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後女裝直播!
一句話總結,潑天的富貴你不要,這破天的福利你確定不薅?
大牌同款、同廠、同工、同料:
明星同款:
超多風格:
來吧!花最少的錢,穿最好看的衣服~
我們和大牌的距離,只差一個吊牌!
昨天劇透太多了,不占篇幅了,提醒一嘴預約,搶開播福利:
又是周一啦!
開學2周了,大家心情平復的怎麼樣?家裡的娃娃適應的怎麼樣?
有天9:30路過幼兒園時,圍欄外站滿了左顧右盼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放學接孩子,五點放學4:20就已經排了很多家長。
嗯,這屆家長真的夠拼的。
不過,擔心歸擔心,咱放學接娃,尤其是新入學的娃,一定要注意,有些話能不問就不要問!!
上周接DD時,有位奶奶剛從老師手裡領過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問「早上我走後你哭了嗎?有人欺負你嗎?沒搗亂吧?」。
還沒走遠地老師,聽到立馬退回來說「XX奶奶,XX在學校挺好的,就早上入園哭來,一進去就不哭了,和小朋友玩的都挺好的,您放心吧。不過,您這三個問題,明天可不能問了啊」。
之所以,老師這麼強調,是因為:
一、放學接娃,你的第一句話很關鍵
1、挖坑第一類:
- 在學校有沒有跟同學鬧矛盾呀?
- 有沒有人欺負你呀?
- 在學校有沒有哭?
有多少人接到孩子第一秒就是這幾句「關切」的?舉個爪?
明白大家對孩子社交的關心,也急切想知道娃在學校適應的怎麼樣?生怕挨了欺負。
但是,敲黑板了!
總是詢問孩子「今天有人欺負你嗎」,孩子可能會得到一種消極暗示,學校會經常發生不好的事情,同學們也都很愛欺負人。
雖然今天沒人欺負我,但保不齊明天、後天他們就來了。
你說,這孩子安心呆得下去嗎?
類似的「今天有沒有跟人鬧矛盾?」也是一個道理。
原本不經意的一個小摩擦,往事已成雲煙,你非逼孩子情景再現。
經過你的「提點」,孩子又得絞盡腦汁的還原原貌,那回想起來最多的,自然都是不開心的事兒。
這就等於,變相的把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對立的位置,讓孩子更習慣於關注不好的事情,也就對新園\學校更難適應。
上周DD幼兒園,不是讓家長陪同過渡嘛。
我就發現班上有個特彆強勢的小女孩A,總跟在她身邊的還有個小女孩B。
那女孩B不管伸手拿什麼,這強勢女孩A都會把她扒拉到一邊,然後自己搶先一步:
「讓開,你別碰,我給你拿」。
「哎,你不會,玻璃的你再摔了,我來」。
說時遲那時快,旁人根本沒來得及反應什麼,老師更是壓根沒注意到,這倆孩子就已經找好位置,坐定開始「工作」了。
然後這強勢的孩子A,就一直教另一個孩子B這些玩具怎麼用、怎麼玩。
下課後家長分享環節,有個媽媽沒忍住提問,「這種情況老師不干預的嗎?那個強勢的孩子,老師不管管嗎?」
你猜老師說啥?
一臉雲淡風輕:不用啊~
如果孩子B表示A搶拿的行為讓她不開心、她生氣、抗議了,我們一定會教她告訴對方:
「我不喜歡這樣」(不喜歡你這樣做、不喜歡你這樣說)
但孩子B,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示出任何不願意、難受、抗拒的情緒。
換句話說,她自己覺得沒啥,如果老師去強調她被搶了,反而會引發她的受害者心理:哦,你不說我還真沒注意到,她咋啥都不給我拿?
但孩子社交不是單一維度的,她有妥協的部分,她也有沾光的部分(強勢的大孩子會帶她玩出花樣,她很開心)。
整體下來,孩子B覺得跟這個夥伴A玩是開心的、可接受的,這段關係就是讓她舒服的,在幼兒園的環境里她就是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
很多時候,孩子真的覺得無所謂的,沒有要欺負人的意思,也沒有被欺負的感覺。
如果老師/家長不斷的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讓孩子一直處於防衛狀態,消耗掉很多原本用於成長和發展的能量。
只關注到學校里不好的事情,也會加劇對同伴、學校的負面情緒。
2、挖坑第二類:
- 在學校有沒有認真聽講,沒搗亂吧?
- 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 今天都學了點啥呀,上課跟得上嗎?
除了上面「有沒有被欺負」,大家最在意的就是「學了點啥」?
但我還是建議大家不要這麼問。
因為這裡面充斥著的,都是父母的不信任。
孩子:我到底多差勁,才讓你們如此不放心我?
這也是一種負面心理暗示,讓孩子感覺,原來我在父母眼裡就是只會闖禍、搗亂的人。
一是會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
二是無形中給孩子壓迫感,就像你工作回來,別人一上來就問你「工作完成沒有,總結寫沒寫好」?
孩子也會有一种放了學,但沒完全放的感覺。
時刻被提醒著KPI,任誰也放鬆不下來。
為啥孩子越大越不愛跟家裡聊天?
你對孩子不信任,溝通不愉快,孩子自然也就不願意跟你敞開心扉。
二、問話小技巧一二
當然了,孩子一入新環境,忍不住打聽是必然的。
我也不藏著掖著,這就分享幾個套話小技巧!
接孩子放學,我們該怎麼說?
三步走:
1
跟人聊天,打開話匣子,是第一步
但你上來就聊孩子的糗事,他當然不愛說。
所以,先撿著孩子愛聽的說: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開心的事嗎?
玩了什麼有趣的遊戲嗎?
最喜歡班上哪個老師呀?
有遇到什麼困難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嗎?
看,句句都傳達關心,滿滿都是分享欲的召喚。
既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開心的事情上,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父母永遠是ta最值得信賴的人和最強大的靠山。
2
張嘴就聊壞消息沒人願意說,除非,那壞消息是關於別人的
八卦這事兒吧,一定是人類的天性,哪怕3歲的娃,自己的糗事沒嘴提,要換成別人的,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當初CC號稱幼兒園百事通,別的媽媽想知道娃在幼兒園發生了啥,都來問她!
八卦起別人,小嘴叭叭半小時不帶停。
也無妨,曲線救國,也是救國。
咱們先聽孩子叭叭完別人,放鬆了警惕,再叭叭自己。
比如CC上了小學之後,更八卦了,成天接她放學第一件事兒,就是八卦時光,誰誰又怎麼調皮搗蛋挨老師批評了,誰誰又忘拿作業被罰站了。
我總會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審時度勢地說上一句:
其實被罰站也沒什麼丟人的,我小時候也被罰呢,你被罰過嗎?
十有八九,她會被問得措手不及,然後稍微羞澀的說,其實老師也罰過我。
真的?啥時候?(一定是八卦臉,而不是問責臉)
她見我一臉「不」責備,自然也就開始說了。
孩子的學習情況,你不就都了如指掌了嗎?
老師對待犯錯誤的孩子,大概是一個什麼處理方式,你不也就心中有數了嗎?
雖然每次她說:我們班有個同學,我懷疑她在無中生「友」,但是我沒有證據~
有證據也不敢戳穿啊,畢竟,朋友這個肉盾,某些時刻,就是拿來測試父母態度的!
所以說啊,誰說了解娃的校園生活就一定要揪著自己娃不放?
尤其是小學生娃,沒幼兒園的時候好套路了。
所以,先從周圍人開始入手。
聊聊同學,聊聊老師,娃愛說,你愛聽,想知道的自然就都知道了。
3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一個老少通用的辦法,就是「分享」。
DD最近胃口不太好,想知道他在學校吃的怎樣?
我會先說,「我今天中午吃了米飯,還有肉肉、菠菜,你吃的啥?」
一般情況,孩子也會跟著說,「我們今天吃的是肉龍」。
「媽媽都沒吃完,我那一分外賣,太多了」
「我也沒吃完,我就吃了1個」
(平時都吃3個,這不就知道吃飽沒?比問「你今天吃的多嗎?吃飽了嗎」可有效果多了)
而對付CC這種「高階套話」,就更得深入了。
想知道娃的秘密,你也拿出一個做交換啊!
三年級開始CC就常聊起來她們班有幾對CP,誰喜歡誰、誰又喜歡誰、誰又不喜歡誰。
如果我直接問你們班有沒有人喜歡你,或者你有沒有喜歡的人,CC大機率是不會說實話的。
於是我就拿了我一個秘密做交換。
我上小學時,我們班也有男生人喜歡我。(雖然是假的,成年人最後的面子支撐我撒了謊)
CC:幾個?
我:1個。
CC:我們班2個男生說過喜歡我!
我:……果真還是讓我給套出來了!
這時候,你直接跟她說,不許早戀!她大機率也是不會聽的。
是時候祭出「我的朋友們」了!
誰還不會無中生幾個友了。
我有個小學同學啊,小學就早戀了,然後啊,她就嫁給她的小學同學,現在秋收就去地里掰玉米了。
我有個高中同學啊,高中就早戀了,然後啊,她就嫁給她的高中同學,現在在織布廠里當女工呢。
我還有個大學同學啊,大學就早戀了,然後啊,她就嫁給另外一個系的師哥了,現在是個醫生。
還有個人啊,你知道的,你歡歡小姨,大學畢業就出國了,先去了英國後去了美國,現在可以滿世界的選男朋友。
人生路是一個金子塔,越往上走,優秀的人越少,但遇到的幾率就會越大。
一個人要是早早的想留在小學,可就見不著更大的世界、去不了更遠的地方,選不到更優秀的人了嘍。
你想知道什麼,就跟孩子分享什麼,然後潛移默化地輸出什麼,這是高級的教育。
就好像朋友之間的聊天,能聊得上的越多,關係越融洽,你得到的信息就越多。
那麼,你能傳遞給孩子價值觀的機會就越多。
養孩子不是事事正襟危坐,而是時時潛移默化。
當然,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就算娃說出了點啥勁爆性的信息,比如上課開小差被罰站,和同學鬧矛盾,被班裡人表白等等,也不要過於激動,立即從傾聽者轉變為說教者。
這很可能導致孩子下次就不會再對你袒露心聲了。
真誠才是唯一的必殺技。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可以和父母說,爸爸媽媽永遠是可以信賴的人!
新課表集體脫胎換骨!看不懂這三大變化,一學期白玩兒~
79元眉筆事件吵5天了!李佳琦翻車的背後,真相挺複雜的……
開學必讀!在家懶散慣的娃,千萬別因為你不會溝通,壞了老師對孩子的印象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