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給天文館糾錯:優秀的孩子大都具備1項重要能力

2022-08-11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9歲男孩給天文館糾錯:優秀的孩子大都具備1項重要能力

作者 | 陌菲

「這叫長征5號?這是長征3號!」

「這長征5號的分離順序也是錯的,這都放的什麼鬼?!啥也不是!」

@誰家那小誰

前段時間,9歲的「航天迷男孩」嚴弘森對西藏某天文館的吐槽視頻,引來幾百萬網友的怒贊。

央視網、新華社也紛紛轉發視頻並大加讚賞。

讀小學二年級的嚴弘森,對航天知識的認知程度,讓無數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而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知識全是他自學得來。

空閒時,嚴弘森不是在客廳的工作檯上搗鼓航天模型,就是在電腦上查詢各種航天知識。就連旅行時,他也常常一到酒店,就打開電腦自學。

@誰家那小誰

嚴弘森對航天的痴迷,並不是與生俱來。

為了找到兒子的天賦和愛好,爸爸幾乎試過所有他感興趣的活動,直到找到他最終的熱愛。

@誰家那小誰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內驅力」,最早由心理學家榮格提出,指的是個體自發產生的一種具有驅動效應的自我力量

這個9歲男孩的優秀,離不開嚴爸爸對他內驅力的喚醒。

「內驅力」,往往決定著孩子成長的高度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日劇《墊底辣妹》中,女主沙耶醬是個滿頭金髮的時尚高中生,她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打扮自己和吃喝玩樂。

她的成績長期全年級墊底,最差的時候,甚至收到了學校的退學警告。

面對這樣的「問題孩子」,媽媽既沒有冷嘲熱諷,也沒有粗暴打罵,而是做了兩件事:

一是給女兒找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輔導老師;

二是帶她參觀日本排名前三的名校——應慶大學。

輔導老師告訴沙耶醬:「你相信嗎?其實你也能考上應慶大學,我可以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跟你打賭!」

短短的一句話,就像一根火柴,一下點燃了她內心那股想要變優秀的念頭。

而當她看到應慶大學裡的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自信和希望的光芒時,「我一定要來這裡讀書」,成了她最強烈的願望。

她開始沉下心來,在輔導老師定製的計劃下,一步步克服無數困難,最終竟真的奇蹟般地考入了應慶大學。

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曾在TED論壇上說:

「每個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一定來自與生俱來的內部驅動力。」

確實如此。

仔細觀察那些優秀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往往都擁有強大的「內驅力」,擁有一種「我想學」的持久動力。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熱愛可破千難萬險,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只要心中有摯愛,內心就會有動力。

而一個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強度,往往決定著他飛翔的高度。

孩子的「內驅力」與生俱來,只是常常被破壞

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常常在無形中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個實驗,把隨機選取的學生分成兩組去做題。

第一階段,所有學生正常解題,沒有任何獎勵。

第二階段,A組學生每完成一道難題,獎勵1 美元,B組的學生則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讓所有學生自由活動,觀察他們是否主動做題,以此來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顯示,沒有獎勵的學生反而比有獎勵的學生能更主動地去解題。

這個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部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除了不合理的獎勵之外,不恰當的懲罰,對孩子的內在動力同樣具有破壞力。

因為無論是獎勵、懲罰或控制、干預,其實都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外驅力」。

仔細觀察往往就會發現,內驅力的喪失常常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父母對「外驅力」的濫用,二是孩子因為目標感喪失導致對未來的迷茫。

其實每個孩子,最初都充滿著對這個世界好奇的探索欲,這也是他們最原始的內在驅動力。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內驅力爆棚,變得日漸優秀。

而有些孩子,卻在錯誤的教養方式中,丟掉了前行的動力,變得日益平庸。

3大底層機制+4個步驟,輕鬆喚醒內驅力

身為父母,我們到底該怎樣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

《了不起的自驅力》一書中,講述了內驅力的「3大底層機制」

有自主選擇權

父母長期不恰當的干預和控制,是破壞孩子內驅力的首要因素。

而一旦孩子擁有自主選擇做某事的權力,他就會有足夠的內在動力去完成這事。

有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提出,如果某人對做某事有較大的信心,那他就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

這種自我效能感往往能讓人產生足夠的動力,去完成難度更高的事情。

也就是說,一個自信心越強的人,往往內驅力也更強。

有強烈歸屬感

史丹福大學曾做過一個拼圖實驗:

告訴A組孩子,是和別人輪流完成拼圖;告訴B組孩子,是與他人合作完成拼圖。

最後發現,「合作組」明顯堅持的時間更長,更喜愛拼圖。

這個實驗表明,當孩子擁有強烈的群體歸屬感時,他內心的社會化需求會由內而外地驅動他去做事、學習。

激發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4個步驟」

1.建立自信

最關鍵的點在於,父母要運用一切方法讓孩子相信自己「真的能行」。

比如,設定一個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小計劃」;讓孩子當小老師,把擅長的知識講給父母聽……等等活動。

2.樹立目標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幫孩子找到真正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然後設定一個大方向去單點突破。

3.激發自主

讓孩子在「升級打怪」的進步中,獲得越來越強的自主感。

4.及時鼓勵

表揚孩子的每一次努力,而不是結果。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簡直就是喚醒孩子內驅力最好的註解。

教育的本質,在於點燃和喚醒。

點燃孩子對未來的期盼之火,

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自我驅動力。

給予他砥礪前行的無畏和堅定,

蓄積他乘風破浪的力量與豪情。

這是親子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父母送給孩子「含金量」最高的禮物。

—— End ——

作者:陌菲,時尚期刊和多篇10萬+新媒體作者,一手寫親子教育,一手寫人生百態。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