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傳奇:「完璧歸趙」後,還發生了啥故事?

2022-08-23     仲安筠

原標題:戰國傳奇:「完璧歸趙」後,還發生了啥故事?

戰國傳奇:「完璧歸趙」後,還發生了啥故事?

「完璧歸趙」,說的是,戰國時趙王得到了一塊美玉曰:「和氏璧」,秦國得知後,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懼怕秦國,就派藺相如前往交涉,藺相如運用自己的智慧,終於使「和氏璧」又安全回到趙國的故事。所以就有了「完壁歸趙」的成語。這個故事很感人,不過,你知道其後還發生了什麼別的故事嗎?

「和氏璧」是否「完璧歸趙」:就在趙國慶幸沒有受到秦國的欺辱而完璧歸趙的時候,秦國卻給予趙國猛烈的回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明確記載: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完璧歸趙的後果,就是趙國失掉了一座城池,兩萬人被殺。那麼,「和氏璧」真的就保住了嗎?據說,「和氏璧」最終還是被秦國擁有,秦王政十年,丞相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這「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不知這塊美玉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得,還是趙國懼怕被秦國所滅而主動進獻?

「和氏璧」為何如此貴重:「和氏璧」的傳說最早見於《韓非子》,楚人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璞玉就是未經加工的玉石。卞和捧著璞玉進獻厲王,厲王派人查看,結果,說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璞玉進獻,又被砍下了右腳。文王繼位,卞和不再進獻,而是躲在楚山痛哭,文王派人詢問,卞和說:我並不是哭自己失去了雙腳,而是哭稀世珍寶不被人認識,忠君之人不被獎賞,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果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為和氏璧,成為楚國的至寶。但這塊傳國之寶是如何到了趙國呢?這卻是一個不解之謎。

秦國向趙國索要「和氏璧」的意圖:秦國願用十五座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其意圖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戰國末期,秦昭襄王拜范睢為相,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逐漸強盛。秦國與趙國接壤,秦國時刻都有吞併趙國之心。秦國索要和氏璧的時候,趙惠文王就詢問過諸位大臣,諸大臣,包括廉頗在內都說,如果不給就怕秦國派軍隊硬奪。在詢問藺相如時,藺相如也說,「秦彊而趙弱,不可不許。」眾大臣都圍繞著如何給才不失面子的問題展開討論,就是沒有一人能夠看透秦國的真正意圖。那麼,秦國是真想要這塊和氏璧嗎?我看未必,若秦王意在和氏璧,那十五座城早已納入趙的版圖,秦只是在試探趙的實力或反應。

「和氏璧」事件只是秦試探趙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約趙王在繩池會晤,趙王害怕不敢赴會,大臣們商議後,還是決定前往。有了和氏璧的前奏,廉頗似乎看出了秦的陰謀,對趙王說,大王如果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國意圖。趙王只好答應。這次約會,還是憑著藺相如的機智,趙王才逃脫了厄運。但是,秦亡趙之心不死,之後連連侵犯趙國,數年後,終於將趙國吞噬。

「和氏璧」的最終結局:和氏璧的記載僅限於上述史料當中,傳說,秦始皇將它做成了玉璽,鐫刻著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但這只是傳說而已。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用陝西藍田玉製作而成,這倒可信。

「完璧歸趙」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確實膾炙人口,有一則後世的故事也很感人。說是兩家蓋房,為爭一牆大打出手,一方便寫信給在京城做官的親戚,要求用權力壓制另一方,官員寫了一首詩,曰:「千里寄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永不倒,不見當年秦始皇。'結果,雙方冰釋前嫌,主動禮讓了一牆,稱之為「三尺巷」,兩家也世代友好傳為美談。不知這「完璧歸趙」的故事又能給後人什麼啟示?

(本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8dcfcf9895239f39fad15250d2508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