘父親,就同意了,最後在爸爸的幫助下很快步入正軌。

「顧問型父母」最大的特點,是「提供服務」而不做決策。

孩子既能學到顧問的經驗,又能根據心意自己做決定,何樂而不為呢?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一書說:「當孩子發現您尊重他時,他是會講理的。」

我們比孩子懂得多,但不見得孩子就願意接受我們插手他的事。

所以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父母可以提供一個想法或多個想法,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做決定。

(2)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再說講道理的事

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一定要情感在前,管教在後。」

青春期的孩子不想要建議、嘮叨,但不拒絕理解和共情。讓他們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才更容易贏得他們的配合。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供了一個跟孩子建立共情關係的溝通方法,具體運用時有4個步驟:

第一步,全神貫注地傾聽,而不嘮叨給孩子聽。

第二步,用「哦」「嗯」等回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孩子感受到關心。

第三步,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第四步,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不直接提建議。

比如,當孩子不喜歡做卷子時,就可以這樣操作:

任憑孩子發泄自己對做卷子的不滿,

同時用「嗯」「哦」簡短回應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

然後說出孩子的感受:每天都要做卷子,的確讓人很煩惱。

最後幻想一下:「如果沒有考試就好了。」

孩子就會自己明白,還是老老實實接受現狀、安心學習吧!

感受被接納時,孩子更容易感到被尊重,因此也更容易配合家長的教育。

(3)12歲之前,跟孩子搞好關係

美國一項針對全球青少年的研究發現:

只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有青春期叛逆現象。

在溫暖、支持性的家庭氛圍中,親子衝突的幾率會較少。

在敵意的、強制的、批評性家庭氛圍中,親子衝突會進一步惡化。

所以,如果一個青春期孩子喜歡跟家長對著干,說明很久以前他們的親子關係就出了問題。

只不過當時孩子年紀小、比較依賴父母,問題都被掩蓋了。

所以在青春期到來之前,家長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3歲前,與他建立情感依賴關係,儘可能親自撫養他,與他建立親密的情感連結。

4~6歲,開始立規矩,讓孩子有敬畏心,明辨是非。

7~12歲,監督他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學會自我約束,自律、自控。

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成了「垃圾」。

這時候既要少說、多聽,給建議而不替他做決定,放手讓孩子獨立。

《解碼青春期》一書說:「當孩子長大十幾歲時,他們的身體、認知、情感,以及社會範圍等各個方面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於是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的東西也不一樣了。」

孩子小時候,需要我們當個好保姆,方方面面照顧他們。

到了青春期,孩子更渴望自我管理、自由成長,他們與父母的遊戲規則就變了。

在不同長階段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這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

待他平穩度過這段擰巴、彆扭的時期之後,還會重新接納父母。

孩子叛逆是本能,叛逆期結束後依然願意信賴父母,這才是父母的本事。

——End——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著育兒密碼。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