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小米的第一款車為什麼有點貴?|甲子光年

2023-12-28     甲子光年

原標題: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小米的第一款車為什麼有點貴?|甲子光年

手機公司的造車夢,小米比蘋果提前實現了。

作者|張麟 趙健

隨著今年最後一場發布會的結束,小米不僅讓SU7完成了官方亮相,也終於完成了「人車家」的全生態閉環。

今天下午兩點,小米舉辦了汽車技術發布會,雷軍一改往日的「牛仔褲+休閒襯衫」的搭配,身穿著正式的黑色襯衫和灰色西裝外套,演講了近三個小時。

這次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可以稱之為一場小米SU7的預發布會,除了沒有公布售價,雷軍幾乎把SU7從軟體到硬體講了個遍,充分介紹了電機、電池、智能化、車身造型、內飾甚至顏色,以及「科技X生態」的造車理念。

小米宣布造車已經超過1000天。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小米作為後來者,1000天的研發時間被很多人詬病「太慢」。但雷軍態度始終很明確:汽車工業十分複雜,造一輛優秀的汽車並不容易。

造車的難度對於小米而言或許會比一般的車企更大。一方面小米造車沒有選擇「買料組裝」,沒有選擇代工,而是從製造角度親力親為,包括對車身壓鑄設備進行了研發。

另一方面SU7對小米來說,並不是一輛單純的電動汽車,而是小米生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澎湃OS作業系統的加持下,SU7必須完成小米生態的打通與融合,實現「人車家」的生態閉環。這曾經是蘋果公司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戰略方向,而小米要做到搶先一步完成。

但讓人有些遺憾的是,雷軍仍舊沒有公布小米SU7的售價,同時表示了「這輛車不便宜」的觀點,看起來像是給市場提前打了預防針。

米粉們對SU7「九萬九交個朋友」的期待已經落空,但對小米來說,無論SU7定價怎樣,銷量如何,小米多場景全生態的拼圖終於宣告完成。

1.五大技術更新

小米造車是雷軍的「最後一次創業」。為了造好一輛車,雷軍曾定下「守正出奇」的戰略方向,這意味著小米要充分尊重汽車產業的發展規律,從頭開始,利用先進的製造工藝保證車輛的基礎性能。

雷軍並不想攢出一輛車。發布會一開始,雷劇就表明了態度:「如果攢出一輛車,投入三四百個研發人員和十億元人民幣就差不多了。」而小米在1003天的汽車研發過程中,投入了超100億元和3400多名工程師。

這些投入換來的,是對一家造車新勢力公司而言極為罕見的底層製造技術。

首先是電機。小米SU7擁有2.78秒的百公里加速能力,這個能力源於小米自研的電機。也許是為了能讓燃油車用戶也能理解,小米目前已經裝車的電機分別為V6和V6s,即相當於燃油車V6和大V6發動機的動力水平。這兩款電機轉速高達21000轉/分鐘,超過了特斯拉Model S Plaid(20000轉/分鐘)和保時捷Taycan Turbo(16000轉/分鐘)。

雷軍曾希望這款電機能成為目前國產車上轉速最快的電機,但舉辦發布會的時間讓小米與這個頭銜擦肩而過。雷軍說「我們被友商截胡了。」

但小米在電機上的研發進度卻令人驚訝,發布會上雷軍宣布,擁有27200轉/分鐘轉速的HyperEngine V8s超級電機預計將在2025年裝車,而實驗室中下一代超級電機的轉速可達35000轉/分鐘。為了實現高轉速,小米甚至在電機轉子的材料上進行了研發。

其次是電池。在電池上,小米與寧德時代進行合作,採用了CTB技術,並將電芯倒置以提高空間利用率和整車安全性。搭載了101度電的小米SU7也將擁有800公里的CLTC續航里程。

小米也沒放過車身研發,並且成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同時自主研發大壓鑄設備集群和壓鑄材料的汽車廠商。

車身的一體化壓鑄最早被特斯拉應用在Model Y上,在6000噸級的壓鑄機的作用下,原來的70多個後地板零件被簡化為2個,減少了超過1000個焊點。如今,這種技術已經成為車企的造車趨勢。

而小米的自研的超級大壓鑄技術——Xiaomi HyperCasting的鎖模力為9100噸,能讓汽車後地板實現72個零件合一,焊點減少840個,整體重量減輕17%,且生產工時減少45%。

發布會上,雷軍展示了一張含有自己人物模型的壓鑄集群設備圖片,碩大的壓鑄機、小米的logo和「渺小」的雷軍,讓這張圖片很難和人們印象中的小米聯繫起來。

小米壓鑄機

智能駕駛也是此次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的亮點。其中,自適應變焦BEV技術、道路大模型以及超解析度占用網絡技術,構成了小米智能駕駛的三項關鍵技術。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小米SU7能夠實現識別實時路況、智能調節行駛軌跡、異形障礙物識別種類無限制、根據不同場景自適應調用不同的感知算法等能力。

在硬體方面,小米智能駕駛系統配備了兩顆英偉達Orin高算力晶片,綜合算力高達508TOPS。感知硬體則包含1顆雷射雷達、11顆高清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Max版車型)。

今年12月,北京連續下了兩場雪,而小米產業園附近,小米SU7正在這種環境中路試。路試視頻顯示,在雨雪天氣下,SU7能夠順利完成超車、避讓加塞車輛、避讓行人、混行道安全形勢、大幅度轉彎等操作,全程無人接管。

雷軍給小米汽車智能駕駛定下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第一梯隊,明年年底將會在100座城市開通城市NOA功能。

2.生態戰略,雷軍造車的最後一塊拼圖

今年10月26日,小米發布了最新的作業系統:澎湃OS,在發布會上,雷軍第一次宣布小米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

什麼是「人車家全生態」?雷軍解釋道:全面打通「人」「車」「家」場景,實現硬體設備無縫連接,實時協同,帶動產業鏈合作夥伴,共創以人為中心主動服務於人的超級智能生態。

其中,智能座艙,就是「人車家全生態」的最後一環,正式將汽車轉變為一個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的關鍵載體。基於小米澎湃OS,小米構建了一個統一的視覺交互體系,實現了從軟體到硬體的共享生態。

小米SU7智能座艙搭載16.1英寸3K解析度中控生態屏,56英寸HUD,車規級7.1英寸翻轉式儀表屏,採用2塊原生車機系統的小米Pad後排拓展屏,實現「五屏聯動」。在算力上,匹配了業內最先進的智能座艙晶片驍龍8295,AI算力為30 TOPS,能夠保證人車交互的流暢體驗。

圍繞應用生態,硬體生態與小米CarIoT生態,小米SU7車機系統深度適配主流車載應用、小米平板應用與手機應用;具備生態應用拓展能力,支持1000多種米家設備無感上車,5000多款應用逐步適配共享。

小米車機功能演示

小米SU7不僅支持小米生態鏈,也全面向第三方開放,包括蘋果生態。小米SU7統一標準化接口,全面支持蘋果的無線Carplay車載、iPad配件及應用。

雷軍表示:「智能電動汽車的終極境界是科技跨越、人車合一。只有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完整的生態,才能夠做到人車合一,在駕控上如臂使指、掌控自由,在智能空間中懂你所想、如你所願,這是科技跨越到全新階段才擁有的能力。」

今天,手機公司造車、車企造手機,已經有融合之勢。其中,蘋果公司是這些跨界造車公司中呼聲最高的一個。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生前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造車的想法。2007年,喬布斯把蘋果公司的名字從「Apple Computer Inc." 改為「Apple Inc.」,是蘋果公司的全新起點,不僅僅是一家電腦公司。2008年,喬布斯還將汽車和iPhone作類比:「汽車有電池、電腦、引擎和機械結構,而iPhone也有這些東西,甚至還有引擎。

庫克時代的蘋果公司多次傳出造車傳聞。憑藉iPhone、iPad積累的海量用戶,以及App store積累的繁榮的開發者生態,蘋果造車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直到今天,蘋果也未正式宣布造車。

在眾多的跨界造車的公司中,小米的基因、業務布局是與蘋果最相似的一個。在過去13年里,小米集團同樣憑藉手機、平板與生態鏈業務構建了龐大的生態壁壘,這是小米誕生第一天就具備的差異化與護城河。

根據小米集團公布的數據,小米集團在過去13年里布局了12個技術領域,99個細分賽道,並協同產業夥伴全鏈路布局「產業生態」。小米澎湃OS 憑藉HyperConnect 跨端互聯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車在內的200多個品類,高效連接全球超6億設備,覆蓋了用戶95%以上的生活場景。

喬布斯的造車夢,雷軍比蘋果更早實現了。

3.小米的第一款車,確實有點貴

9.9萬?19.9萬?就在網友紛紛猜測小米的第一款車能否靠性價比出圈之際,雷軍在發布會的最後提前劇透:「定價確實有點貴,但貴有貴的道理,最終產品將會超出大家預期。」

在本次技術發布會+產品預發布會上,小米SU7提前發布了大量的產品信息,唯一沒有發布的就是價格。但在介紹完車輛性能後,雷軍說:「大家別喊九萬九了,這是不可能的。」並表示要「尊重科技」。

這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場「技術發布會」所承擔的功能——降低大家的低價預期,通過一系列黑科技、領先的技術,來提升小米SU7「高端化」的品牌認知。

一個小小的細節是,雷軍一改往日發布會標誌性的「牛仔褲+休閒商務襯衫」的穿著,而是搭配了一身休閒商務正裝,來配合小米汽車的品牌定位。

雷軍舉了一個例子,如果要用寧德時代的101度三元鋰電池包,光成本就要十幾萬,市場上搭載該電池包的車型售價40萬元起步,怎麼可能便宜的了呢?

為了造好小米的第一款高端車,雷軍並沒有急於求成。有人問雷軍,小米造車兩年,進展怎麼這麼慢?

雷軍說,今天的汽車工業,攢一輛車確實不難,就是找對標車,做逆向工程,改改外觀,很快就能完工。但今天市場上每年發布兩百萬輛的新車,還需要小米再攢一輛嗎?因此,小米汽車團隊剛組建時,就一起開了三天三夜的會,只討論一個簡單的問題,加入小米,你想造一輛什麼樣的車?

雷軍給出的答案是:「造車,百年賽道無捷徑。小米汽車堅持正向研發,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

基於這種長期主義思維,小米毅然決然地召集了3400名工程師,埋頭苦幹超過1000天,投入了上百億資金。

雷軍表示小米的第一輛車SU7並沒有準確的對標車輛,但希望在駕駛性能上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媲美特斯拉Model S。

雷軍還給小米汽車定下了未來15年~20年的戰略目標:成為全球前5的車廠。

這,就是雷軍的造車夢想。

(封面圖及文中配圖來源:小米)

END.

尊敬的甲子光年用戶/讀者,感謝您在2023年對甲子光年的支持和陪伴!

科技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追風趕月!

為了更好服務於甲子光年的用戶/讀者,甲子光年特開展此次針對用戶/讀者的需求問卷調查。期望收集大家對甲子光年的品牌認知與評價,以及對甲子光年內容和服務的真實需求,以便為大家提供更為精準、前沿、專業、深度的科技內容和智庫服務。

本次調研不涉及個人隱私,獲取數據僅用於指導2024年甲子光年業務開展,請您放心填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60b58f351dd8400b9e922c13c04cf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