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三道檻,一旦遇上如果TA是這種反應,證明你把他養的很好!

2023-06-06     CC爸媽

原標題:孩子這三道檻,一旦遇上如果TA是這種反應,證明你把他養的很好!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很多小魚的水池裡,大魚在裡面天天吃小魚,過的很愜意。

等過了一段時間,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這條大魚,讓它不能再活動自如。

一開始,大魚還是見到小魚就往上撲,但毫無意外地它被外面的玻璃瓶擋住了。

大魚一直撲,一直被擋。慢慢地,它就減少了衝撞的次數,到最後任由小魚在周圍游,也不再有反應。

後來,科學家把大魚外邊的玻璃瓶去掉,大魚直接沉到水底,一動不動。

哪怕小魚撞到了它的身上,它也不會張開嘴巴去狩獵。

最終,大魚被活活餓死。

很多人說,這大魚也太笨了,魚都撞身上了都不知道張嘴。

其實,害死大魚的不是笨,而是曾經體驗過的無力感和已經習慣的思維定性。

就像我們人, 我們下意識做出某個行為反應時,最大的影響可能並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曾經對類似事件的經歷和感受。

哪怕你明知道,怎樣是正確的,不應該哪樣。

尤其是孩子,在很多事情上的下意識行為,體現著父母平時的養育方式。

如果孩子第一反應是這樣,那就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01

當孩子被老師批評時......

當孩子不小心損壞東西、做錯事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是,

「嗚嗚~我好難過\生氣\害怕,我要回去告訴我爸媽,他們肯定會幫助我的。」

這說明,孩子很有安全感,無條件地信任父母。

應題一些, 就是你把ta養得很好。

但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或在外邊受傷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告訴家裡,而是感到害怕,想辦法隱瞞。

「千萬不能讓我爸媽知道,不然又要挨罵了」

那就一定要注意了。

反思下平時對待孩子是不是問責太多,幫助太少,批評、教訓太多,安慰理解太少。

周末帶孩子們到公園玩,公園有一個淺淺的石頭河,孩子們都喜歡在河邊撈魚、撈蝌蚪。

玩了沒一會,就有點曬了,我去叫CC的時候,發現他們幾個圍著一個小朋友。

我走進一看,嚇了一大跳。

有個小朋友腿被劃了很長一個大口子,目測有十來公分。

地上已經流了很多血。

我一看就急了,我說哪個是你媽媽呀?趕緊叫她帶你去醫院包紮一下吧。

那個小男生居然說「不行,可千萬別讓我媽知道!阿姨你可別大聲嚷嚷了,別把我媽引過來」。

明明疼得要命,第一反應卻是該怎麼隱瞞。

瞧得我真是心酸,這孩子得多「怕」大人,才不敢說啊。

雖然說,孩子乾了壞事兒、錯事兒,咱們大人都會忍不住數落。

但是 你的數落是純粹發泄、還是含著心疼的抱怨,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上周CC有天跟小夥伴去廢墟里探險,結果踩著個釘子,流了點血,倒是沒多深,她又皮實,歇了下就接著玩了。

但回來後,還是跟我們說了,腳還是疼,C爸一看說趕緊去打針破傷風吧,那地兒特別髒,萬一還是銹釘子呢。

大晚上,我們把她倒騰到醫院,挂號、排隊、打針。

一通操作我也忍不住吐槽她,「你看你這倒霉孩子,哪危險你跑哪兒玩,光給你老娘找事兒」。

CC聽完也是嘿嘿嘿得傻樂,嬉皮笑臉說「媽媽辛苦啦」。

CC這樣子也叫有點有恃無恐,她知道就算說了,我們也就是埋怨幾句。

一個信賴父母的孩子,眼睛裡會有狡黠的光。

因為她明白,父母的主旋律還是愛,偶爾吼兩嗓子、訓幾句、批評幾回,那都是伴奏。

但如果你把伴奏表演成主旋律,孩子就會覺得不對味兒了。

這時候無論你是嘮叨他、嚇唬他、還是揍他,都不能阻止孩子下次不敢做,只會讓他做了不敢跟你說!

要是再過分點,因為摔個杯子、碰壞同學的手錶、弄丟了零花錢……小事都得數落一頓,那孩子最後覺得自己還不如幾百塊錢、幾個鍋碗瓢盆重要。

所以, 想要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就需要父母從小事上閉麥。

所謂成長,不是孩子不作妖、不犯錯了,而是,父母能心如止水面對生活中的插曲了。

這就是父母的修煉。

02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時......

當孩子被欺負時......

當孩子受到委屈、冤枉、傷害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是,

「哼,太欺負人了,我回家就告訴爸爸媽媽,他們一定會相信我的。」

這說明,孩子平常被認真對待,可以從父母身上獲得力量。

但若是,孩子受委屈、欺負,有了心事,第一反應不是告訴你,而是,

「算了,反正跟爸媽說了也沒用!」

那就證明你不僅沒有賦能,反而還給孩子傳遞了負能量。

因為「反正」的出現,代表期待別人做一些事,卻害怕得不到。

「反正」前說得是反話,後邊跟著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包括「隨便」也是,孩子並不是真隨便,只是通過隨便表達自己的不滿)

孩子用最無所謂的語氣,說著最在乎的事情,誰懂啊,家人們?

當期待一次次落空,感受一次次被忽視,孩子有事兒就不想跟你說了。他也知道不能從你這賦能了,直接降低期待,用「反正」來表示不滿。

聽著氣人,好像孩子非要跟你對著干。

但其實,字字求的都是關注。

所以啊,孩子事無小事。

當孩子跟你分享時,不要嫌煩,更不要頭都不轉地「嗯~嗯~」敷衍,

小事上你敷衍孩子,那大事上孩子也會欺瞞你。

學會認真的且不帶評判的傾聽,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

就像你和朋友、姐妹之間的分享和吐槽,道理少講一點,對錯少評幾次,也沒啥。

孩子不會長歪,世界不會崩塌。

事情不嚴重,聽聽就好,孩子說了也很可能就過了。

事情嚴重,必須重視,該撐腰撐腰,該解決解決。生活嗎,本就是一個又一個問題等著我們。

當親子之間的信任之橋和情感連結建立穩固,教育也會變得簡單起

越長大越發現,一個有父母撐腰的小孩,是多麼幸福,有力量。來。

03

當孩子被要求要妥協時......

當孩子被迫要退讓時......

當孩子被要求你是女孩子\男孩子,必須要怎麼樣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是,

「不!憑什麼啊!我才不......」

而不是, 「好吧,行吧,就按你說的來吧」。

說明,平常孩子的想法被尊重,孩子有很強的個人主觀和權利意識。

雖然,有天生性格軟糯,別人說啥都行,自己就圖個省心的孩子。

但大部分的小孩,都是有極強的個人情感的,自己的意見沒人理會感覺不舒服,權益被侵犯時會感覺不開心,被孤立的時候會難受。

但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立馬對不公平的待遇說不,有的孩子卻習慣性順從,哪怕自己並不願意呢?

因為不會,也不敢拒絕。

有的是父母嚴格的管教、說一不二的作風,讓孩子覺得沒有掙扎的空間。

反正怎麼反抗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都得隨了父母的願,真叫起勁來,孩子哪是大人的對手呢?

有的是父母假民主。

說著讓孩子自己做主,但卻在孩子說出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決定時,不停地否決:

  • 「不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沒什麼營養!吃點別的」

說著我不管,你自己看著辦就行,卻在孩子做完之後,不停地對結果進行挑剔:

  • 「你看你自己買的衣服多難看,小姑娘不是灰就是黑,一點不精神!」

說著你自己對自己負責,卻總是對孩子行為橫加干涉:

  • 「下雨天穿白鞋,那還不濺的都是泥點子,腦子怎麼想的?」

當一個孩子需求被忽視的次數太多,想法被否定的太多,他就懶得再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而一個習慣向父母妥協順從的孩子,將來面對他人也會無底線犧牲自己的權益。

越妥協,越不被尊重。

所以啊,做父母要時刻保留一份警覺,你要永遠記住: 當父母的「自我」越強烈時,孩子的「自我」就會被打壓的越弱。

多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多些尊重,少些控制,隨時準備好被反駁和挑戰。

姐妹們,扎心的說, 一個孩子可以走向成熟,這中間一定是踩著父母過去的。

1、618,要衝、咱就得沖那平時買著肉疼的大件!我家用了4年添可洗地機,跳水價1開頭!我家用了3年的果麥直飲凈水機,也活出了「不過了」的架勢,2開頭。(見今日3條)

2、我打賭你沒見過這種玩具,全球唯一一款線性的積木,原本留到暑假的,618提前福利價了,我家的寶藏益智玩具,要藏不住了! (見今日2條)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3a871eb6598d79b67226d83915162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