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災:危機突襲時代,普通人最好馬上做這4件事

2020-03-11     書單

2020,真的太難了。

本以為我們把疫情搞定,這波就算過去了。可沒想到,中國抗疫已見曙光的時候,全球爆發才剛開始:義大利全國封城、美國至少10個州進入緊急狀態、全世界超10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感染病例……

這還沒完,3月9日,國際原油價格一日閃崩30%、美國三大股指集體大跌逾7%、歐洲主要股指全線重挫……全球主要股市,只有A股還算堅挺。

2020年的第一個季度,我們是在焦慮與不安中度過的。曾經以為近乎無聊的日常,如今看來是那麼寶貴,因為在這個動不動就飛出一隻黑天鵝的時代,真不知危機何時就突然到來。


好在,國內的疫情已得到控制,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已經不遙遠。但經過這一言難盡的三個月,我們對當下、對未來的生活,也該有些新的思考。

比如,有4件事,雖然看似普通,但書單君建議你務必考慮,把它們納入到你的生活中來。

如果說危機能有什麼價值,那就是能讓經歷過它的人,變得更強大。


01>>

一定要開始存錢


疫情已見曙光,但很多企業的生產,還並未完全恢復。甚至有的,已經倒下。

一些在2019年裸辭或被裁的人,只能在家「無薪躺屍」;一些企業也受影響,只能被迫「降薪」或「只發基本工資」。

企業不賺錢,員工自然也沒錢。

此時,除了挑戰我們的耐心和信心,也挑戰著我們的存款。


如果一直沒有收入,你的錢能支撐多久?

書單君的朋友說,前段時間接到公司延遲發薪的通知,全員只發1500元工資。老闆聲淚俱下,無比自責,表示完全是無奈之舉。但自己每個月光房租就3000,現在存款也所剩無幾。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從缺錢開始。

相信這場疫情,會讓很多人明白:錢,真的很重要。

不管你之前多「放蕩不羈愛自由」,買東西只管喜歡不看價格,不管你之前多信奉「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些消費口號,在意外發生的時候,只有你手裡有存款,心裡才不慌。

記得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街頭採訪。

記者問:「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有安全感?」

有很多人回答道:「銀行卡有存款的時候。」

錢的作用,是用來購買服務和商品。

存錢的意義,在於關鍵的時候可以交換重要的資源,以此來應付各種問題。

我們存的不是錢,是抵抗風險的能力。

你存的這些錢,不僅是你的退路,更是你的底氣。

02>>

開始規劃自己的副業

僅僅有存款,那只能讓你在短期內不至於捉襟見肘。

但長期下去,再多的餘糧也是要吃光的。

當固定收入變得突然不可預測時,你得考慮「副業收入」。

你要知道,普通人的容錯率太低,稍有意外,下個月你的房租房貸生活費就沒了著落。

所以,你得有一個Plan B。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斜槓青年」——同樣的24小時,卻能獲得兩份甚至多份的收入。甚至有些人用業餘時間兼職的「副業」,比朝九晚六打卡上班的「主業」收入還要高很多。

有人會問: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副業?

這個問題我改天詳細說說,這裡先給三個簡要的建議:儘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儘量跟自己的主業相關;儘量能在線上完成交易。

書單君的身邊就有兩個「斜槓」朋友。

一個朋友,做線下教育培訓,去年11月辭職。本想年後回來再找工作,誰知道遇到這場疫情,無奈只能在家閉關。雖然沒工作,但他依舊在個人自媒體上保持一周看一本書寫一篇書評的更新頻率。最近,圖書公司的一位主編看到了他的文章,於是邀請他加入。當別人還發愁要不要辭職會不會失業時,他已經成功拿到了新offer。


另一個朋友,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互動設計師,她經常會在網上分享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心得,還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之後被一家線上網課平台看中,邀請她每周在線直播講課。除了固定的課時費,還會按照聽課人數和銷售量給她分紅。

規劃副業,不是讓你看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什麼賺錢你就做什麼。

做副業,不要跳出自己的「能力圈」,儘量從自己熟悉的事情開始。

做副業,需要考慮「投資回報率」,有些事不能急於一時,要堅持做長線投資。

或許一開始你真的只是憑藉興趣愛好去做一件事,但只要你能堅持下去,做得越來越好,沒準就會得到意外之喜。


03>>

堅持鍛鍊身體

一開始,我們以為這最多是又一場「非典」。可沒想到,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如此之強,國內8萬多人確診,國外近3萬人確診,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

目前,我們還沒有對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藥,那些治癒的病人大都是因為自身擁有較好的免疫力。

而免疫力,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的。

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這已經成為大多數上班族的一種生活常態。

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讓每個人都像上緊的發條一樣,不敢放鬆,不敢停下腳步。身邊也總有各種催促的聲音:趁著年輕,要不惜一切代價去賺錢、去奮鬥。


年輕一無所有,只有身體可以透支。

但叔本華說:「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我們總是能看到很多人,不斷地透支身體健康,換來各種名利財富,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們總習慣把「珍惜健康」、「健康是福」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但從沒有真正的意識到健康的重要。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不是這些近在咫尺失去的生命,我們也不能意識到它的可貴。

因此,疫情結束後,請不要再把在健身房的照片當成朋友圈炫耀的素材,不要再把健身打卡當成一個口號。

請務必認真的對待自己:保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堅持鍛鍊,定期體檢。

畢竟,無論哪種競爭,最後都會淪為體力的競爭。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免疫力是第一競爭力。

04>>

與自己好好相處


習慣了在擁擠的地鐵中匆忙穿梭,習慣了在熙攘的街上隨人潮湧動,習慣了被生活裹挾拚命往前奔跑......

我們每天都循環往復按部就班的生活,卻因一場猝不及防的危機被按下了暫停鍵。

沒有了燈紅酒綠的社交聚會,沒有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我們也終於能體會,什麼叫放慢腳步,與自己好好相處。

獨處,不是說地理上的偏居一隅,更重要的是要在心靈里留有自己足夠安靜的時空。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獨處,看見自己的需要。

我們的內心有無窮的慾望,又有無窮的矛盾。

我們常常只顧埋頭向前奔跑,卻忘記問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

而突發的危機,就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每天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是否覺得值得?如果意外突然降臨,你是否有遺憾與失落?

獨處,恰恰是審視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刻: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已擁有的是什麼?為了得到你想要的你還需要付出什麼?

獨處,也是最好的增值期。

因為疫情,讓很多上班的人感慨「畢業這麼多年,居然還能過寒假」。於是,有的人就真的徹底讓自己「放了假」。

而有的人,趁著這難得的長假,學完了之前來不及學的課程,看完了買了很久的書,多學了一個之後會用到的技能。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一個人只有在安靜的時候,才有機會直面和審視自己的心靈。

只有學會獨處,享受獨處,在獨自一人生活的歲月里不慌張、不空虛,懂得照顧好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抵抗外界各種未知的風險。

正如一位CEO所說,危機終將過去,有的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的人卻已經疊代升級。

……

度過艱險,方知生命可貴。

疫情這樣的危機,本就是一次考驗,我們要從中獲得成長,學會反思,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讓未來更可把握。

我們相信,寒冬已經過去,春天正在到來。

危機過後,生活會重新回到正軌,日子也依舊是平凡普通。

疫情過後,去見想見的人,去做想做的事。

危機突襲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活著,更要好好活著。

惟願你百病不侵,長安常安,活得精彩。


主筆 | Iris肖 編輯 | 黑羊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tTeyXABjYh_GJGV5b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