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菈媽
一直以來,
我們都教育孩子要善良、要懂禮貌、要包容。
可成年人都知道,善良≠老實。
太老實的孩子,更容易吃虧和受傷;
而沒有界限感的善良和包容,
只會縱容別人的惡。
這絕不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初衷。
人生無法避免社交,
父母也無法一直為孩子保駕護航。
所以,與其孩子長大後吃虧,
不妨儘早告訴他們這5句話,
教孩子做一個既有「光芒」,又有「鋒芒」的人:
哈佛大學曾進行一項為期3年、
針對1000多人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
一個人如果能夠學會合理的拒絕,
就能減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煩。
教孩子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其實是在教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
堅守底線,不委屈自己。
國外有位寶媽在社交網絡上分享過一件事。
她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一下子圍上來6個男孩,要求她兒子分享玩具。
孩子不知所措地將玩具抱在胸口,看著媽媽。
她很淡定地告訴孩子,
他沒有義務對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
如果自己不想,直接拒絕就可以了。
吃了閉門羹的那些孩子,
轉而來求她,也被她拒絕了。
這個教孩子勇敢說「不」的分享,
在網上獲得了20多萬的點贊。
也許,一開始說「不」,
孩子會因為擔心別人失望而惴惴不安。
但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線,
才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有求必應,是讓自己最受傷的「善良」。
敢於拒絕的人,
長大後才能收穫更多自信和快樂。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得寸進尺效應」。
指的是,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別人微不足道的要求,
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
就可能會接受更多的要求,
甚至是越來越沒有分寸的要求。
好友的女兒桐桐是個很乖巧的孩子,
有一陣子,好友發現給她買的新筆、新橡皮,
到了第二天總是會不翼而飛。
追問過之後才知道,
原來桐桐的同桌每次看到都會管她借用,
可借完之後從來就不還。
「她說如果我不給,她就不跟我玩了。」
孩子支支吾吾地說。
看著女兒乖巧又委屈的樣子,
做媽媽的心疼不已。
當主動分享變成了索取之後,
孩子會在沒有底線的容忍中,委屈自己。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勇敢不被欺負,
秦昊就曾經因為女兒米粒太善良而落淚。
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面對別人的索取,
不妨以攻為守地問:你拿什麼跟我交換?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
你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就必須要有付出,
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真正的友誼,是雙向付出的。
如果對方只想著占便宜,
那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
前不久,
一位媽媽鼓勵女兒說「沒關係」的視頻火了。
女兒看見一個商場門口在發氣球,
她雖然很想要,但不敢去。
媽媽就想通過演練的方式,
讓女兒能勇敢一點。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對話:
「阿姨,我可以要一個氣球嗎?」
「小朋友你真勇敢,送給你一個。」
在演練了幾遍之後,媽媽突然「拒絕」了女兒:
「真抱歉,這個氣球已經有人要了,
所以不能送給你了。」
3歲的小姑娘瞬間就變得十分沮喪,
躲在媽媽的身後,默默流下了眼淚。
委屈的樣子,讓人的心都要疼化了。
媽媽溫柔地告訴女兒:
「當你提出要求的時候,
別人有可能會答應,也有可能會拒絕,
這很正常。
別人答應了,我們就說謝謝;
如果拒絕了,那就說沒關係,下次再嘗試。」
在媽媽的鼓勵下,
女兒終於大聲地喊出了「沒關係」這三個字。
圖片來源:@小蘑菇
被拒絕的滋味當然不好受,
但它其實是人生的常態。
誰也不能避免被拒絕,
孩子也一樣。
告訴孩子,被拒絕了也沒關係,
是在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建立高自尊。
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64%的孩子在遭受霸凌之後,選擇了沉默,
他們沒有反擊,也沒有向大人求助。
可是,忍讓能讓霸凌的人停手嗎?
當然不會,反而可能會愈演愈烈。
《少年的你》中的胡小蝶,
座位上被潑紅墨水,她忍了;
在廁所被同學欺負,她也忍了。
忍到最後,萬念俱灰的她走向絕境。
我們總對孩子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可面對霸凌的時候,
一味地退讓只會把自己逼到絕境。
面對霸凌,一定要教孩子勇敢地懟回去:
「這是我的,不許動!」
「你再推,我就生氣了!」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應該向我道歉!」
如果語言震懾不到對方,
就用肢體還擊,或求助大人。
你越有界限感、越有「鋒芒」,
別人才會越敬畏你,才不會受欺負。
善良是很珍貴的,
但沒有長出牙齒的善良就是懦弱。
所以,在教孩子溫柔善良的同時,
請不要忘記教他帶點「鋒芒」。
有原則、有底線,敢於拒絕的人,
才能收穫別人的尊重,
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從容,遇見更好的自己。
曾看過一部短片《態度娃娃》,
艾莉是一個很在意別人看法的女孩。
為了得到別人的誇獎,
她總是努力把自己的真實感受隱藏起來,
盡力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她堅定地認為,
「只要很有決心地笑,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於是,在「你好可愛」、「你人真好」的「誇讚」下,
她那標誌性的討好式笑容,
漸漸變成了形影不離的「面具」,
再也做不回真實的自己了:
別人打翻了她的魚缸,
她雖然很傷心,卻笑著說沒關係;
好友評論她只會傻笑,
她很痛苦,但還是選擇了默默承受;
雖然不想參加巡演,
但她還是「笑著」站在了舞台上……
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會遇見很多人,
這些人的喜好、性格、素養都不同。
孩子們會收穫一部分人的認同和喜愛,
也必然會要面對另一部分人的質疑和否定。
他們遲早要認清這個現實:
好的朋友,值得用心去結交;
而那些不同頻的人,「失去」了也沒關係。
不要奢求去討所有人的喜歡。
過度迎合別人的情緒,會讓自己活得很累。
我們心裡的位置不多,
要留給真正喜歡和愛自己的人。
—— End ——
作者:菈媽,自由撰稿人,熱愛生活和文字、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願用一生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二寶媽。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