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是什麼?項羽的仁義、劉邦的權術,缺一不可

2022-08-14     仲安筠

原標題:王道是什麼?項羽的仁義、劉邦的權術,缺一不可

漢朝建立後,劉邦曾與大臣們討論成功經驗,他表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

人才的歸屬,最終決定了楚漢雙方的成敗。

但是翻開歷史,你會發現那些建立西漢王朝的功臣,最初卻多半是項羽手下的員工:韓信、英布、陳平……出身不如人、軍事不如人、個人魅力不如人,是什麼讓事事不如項羽的劉邦成為當時最值得投靠的老闆?歸根結底,他比項羽更懂得滿足手下,玩轉人心。

王道需要同時具備凝聚人心的仁義和玩轉人心的權術。

凝聚人心的仁義

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玩轉人心的權術

「權」是控制的根基,「術」是駕馭的手段。權力只是相對的概念,如果不懂得領悟人心,不懂得利用人性,權力必然難以實現對現實的駕馭。都說該出手時就出手,究竟該怎麼出手,啥時候又不能出手,成大事的人必須要拿捏得恰到好處,玩轉人心。

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孫子,高貴的家庭背景和出色的個人才能,使得年輕的項羽充滿自信。一次,秦始皇出巡當地,項氏叔侄也擠在人群中看熱鬧。項羽見秦始皇的車隊威風凜凜,一句話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嚇得項梁連忙捂住他不把門的嘴。

項氏叔侄心中也有著恢復楚王先祖榮耀的夢想,他們利用在楚王的威望和財力,暗中囤積武器馬匹,訓練族中子弟,等待重新崛起的時機。

和大貴族項羽不同,江蘇沛縣的劉邦祖祖輩輩都是平頭百姓,靠種田度日。劉老漢沒啥文化,也懶得給兒子們起名字,於是給公元前256年出生的三兒子取名劉季。古代兄弟排行按照「伯仲季」的順序,「劉季」也就是「劉老三」的意思。「劉邦」這個名字,是劉老三當了皇帝才給自己取的。

鴻門宴上,項羽礙於仁義,不敢失信於天下,被「先入咸陽者為王」的承諾所壓制,放走了劉邦。

五十五歲的劉邦,終於打敗了幾乎不可戰勝的對手,留下了至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偉大王朝——漢王朝。

劉邦稱王后,迅速「杯酒釋兵權」,奪了開國功臣的軍權,連續找藉口剷除異姓王,為劉家天下掃清障礙。

比起天生優勢的項羽,草根劉邦更老辣,更懂得人心世故,並且善於把這些人心世故化用到權謀之中。處處都是劣勢的他,更渴求盟友的幫忙,更致力於利用一切辦法拉攏人才,改變局勢。

他看透了人性,將自己不多的利益和權力全部下放給將領,使得各路力量得以盡情發揮,韓信更是賣命,幫助劉邦取得了半壁江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62fbe7af21dd49b03d5c0ce9a42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