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總監楊長嶺對話時,《種地吧》的10名少年剛剛在農業公司——的10個工作日註冊。
楊長嶺告訴我們:「註冊公司是為了後續相關業務。 比如,以後去市場賣菜,需要辦理衛生、疫情檢查相關手續,或者去超市賣他們自己做的菜。 因為有發票往來,所以必須向公司登記。 」
嘉賓參加了節目,最後一起註冊了自己的公司——。 這在綜藝史上是奇觀。 但是,《種地吧》這一綜藝「史無前例」的操作還不止這裡。 錄像主題、時間長短、節目劇本的內容設定、播放方式等與目前市場上的其他綜藝有很大的不同。
作為國內第一個半記錄的「真」種族綜藝。 節目的主線任務是10位演藝新人花190天在浙江杭州150畝左右的田地里種糧。 同時,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去開發「文案」、蓋大棚、改造宿舍、養花養羊……簡直是「耕田照實」。
從《種地吧》最初發布的招募海報來看,要求和設定就像搞笑一樣,不可思議的是也被用作脫口秀的素材。 但節目的真誠和真實確實打動了人心。
藉此機會,毒眸與《種地吧》總監楊長嶺和愛奇藝小怪獸工作室負責人、《種地吧》製片人吳寒進行了對話,共同探討節目在行業呈現的樣本作用。
「愚蠢的方法」《種地吧》不是剛開始播放的綜藝。 但是,播放到第3期時,在社交媒體上成為了話題。
這比楊長嶺預想的要早得多,「我們原定的計劃是50多期,正常真人秀12期的體量,《播一個月後》才等於播《第一期》。 但是,我們的想像中,至少在本篇的第六期、第七期左右出現了這樣的水花。 」
從觀眾的立場來看,這個「時差」很明白。 大多數綜藝要素,《種地吧》新鮮且具有獵奇性。 據製片人吳寒介紹,「綜藝觀眾都是『看過』的人,大家看了很多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節目。」 《種地吧》的出現,帶來了「意外感」。
這個「意外」,最初誕生於共建的下午。
楊長嶺告訴我們,打造「田間綜藝」的想法在2020年萌發。 當時,全球範圍的疫情剛剛爆發,團隊工作和行業發展都處於停滯狀態。 「沒有工作」團隊在杭州千島湖進行了合作建設。 「看到千島湖那邊的很多農業都保存完好,我們一直在想什麼時候可以製作關於中國文化農耕的節目。 讓年輕人做這件事,不把舞台作為最大的人生目標,而是讓他們下地,做一個真正樸素的節目。 」。
在楊長嶺的構想中,現在的年輕人自然離土地太遠了。 團隊希望年輕人真正站在土地上,感受晴雨雪,感受自然魅力,從而感染螢幕外的觀眾,科普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的現狀。
此外,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就業壓力加大,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都處於消極狀態。 「大家都覺得在職場和社會中,自己的呼喊和掙扎也無濟於事,無力改變什麼。 但是耕田,只要付出一點努力就能收穫一點。 」
? 在不確定的社會環境下,迷茫的年輕人耕田獲得確定性——成為節目的構想。
下定決心後,楊長嶺的團隊在2022年初著手準備。 導演組20多名工作人員,前期主要圍繞地點、內容、嘉賓三個部分進行詳細規劃。
導演組首先踏足海南、廣西、四川、東北、新疆、北京周邊等多個地方。 「但最後,我發現在其他地方有些不方便的條件。 我們真的想讓少年們在田裡種半年,所以在田裡的工作有很多。 但是,比如在北方拍攝,由於土地的不同,冬天的農民不工作。 」。
如果選擇不當,意味著導演組放棄「連續種半年」的計劃,而是「分步」拍攝。 雖然帶有一定的演出成分,但這與節目本來的目的相反。 於是,想法的萌芽和實踐的開始最終統一了地點,《種地吧》落地浙江農村。
需要解決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選定地點後,如何策劃? 怎麼種田? 「在國內這種節目是不能作為參考的。 時間和拍攝方法很難。 」。
企劃的時候,楊長嶺也學習了《克拉克森的農場》這樣的農業相關的影像內容,這樣的節目可以,但是作為「單一的名人經營大型農場」的節目,《種地吧》沒有參考價值。
除了看電影、翻書外,節目組還諮詢了國內多家農科院的學者、科學家,甚至攝影地農戶,梳理了需要掌握的知識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節目組使用「最愚蠢的方法」,找到試驗田,驗證了可行性。
換句話說,在節目錄製之前,少年們在節目中的所有行動,節目組都事先進行了實驗。 「少年們做的所有工作,導演小組都做了。 他們考的各種機器證書,監督小組也考了。 這個連行政機關都有聯合收割機的駕駛證。 」
楊長嶺向毒眸自豪地介紹。 「包括他們在田裡種的麥子,我們也提前種了。 現在辦公室的麥子已經成熟了! 」
楊長嶺表示這也是節目的難點和心血所在。 「我們的節目不像讓藝人經營什麼。 (那種類型)他可能吃了虧也是一個看點。 」團隊認為,「糧食是非常嚴肅的東西,教練團隊必須認真首先通過這條路線,才能保證少年們的行為不會對糧食造成致命的傷害。
雖然竭盡全力做了準備,但這個綜藝的故事線和內容還沒有依靠節目組決定。 楊長嶺兼任《種地吧》的總編劇,但他認為「真正的編劇是上帝」。 「我們把編劇交給了實際的天氣變化、農作物的成長,以及少年們自己的生活。 」
對節目組內容真實性的堅持也符合平台願意做的嘗試。 「真相是,那是最吸引我們的一點。 」製片人吳寒坦言,由於綜藝市場近年來內容偏重於模式化,或者「導演的設計痕跡很重」,在看《種地吧》的策劃時,艾一琪也被這「100%的真實」感動了。
楊長嶺多次表示,教練團隊在用「笨辦法」做綜藝。 「沒有什麼捷徑。 是認真對待土地,對待節目。 」
「健康綜藝」「超級流量」的概念已經消亡,但在很多領域,「依賴流量帶來熱度」也是基本認知之一,綜藝也不例外。 在很多情況下,主動或被動的綜藝製作往往受到流量思維的牽制,導致「人」的咖啡館往往壓倒內容本身。
從去年開始有創。作者試圖改變想法。 《種地吧》也是其中之一。
去年6月,《種地吧》開始了客人篩查。 雖然節目組提出的「技能要求」相當嚴格,但最初收到了300多份名單。 這些人中,有「知名度、話題量、粉絲量大」的藝人。
「在慣性思維中,對綜藝節目來說,流量肯定越大越好。 可以確保收視率和點擊率。 」楊長嶺對我們說。
「最初也向各管理公司發送了內部邀請,請他們推薦了幾個人。 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有些他自己特別高興,但是公司把他後面的工作做得很滿,而且管理公司希望他來,但是藝人覺得只要做10天、20天,一兩個月也能堅持下去」
這個猶豫可以理解,但畢竟綜藝的拍攝周期是20天左右,參加者花了半年時間做未知的事情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另外,節目組還表示:「是選擇明星和流量,還是選擇節目內容? 我們經過取捨和艱苦奮鬥,想了很多,最後覺得嘉賓會遵循節目的內容。」
道理很明顯,但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那麼容易。 楊長嶺舉例說:「比如嘉賓今天不開心,大家都很緊張; 或者節目有環節,嘉賓不配合,完成度低,不希望這樣。 所以,要緊緊圍繞內容,以後在新的條件下去找其他嘉賓的時候,按照這個標準篩選。 」。
放棄大規模的流量,節目組選人的想法反而不受限制。 節目組根據內容要求,向所有面試者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 你想像中的《種地吧》是什麼樣的? 田地和農業之間有什麼故事?
根據對方的回答,球隊基本上可以判定對方對土地是否足夠誠實。 「其中,有人覺得節目像《跟著貝爾去冒險》,也有人覺得節目像《嚮往的生活》。 我覺得這些不準確。 」
目前,節目中的10名少年,一開始都曾用不同的回答感動過節目組。 楊長嶺說:「比如趙一博就是一個思路清晰的人,當問到上述兩個問題時,趙一博說,他曾經畢業於上海海事大學,有過出海的經歷,在貨船上呆了60多天,他每天都在船上看海,有這樣的經歷和經歷。 後來,他積極地去貧困山區教書。 」。
畢業後,趙一博簽約了一家管理公司,方向是演員。 但在這個過程中,趙一博也有點迷茫。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去見導演和製片人,每天都很忙,但他覺得「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好像在等待命運的安排」。
在節目面試中,趙一博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是否能「既然是自己做的,就能從自己手裡承擔後果,看到希望」。 也就是說,這個想法感動了楊長嶺。
選拔持續了4個月,導演組確定了28人左右的大名單。 在9月秋收之前,將這些候選人投入田地,進行實際操作。 「在北京密雲、延慶或杭州的村子裡找農家,在農家房子裡同居,秋收一起,讓他們拍視頻。 」
經過一系列的「審查」,《種地吧》最終選定了這10位知名度極低、「接近外行」的少年。 他們首先想「來節目」,沒有告知費。
從這些嘉賓那裡省下的錢,最終用於製作了。 吳寒說:「現在這個節目花了192天的重要錢。 人工、設備、田地各種設備的損失,真的花在了錄像的硬成本上。 說白了,我把錢都花在真正的錄像節目上了。 」。
也就是說,《種地吧》是健康的節目。 這裡的健康有多重含義,不僅表現在節目的流程和內容上,還表現在商業層面。
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不聞窗外事」的耕作,少年們的狀態也越來越健康了。 導演介紹說:「他們的狀態變化特別大,每個人都變得非常開朗,精神狀態非常好。」 節目一開始只是給了少年們主線任務,「給了你們這個地方。 你們在這上面生活這半年。 除了種田以外,如何生活需要自己完成。 」。 現在,少年們已經以那片土地為家了。
在《種地吧》第一期,少年們在收穫結束後欠了20多萬貸款。 因此,需要種植短周期的經濟作物,如孵蛋、養羊、種菜、種植玫瑰花大棚等,並在短時間內銷售。
楊長嶺告訴我們,「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在農業領域,任何老百姓都可以隨時打電話諮詢農科院的工作人員。 他們會為你有什麼政策補貼,或者解決你的技術問題提供幫助。 」。 因此,如果出現問題,男孩們會選擇直接給專家打電話。
「這就是土地的魅力。 當你真正到達那個地方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天的事情都不會結束。 不用監督小組干預和安排,孩子們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滿。 這也是『真相』帶來的,我們就像是半紀錄的記錄。」
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拍攝時間和拍攝模式,讓攝製組有著「做六休一」的健康工作。 楊長嶺說,攝製組是「通勤制」,每天都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剩下的還有夜班和周末值班的人。
因此,前段時間在網上廣為流傳的畫面是夜幕降臨的時候,節目組正在休息,少年們選擇打開車燈養羊。
「休息日燈老師關了燈,他們只好打開前面的燈,一邊工作一邊吐槽。 」楊長嶺笑著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真實的閃光點。
在創新的綜藝和綜藝創新的愛奇藝內部,《種地吧》這一綜藝被稱為「青春實驗」。
正如我所提到的,這一娛樂節目出現所帶來的意外,也就是「前所未見」的基調,成為了自身的競爭力。 製片人吳寒認為:「在現在的市場上,再做一檔看第一期就知道結果的綜藝節目,對綜藝用戶的魅力和刺激也非常弱。」
《種地吧》的題材屬性和靠天吃飯的特點也很好地打破了觀眾對綜藝內容套路的認知。 「大家要看十個人。 能不能做那個,沒能做到最初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一切都未知。 但是,我們不在乎結果。 我們最關心的是這192天會發生什麼,以及少年們在這個過程中會如何成長。 」吳寒說。
190天的連續拍攝,不僅對嘉賓和節目組如此,對平台也是如此。 吳寒表示,這個框架和模式上的創新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沒有製作過這樣的節目。 我們前期摸索了很久。 它的錄製速度、播放方式、每期的內容結構,以及未來的運營和宣傳,這一切在這個行業都是前所未有的。 」
對於綜藝節目來說,《種地吧》的素材量太大了,用普通的季播型綜藝很難表現出整個田地。 另外,在視聽習慣改變的今天,觀眾很難接受2小時以上的娛樂內容。
基於這兩點,平台決定在內容創新處,進行創新播出。 例如,選擇每周70分鐘左右的田間勞作主線,配合以生活內容為中心的更多短視頻領域的各種系列視頻、直播、VLOG全矩陣模式,全方位呈現節目內容。
吳寒說,節目正片的時間長度選在60分鐘到70分鐘。 「很舒服的心理節奏,首先,無論是用戶吃飯還是睡前消費,成本和心理負擔都不會太重。 其次,60-70分鐘的是敘事邏輯上最完整的時長比例,能夠非常透徹、簡潔、舒適地講述一個故事。 」
「總體上,用短視頻播放長視頻,形成內容矩陣。 我們希望未來的綜藝用戶更有自主權,所有用戶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格式。 」
此時,《種地吧》的多重健康,成為了業界的意義所在。 整個綜藝市場的環境越是停滯乃至艱難,創作者就越需要思考如何跳出現有思維,摒棄不健康的路徑,引入健康的循環。 這裡的健康水平,自然包括內容水平和商業水平。
在楊長嶺看來,綜藝的視角也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10年來,綜藝把唱歌、明星遊戲,甚至『虐待明星』都做到了極致。 未來,我們其實要把視角轉移到老百姓的生活上來,挖掘普通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面臨的問題,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努力。 展示年輕人的積極價值觀,或者積極的一面。 」
吳寒說:「市場慢慢冷靜下來,一個好處是所有的製作團隊和平台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必須做什麼。 你在《種地吧》導演組前期的準備工作是7-8個月,加上我們整個項目的計劃,準備了差不多一年。 這樣,我認為一個是節目有創新,一個是踏實的前期準備和做的決心,這兩點是我們在未來的綜藝市場上努力做的。 」
現在,《種地吧》在豆瓣上得到了8.7分的評價。 這是來自參與者、市場的激勵——
如果不是在鼓勵之後,這種正反饋可能會變成扔在平靜湖面上的石頭。 那次風波試圖將停滯不前的行業帶到更遠的地方。 只要一波漣漪,創新就能贏得接力,陣痛就能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