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年,真的是猛將如雲,例如,唐太宗時期,最著名的兩位猛將,一位是李靖,李靖,也被後人稱為「李衛公」,他並不是《封神演義》中的托塔天王李靖,而是歷史上確確實實存在的人物。如果說李靖是初唐第一猛將,那就是實至名歸的了,李靖的戰績非凡,他曾平定蕭銑,他曾擊潰吐谷渾,他也曾消滅東突厥。至於尉遲恭,就更不用說了,民間供奉的門神,其中就包括尉遲恭。
之後,便是高宗時期的兩大老將,一位是劉仁軌,劉仁軌並不是武將出身,他早年都是從事文官工作,然而,到了劉仁軌六十歲那年,他突然之間,棄筆從戎,從一名文弱書生,搖身一變成為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平定了百濟叛亂,立下了赫赫戰功。另一位則是蘇定方,他年紀輕輕便開始征戰沙場,到了六十歲那年,仍然老當益壯,僅僅帶了十萬人馬,便能以少勝多,打贏西突厥的十萬大軍。
然而,至此之後,唐朝再也鮮有悍將了,薛仁貴之後,唐朝就真的沒有年輕悍將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敢問當時唐朝的年輕人,都去哪了,為何沒有年輕悍將!
相關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第一、作戰經驗
初唐開始,唐朝將領的主要作戰方向,便是抵禦外藩異族,而在多年的征戰過程中,老將總結出一系列的作戰經驗。因此,唐朝朝廷,比較喜歡將軍事任務交給老將。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每一處的外藩異族勢力,由於地理、人文、武器的不同,作戰的方式也不同,而應對的策略也是千變萬化,而老將則能總結出這些作戰策略,清楚地知道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所在。
第二、門閥等級
唐朝是個等級極為森嚴的社會,尤其是在唐軍之中,普通出身的年輕將領,除了薛仁貴之外,很難有出頭之日。讀懂了薛仁貴的一生,便知道其中的原委。
薛仁貴,也被稱為「白袍將軍」,唐太宗晚年征討高句麗,唐軍被敵軍圍困之時,十萬火急之下,薛仁貴帶著一小批精銳,沖入敵軍中,給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一突然舉動,不僅僅驚動了唐軍,同時也讓敵軍開始慌了陣腳,唐太宗立馬穩住己方軍心,乘勝追擊,繼而反敗為勝。
自此之後,薛仁貴開始浮出水面,此時的唐太宗,看著這個年紀輕輕,但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已經看穿了問題之所在,他這樣稱讚薛仁貴,道:「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可見,唐太宗不僅僅喜薛仁貴驍勇善戰,更喜薛仁貴英雄出少年,希望唐朝多出一些薛仁貴這樣年輕有為的大將。
這也從側面反映,唐朝的悍將都老了,後繼無人了。果不其然,薛仁貴便是唐朝最後一位年輕悍將。
薛仁貴一生,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然而,他的最後一場敗仗大非川之戰,敗得非常慘,在吐蕃大軍的圍攻之下,薛仁貴的十萬大軍,因為軍馬糧草接應不足,全線潰敗,這也宣告薛仁貴的名將生涯,告一段落了。
薛仁貴為何會敗,答案並不是薛仁貴身上,而是當時的副將郭待誤了薛仁貴的軍令,導致延誤了軍馬和糧草,而郭待為何不聽薛仁貴命令呢?因為薛仁貴的出生背景,僅僅只是平民。
第三,整體軍力
繼續初唐之後,唐朝的整體軍力,便直線下降,最後,不得不將府兵,改成募兵。隨著唐軍實力下降,軍隊的組織紀律也開始渙散,因為是募兵,將士的實力也不強,其中也不乏充斥著一些富家子弟少爺兵。再加上初唐之後,便是盛唐,沒有了外戰和內戰,也就沒有了亂世出英雄的條件,更可怕的是,上文所說的第一個條件,老將的作戰經驗,並沒有完全的傳遞下去,這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在冷兵器時代,便是一種無法挽救的損失。
而外藩異族,如同野草般,消停一段時間,也就死灰復燃,在接下來一場接著一場的敗仗中,唐朝也就由盛唐,國力損傷,轉為晚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