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會計師品牌「走出去」——訪信永中和集團董事長張克

2022-10-18     當下那些事

原標題:讓中國會計師品牌「走出去」——訪信永中和集團董事長張克

日前,財政部門主管的《新理財》雜誌刊發《讓中國會計師品牌「走出去」——訪信永中和集團董事長張克》的內容,內容聚焦信永中和集團化、一體化管理和數字化轉型、國際化發展,以及致力於推動中國會計師品牌「走出去」的理想與擔當。現全文轉載,以期匯聚行業更大力量,堅定不移把中國會計師品牌推向世界。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服務行業也不例外。信永中和集團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成立的中信會計師事務所,其擁有7年與大型國際會計公司合資的經歷。歷經40多年的發展,信永中和已經實現集團化、一體化管理和國際化發展,成為當今中國具有品牌影響力且具備國際服務能力的綜合性專業服務機構。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信永中和已建立了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7個分支機構、員工總數超一萬人的國際化服務網絡。為此,《新理財》專訪了信永中和集團董事長張克先生,他向我們介紹了中國會計行業的變遷與發展、數字化轉型的挑戰與應對,以及致力於推動中國會計師品牌「走出去」的理想與擔當。

信永中和集團張克董事長

《新理財》:作為從業近40年的會計人,您見證了會計行業的起步和發展。您認為我國會計行業主要發生了哪些變化?推動變革的因素有哪些?

張克:我是為數不多的全程經歷者,所以還有些談資。會計師這個職業,在國內可以說是因「勢」而生,「勢」指的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前,會計行業的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後,外資的引入刺激了行業需求。當時的「三資」企業,即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以及外國獨資企業的落地,催生出合併報表、交易、投資等多種服務,也促進了中國會計行業的普及與發展。因此,起初中國的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於「三資」企業,並不服務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更妄談資本市場了。

從這個背景下回顧行業發展,它是先有「所」,後有「師」,再有「規」。一般的行業是先定規矩,再有機構,而中國的註冊會計師行業則不同,先有事務所開始執業、出報告,而後才有「註冊會計師」的稱謂。於是一些退休的、有20多年會計經驗的老先生們通過認證成了註冊會計師,記得當時中國註冊會計師的第一號到第十號都在中信會計師事務所。但第一批會計機構都不叫會計師事務所,直到1986年10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條例》,規定所有從事此類業務的機構統一命名為「會計師事務所」。

1990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正式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1995年宣布「兩協會」聯合,即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和中國註冊審計師協會合併成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1999年政府推動脫鉤改制,對會計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之前,所有的會計師都是「在編」的。也正因如此,才出現國內幾千人的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發展的格局,才使得中國的會計師行業迸發出現在的活力。從2000年開始,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積極推進「兩上」,即上規模、上水平,再加上後期做大做強、「走出去」以及特殊普通合夥改制等一系列政府的推動,至此,這便是中國會計行業整體發展的大致過程。

中國的會計行業能擁有現在這種規模和成就,我認為,大體上有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催生註冊會計師這個職業,包括上市、外資引進、國企改革以及市場交易的複雜化等,都是催生和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動力。

第二是規則制訂。談到外資引進便需要國際交流合作,便需要有大家能辨識的通用語言,這也是1992年國家開始推動會計準則的變革,花了十多年時間完成了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原因。

第三是經濟發展。會計行業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會計師隊伍的規模、水平與各地經濟發展成正比。世界上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大多集中在美國、歐洲等經濟發達區域,經濟發達導致業務開始多元化,交易、收購、兼并等複雜任務對會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國這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使得中國會計師的隊伍迅速成長,這便是「時勢造英雄」。

第四是中國特色。與國外自律組織不同,中國財政部以及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等機構和行業組織的力量是非常強的,推動著整個行業大跨步向前走。

從業近40年,張克董事長見證了會計行業的起步和發展

《新理財》:您講述了中國會計行業的歷史變遷,您認為目前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師行業存在著哪些問題?信永中和又是如何應對這些難題的?

張克:目前,中國註冊會計師是一支擁有30多萬人的龐大隊伍,超千人規模的本土會計師事務所達幾十家之多。但喜中有憂的是,中國很多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大而不強,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內部機制不成熟。合伙人機制、內部的管理體系、風控系統、信息系統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龐大而不強大。受到處罰就迎風而倒,底層原因就是根基不牢、體系不穩、抗風險和抗壓能力較差。這也是國家辦公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財務審計秩序促進註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和財政部門印發《會計師事務所一體化管理辦法》的深層原因,提醒會計師行業要做強而不只是做大。政府積極採取強力導引,規範行業行為,指明行業導向,這也勢必會引起行業的一些重大變革。所幸信永中和一直走在一體化的前端,很早就實現了政策所提出的要求。二是行業高端服務能力不足。事務所規模夠大但服務卻沒有觸及制高點,管理諮詢能力普遍較弱,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這是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機構的差距。三是信息化服務能力欠缺。技術儲備不足,創新和更新能力較差。四是國際服務能力短缺。這也是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借船出海」的原因,海內外的協調性不夠,或者海外機構不能理解中國客戶的某些需求。五是面對信息化浪潮,從心理到技術準備都不足,後期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對於整個會計師行業來說,人力成本是最突出的問題,這也是行業的主要成本,占全部收入的50%左右,體現了專業服務領域的特點。近年來其他領域人力成本都在成倍上漲,房租、交通費、差旅費也在增長,但會計師行業卻出現收費增長緩慢甚至不增長的情況,造成了一種財務困境,這也直接影響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甚至會導致人才流失。即使工資較高也可能會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這是由行業特性決定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強化提升員工能力的同時,也為他們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另外加班較多、工作較累、人員頻繁交替導致服務能力降低、執業質量下滑,很多時候一檢查就會出問題。行業高流失率和不穩定性使得整體行業的抗打擊能力越來越差,客戶滿意度也開始下滑,這是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信永中和一直在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我們很難改變行業環境,但結合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作業模式的變革,信永中和希望能藉此走出一條新路。簡言之,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集約化生產改變生產狀態,通過對審計工作解構重組重新確認工作目標和工作程序。雖然服務行業的收費環境無法改變,但是通過上述努力可能會有效降低工作成本並提高效率,以便把財力集中投資到專業人士上。這對我們整體審計系統是一次顛覆性的改變,至少得花費2至3年的時間,因為要分析確認哪些工作需要專業人士負責,哪些需要有經驗的人干,哪些可以通過共享中心完成。一枝獨秀不是真正的成功,我希望整個行業都能良性發展,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也願意分享經驗和心得。信永中和在面對大方向的問題上,得益於也受益於早期的正確決策——一體化,能夠讓我們集中力量去辦大事。

在行業變革中,信永中和積極尋求突破

《新理財》:當前,企業數字化浪潮來襲,您曾表示這種浪潮勢不可擋,請您分析一下數字化轉型的背景、意義以及對會計師行業的影響?

張克:我在2015年信永中和合伙人年會上講話的題目叫做「擁抱信息化時代」。題目一出,台下的合伙人都不太理解,那時候大家還沒有這樣的敏感度。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波浪潮會改變會計行業的生產模式、工作方法甚至整個社會的進程。因此我希望喚醒大家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變化,不做抵抗者。哪怕做不了「弄潮兒」,至少也得要順勢而為。

從生產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漁獵時代到農耕時代再到工業時代,每次都是重大的進步,都會極大影響人類生活。數字化、信息化又是一個新台階,會深刻影響世界進程、人類生活狀態和社會生產模式。具體到會計師行業,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了影響,包括使用信息系統完成工作以及遠程作業等變革,傳統的作業模式逐漸被顛覆,催生出一種建立在數字化、信息化基礎上的新作業模式,集約化逐漸代替小生產方式。目前一些共享中心的出現,便是這種變化過程中的產物。

目前無論是審計準則還是各種技術標準,基本都是建立在幾十年前的理論體系上,也就是基於當時的技術手段或專業能力上。如果你想事無巨細地將每一筆帳都查清楚,成本是巨大的。為了保證鑑證結果的可依賴性,業界的前輩們想了很多辦法,如何在維持一定工作量的情況下,取得一個相對可靠的保證。審計準則里從不出現「絕對保證」的概念,對一個大企業來說,小數目的偏差不會影響報表閱讀者的判斷,不會影響到他的投資決策,這也是一系列審計準則及審計方法論建立的基礎。

大數據和數字化的到來顛覆了傳統的流程,原本部分抽樣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資源,現在我們幾乎可以瞬間取得全樣本。審計程序實踐操作流程需要對過程留痕,但倘若信息系統值得依賴,部分工作就不需要人工驗證,需要的則是IT工程師來驗證這個系統是否可靠了。

信永中和擁抱變化,創新發展

《新理財》: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除了一些硬體技術,您認為在未來,會計人還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會計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完善自己?

張克:會計人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觀念,越有經驗的人越不容易改變思想。20多年的經驗使其對工作早已駕輕就熟,審計準則、會計準則也爛熟於心。因此,讓他們接受新的信息化系統,接受一些打破性的、顛覆性的改變很難。但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中,最有經驗的一批人才能成為合伙人。如果一個機構的領頭人或核心團隊沒有堅定的信心推動變革,事情很難取得進展。

第二個挑戰是技術,數字化的改變將傳統的紙質改成了電子,現在又演變成智能系統,實質上是把過去的程序和流程都推翻再重新架構。對會計人而言,操作起來更困難些,一方面得學習技術,一方面得適應變化。

第三個挑戰是投資,推進信息化、數字化的進程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考驗著核心領導層的遠見和魄力。我們每年在信息系統方面投入幾千萬元,數目是龐大的。深層的優勢和原因是機制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的是財務分割機制,是各自為戰的小團隊機制,是做不了這樣的事的。如果以收管理費維持經營兼顧資金投入,則很難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沒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信息化和數字化,未來就很可能被淘汰。通過信息化改進系統升級,能使競爭力大幅提升,對服務質量、成本以及效率方面都有影響。

面對挑戰,會計人需要從觀念、技術、魄力等方面完善提升

《新理財》:未來國際視野對會計人才而言意味著什麼?哪些全球機遇是需要會計師行業特別關注的?

張克:擁有國際視野對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立意高才能走得遠。想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必然要下更大的功夫。是否擁有國際視野決定了事務所的現狀和未來,不了解行業的國際動態、發展水平和方向變化,便會盲目發展。會計師行業每隔5至8年便會出現一次大的變革,如果跟不上這種國際性變革,必然影響到事務所的管理和發展。

作為澳洲會計師公會的榮譽會員,綜合協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察也可以發現,現如今會計行業的業務逐漸綜合化,需求逐漸多元化,早已不是出一個審計報告便可了事的時代。競爭環境越複雜,就越要改善內部機制、提升競爭力。審計工作起的是保駕護航的作用,提升競爭力則會對整個未來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這是市場需求的結果。當客戶的諮詢涉及改善管理架構、提升信息系統,或者是改變工作流程以及流程再造等領域的問題時,傳統的審計服務無法解決。

近年來,會計師行業變得多樣化、綜合化,過去會計師的三大傳統行業包括審計、管理諮詢和稅務。而現在,評估、工程造價、信息化服務等都有所涉及,覆蓋面越來越寬。因此如果不去觀察世界行業的動向和變化,就會步步落後。建立諮詢團隊也不是一朝之功,沒有3至5年的時間是建立不起來的,這是擁有國際視野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卻沒有幾個走向世界的服務行業品牌,就是因為缺少國際視野。中國進入新時代後經濟飛速發展,預計東亞區域將會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落腳點之一。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勇氣、責任和擔當的人做點具有長遠價值的事,能把中國的專業服務品牌推向世界。我們一直致力於讓信永中和的品牌「走出去」,這件事的意義超過了信永中和本身,甚至超過了註冊會計師行業。如果能把這條路走通,意義非凡。如果能建立好的架構和體系,擁有正確的理念,這條路就會繼續往前走,我相信信永中和是能長遠走下去的。

當然,如果能夠成功,這也將在中國註冊會計師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能夠促進中國品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之所以我到現在的年紀還沒卸任,其實就是衝著這麼一點念想,別的事我都不太擔心,但唯獨國際化發展需要推動力,需要國際視野,需要理想和勇氣。

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快14年了,在國際上也才發展了16個成員所。要讓世界接受一個中國品牌並非易事。但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我覺得,人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信永中和品牌煥新後的slogan:激發潛能,成就未來

本文轉自至信永中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c4241ef017dfa1e41e11129283fb0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