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銷量出爐:比亞迪和豐田,還有700萬的差距

2024-01-11   汽車扒一扒

2023年全球銷量出爐,從全球角度來看,排名前五的企業分別為豐田、大眾、現代、斯特蘭蒂斯以及雷日三聯盟。

其中,破千萬的企業只剩下豐田一家,全球銷量接近1100萬台,曾經的千萬級銷量選手大眾、雷日三聯盟銷量下滑明顯。(配圖為彭博社預估全球數據)

全球前十車企中,比亞迪不出預料的進入到榜單中,超過鈴木成為全球第九大車企,逐步縮小與福特之間的差距。

本文只分析中國TOP1車企與全球TOP1車企之間的差距,並不攜帶主觀情緒。

全球範圍內,豐田依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車企,比亞迪與豐田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從數據上來看有著超過700萬的銷量差距。

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豐田長期深耕全球市場,從50年代豐田就開始紮根日本本土市場,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達到了當地的50%左右。

海外市場的布局同樣起步於這個節點,50年代打入東南亞地區,70年代打入北美市場,80年代攻入歐洲市場,90年代進入國內市場。

通過車型導入、本地建廠的策略,早在30年前,豐田就已經在全球市場擁有完整的銷售板塊,所以豐田是真正意義上面對全球7000萬-8000萬乘用車市場的品牌。

另一個是,中國車企因為起步更晚的原因,更多局限於中國市場,2023年比亞迪成為巨擘,更多的銷量來源於國內不足2500萬的乘用車市場,從市場盤口來看差距巨大。

但,起步更晚的中國品牌能夠取得300萬的成績並不容易,除了吃到紅利的原因之外,自身技術儲備豐富也是一大因素。

豐田從全球視角的成績來看一直都很難被超越,客觀來看,百年福特和豐田的差距也有接近700萬的銷量差距,比亞迪從全球視角、行業角度來看,進入全球前十,相當於真正意義上擁有和全球頂級企業搶奪市場的能力。

那麼未來兩年比亞迪需要做好幾個點,才能夠在海外市場真正抓住增量空間:

1、針對性設計、打造符合不同市場的產品,並不是所有的市場都對電動化、智能化有如此之高的需求,比如說拉丁美洲、歐洲、東南亞地區仍然對最基本的可靠、安全、舒適、穩定性要求度較高。

比亞迪的2023年積累了大量的成績,這是出海的原始資本,設計出符合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標準產品,這非常重要。

2、整合全球供應鏈,通過車型導入、本地化生產的方式,配合不同地區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表現力征服海外市場。

雖然目前比亞迪的「出海艦隊」列裝完畢,但想要真正意義上在全球市場做出成績,單純靠出口壓力太大,並且效率較低,本地建廠是最好的拓展資源方式。

3、國內市場需要穩住,2023年比亞迪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4%,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2024年的市場競爭者更多,想要通過2023年這種降價、推新、拓展渠道的方式來運營壓力較大,需要其研發、設計、製造團隊在保證質量不崩塌的前提下,快速設計出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非常重要。

當下比亞迪的較多走量車型都是2021年左右設計的產品,產品已到末期,開年不斷推出的全新車型都是直接對手,國內市場想要穩住需要比亞迪深耕產品。

豐田國內市場的銷量下滑明顯,主要是短期跟不上國內需求,電動化、科技感相對落後,但豐田在全球市場針對不同的地區都有較強的韌性,此消彼長穩定總體銷量,比亞迪作為新晉選手,需要在2024年穩住國內市場,更需要利用積攢的原始積累,在國內市場拓展渠道和產品。

總而言之一句話,豐田開拓的「從日本到全球」路徑是完全可以借鑑的,車型導入、針對性定製設計、本土化建廠都是很好的方式,在做好價格、品質、穩定性的前提下,比亞迪能夠以2023年的300萬銷量為跳板,在海外市場做出成績。

當然,這不是短期能夠成功的,畢竟全球市場消費方向完全不同,北美、歐洲、東南亞、中東地區的消費方向和文化沉澱,和國內都完全不同,用國內的思維去概括全球市場,顯然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