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不務正業的亡國之君,為啥後人粉李煜,黑宋徽宗?

2024-10-22   讀史

李煜畫像

授權自

01

你當李煜的「違命侯」是白叫的?

宋朝滅荊南,1天;

滅湖南周氏政權,30天;

滅後蜀,66天;

滅南漢,180天……

滅南唐?收拾這幫只會吟弄風月,寫情話哄美人開心的暖男還不手到擒來?

誰知道李煜這位藝術家守個金陵能足足守了一年多。

原以為是北方摳腳大漢對江南白面書生的降維打擊,差點成了普京大帝遇上澤連斯基。

這個倔勁兒,把老趙都倔哭了,甚至打算半途而廢,撤兵回國,大宋耗不起啊。

戰爭期間,老趙居然「遣使檢視京畿逃民」,好傢夥,汴京的百姓都熬不下去了,繁重的徵發之下,首都圈都已出現民眾逃亡,而且動靜還不小。

宋太祖根本沒算到「江南國主」會把他逼到這個份上。

本來大軍南下後,老趙都在暗中考慮遷都洛陽的事宜了,李煜這一倔,趙官家的全盤計劃都被打亂。

02

首先是北遼可能生輕宋之心。

一年前宋太祖才與遼邦達成和平友好協議,互不侵犯,這種尊嚴和平,靠的是實力。

可現在十萬大軍久離京師,打個小小江南國久攻不下,還病倒一大片,拿什麼讓遼人信服?

果然,怕什麼來什麼,南唐暗中向遼求援,約遼人夾攻,密使被宋兵所獲,老趙大受刺激。

宋太祖主動遣使遼國,一窺動靜。

遼國也的確不太正常,派出左衛大將軍耶律霸德領銜的龐大使團,「隆重「回訪,明顯是想探一探宋的虛實。

宋太祖只好帶著遼使們出去打獵,拚命秀他的弓馬技藝,「親射走獸,矢無虛發「,終於引得遼人「使者俯伏呼萬歲」。

宋太祖如此用力過猛,內心緊張可想而知。

還有南邊,吳越國表面上是宋的鐵粉,宋征南唐,也是想打個樣給吳越瞧瞧,讓他們早日歸降,完成最後的統一大業。

吳越不守「唇亡齒寒」的古訓,派兵助攻南唐,也是出於對大宋武力的討好畏懼,可現在宋軍如此拉侉,日子久了誰能保證吳越不犯嘀咕?最後老趙一次賞了吳越5萬套軍衣,才穩住這個小弟。

可是,金陵在李煜的堅守下,克城依然遙遙無期。

03

更讓宋太祖繃不住的,是前線禁軍開始反過來向他施壓。

唐末五代以來,帝王與禁軍之間,帝王是假老虎,禁軍是真老虎。

過去「伴君如伴虎」,而現在是「伴軍如伴虎」,另立新君,以圖富貴,是五代以來禁軍固定不變的生財之道。

宋太祖作為一代雄主,要馴服這隻喂不飽的惡虎,還要驅虎出去咬人,需要細緻的手腕和技巧,否則就會命喪虎口。

要驅虎吞狼,就得讓虎吃肉。

所以禁軍把天府之國四川禍害得民不聊生,甚至割民乳而殺之取樂,宋太祖忍了,只敢處理個別人。

但不論如何,不能再放縱禁軍禍害江南了,所以選用曹彬這個仁帥,三令五申,「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

可是禁軍久攻不下,蓄怒已久,狂暴之氣無可發泄,洪水將要漫過堤壩了。

曹彬、潘美上奏宋廷,逼太祖取消禁殺令:

「兵久無功,不殺無以立威!」

宋太祖大怒,痛批:

「朕寧不得江南,不可妄殺。」

然而,這只是色厲內荏罷了,這位在微賤時代就立下志向,發誓將來要「一輪傾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的雄主,現在心氣全無,發怒之後,更多是後怕。

為了避免禁軍在前線譁變,老趙想停戰了。

「上議令曹彬等退屯廣陵,休士馬,以為後圖」。

這不僅是對李煜的退讓,也是對部下的退讓。

此時的趙匡胤,已被逼到精神崩潰的邊緣。

幸虧,被大臣們勸住了,否則歷史差點就被改寫。

04

不論如何,當金陵拿下的捷報終於抵達時,性格舉止一向 「嚴重寡言」的宋太祖,如釋重負之下,竟然失態到 「泣謂左右」 的地步。

開國以來,他從沒被逼到如此絕境的份上。

南唐君臣押送進京,宋太祖一反寬厚仁慈的常態,在朝堂上挨著個兒痛加辱罵,一點風度都不要了,特別是指著南唐宰相徐鉉、張洎罵,丟你老母,平日裡一個個口若懸河的,怎麼就勸不動你家主公早降天朝?

宋太祖那個恨啊,「聲色甚厲」,甚至「欲殺洎」。

他實在想不通,他盡出大宋精兵良將,十萬雄師,東西夾擊,怎麼會被這幫子只會填詞作句,吟詩弄月,醉生夢死的南方暖男們搞到幾乎顏面盡失的地步?

但有人建議將李煜獻俘太廟時,太祖拒絕了。

此前平定南漢,宋太祖就將南漢國主劉鋹獻俘太廟,而李煜不同,「民咸德之」,宋太祖不忍。

不過,老趙還是給李煜封了個「違命侯」,還時常當面打擊他的文彩。

後人對李煜的同情,在於他只是違命,但並不昏暴。

亡國非他胡搞所致,二來他為國家盡了責任,所以李煜死後,江南民間「聞之,巷哭設齋」、「父老皆巷哭」。

而宋徽宗的「昏德公」卻是名至實歸,但凡有李煜一半的表現也不會讓中原錦繡江山淪於膻腥索虜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