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紅色之旅——鹿泉

2019-07-19     五零定玩家

到這些地方去!

觸摸歷史痕跡,激發蓬勃鬥志

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去看看當年的前輩們是如何奮鬥的!

路線指南

向陽大街和平西路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和平路康泰路華北軍政大學舊址花東街北斗路鹿泉區烈士陵園石柏大街獲平路南白砂橋榮臻子弟小學陳列館南白砂石閆線宜安鎮東坡山星火革命歷史展館山前大道北斗路向陽大街

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

為了迎接新中國建立,培養外交人才和外語翻譯人員,毛澤東、周恩來等黨中央領導人經過深思熟慮,1948年6月,在獲鹿縣南海山村成立中央外事學校,學校設有組織、教育、總務三個科。



中央外事學校教育計劃的總目標及原則是加強與提高學員的外文水平,掌握外文工具,並具備所需一定的知識及技能,以達到培養翻譯幹部與外事幹部的目的;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克服脫離政治的單純技術的觀點,以做到「培養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堅決執行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外交政策的並具備嚴格遵守紀律、實事求是及艱苦鍛鍊的工作作風的翻譯幹部和外事幹部的」要求;堅持切合實際的教育內容,走群眾路線的教育方法。


1949年12月,中央外事學校遷往北平,幾經發展演變成為現在的北京外國語學校。中央外事學校的建立揭開了培養新中國外交人才嶄新的一頁,為我國外交事業教育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華北軍政大學舊址

華北軍政大學全稱是華北軍事政治大學。它雖然冠名華北,但實際上擔任著全國性的軍事重任。1948年5月,華北軍政大學在鹿泉南新城成立,葉劍英擔任校長兼政委,蕭克任副校長,朱良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從此,南新城這個名不見經轉的普通村莊,被書寫上了紅色的色彩。



華北軍政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是:理論聯繫實際,直接為戰爭服務。華北軍大不僅擔負著艱巨的教學任務,而且隨時準備投入戰鬥。1950年9月,改名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更名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華北軍大舊址現存校部、蕭克和朱良才的舊居、防空洞等。



鹿泉區烈士陵園

石家莊市鹿泉區烈士陵園位於鹿泉區主城區東側1公里的海山嶺腳下(獲鹿鎮北斗東路99號),始建於1958年,占地23畝。1991年石家莊市大談公墓革命烈士476名遷至鹿泉區烈士陵園安葬。鹿泉區烈士陵園加掛了石家莊市烈士陵園的牌子。2016年8月被石家莊市政府批准為石家莊市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陵園內共安葬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後犧牲的革命烈士984名,其中,有名烈士649名,無名烈士335名,鹿泉籍烈士113名,外地烈士860名,籍貫涉及全國各地22個省市自治區,有日本人8名,朝鮮人3名;犧牲最早的是1937年,犧牲最晚的是2010年,烈士中有團級幹部4人、營級幹部2人,連級幹部11人,犧牲年齡最小的17歲(3名),最大的48歲。另外,鹿泉區還有651名烈士安葬在全國其他各地。


榮臻子弟小學陳列館

榮臻子弟小學校成立於1947年3月,是北京八一學校的前身,也是一所在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學校,自建立至今共經歷3次遷址。1948年春,榮臻小學走出大山,遷至位於今鹿泉區黃壁莊鎮的古賢村。黃壁莊水庫建成後,古賢村被淹沒,但涉及榮臻小學的部分遺物尚在,如石磨、大車輪、門匾、木凳等。1949年3月19日,榮臻小學遷往北平,同年更名為華北軍區八一小學。古賢村有著深厚的革命根基,群眾基礎好。村民竭盡所能為辦學提供條件。



榮校的紅色文化精神是什麼?是廣博的愛、是艱苦奮鬥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氣,是軍民之情如魚水的深厚情誼,凝練為「思想領先,艱苦奮鬥,高度負責,嚴格要求」的八一精神。



2016年4月鹿泉區教育局與鹿泉一中負責人與八一學校黨委書記就雙方合作事宜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安明法編寫《硝煙中成長的榮臻子弟小學校》和《在戰火中成長的》專題片。之後兩地三校進行了航天科普交流,謀劃成立航天特色班,建設航天科技館等。



東坡山星火革命歷史展館

星火革命史展館分為三部分,這三部分是由時間的發展順序來進行展述的,分別為星火燎原、抗戰風雲、人民戰爭。



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不僅宣傳群眾,發動群眾,而且還將黨的主張付諸行動,使人民群眾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看到了組織起來的力量。星星之火得以燃燒,獲鹿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在抗戰風雲中,獲鹿黨組織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從抗戰初期的2個支部、21名黨員,發展到53個支部、980名黨員。1946年到1949年,張堡保衛戰、支援石門戰役,這場人民戰爭中,我們鹿泉也湧現出一批批群眾領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_4GGwBmyVoG_1ZZX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