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大維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個人微信號:liangshujiushiwo(不閒聊)
《奇葩說》第六季轉眼間已過半。
這六季以來,收穫最大的人,不是賺了許多錢的馬東,而是一直在台上槓來槓去的蔡康永。
幾乎每一集《奇葩說》結束後,都有人在知乎上留言:
蔡康永說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買他的書;
蔡康永說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買他的課;
一場辯論賽,不僅吸金,還吸粉。
這是因為看蔡康永打辯論,真的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救畫還是救貓」的辯題,他可以說的條理清晰,理性克制:
藝術會不朽,而貓咪生命有限。
「面對不喜歡的事情是否要容忍」,他可以找到人和人之間的共情。
一番話,能說到每一個觀眾心裡:
容忍會導致我們不在意,而「不在意」會使我們失去活著的滋味。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蔡康永的辯論?
有人回答說:
高曉松的每個理論,我都服;
蔡康永的每個理論,我都信。
蔡康永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就是在不斷地與外界碰撞,和自己抬槓。
1、「槓精」成長史
說到蔡康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那句「陌上君子人如玉」。
無論是平時說話做事,還是節目訪談聊天中,蔡康永身上總會帶有一絲若有若無的冷淡感,這要歸功於他童年的經歷。
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是上海灘有名的大律師,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中聯輪船的老闆。
那艘有「中國鐵達尼號」之稱的「太平輪」,就是他們家的。
這艘船之所以能被稱為「中國鐵達尼號」,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艘船的體量和鐵達尼號不相上下,是一艘非常豪華的渡輪;
二是,這艘船也在半路沉了,不過它不是撞冰山,而是撞上了另外一條船。
這件事後來被吳宇森拍成了電影——《太平輪》,白先勇編劇,蔡康永改編。
輪船沉了,蔡天鐸不得不面臨各種高額賠償。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中聯輪船公司名下99%的輪船,都在英國保險公司投保。
而太平輪號,因為想要照顧朋友生意,所以是在一家中國公司投保的。
這家保險公司在知道太平輪沉沒之後,做出的第一個反應不是站出來承擔責任,而是宣布破產,讓蔡天鐸獨自面對高額的賠償。
好在蔡天鐸賺錢能力十分了得,回到台灣之後繼續當律師,很快就賺到了足夠的錢。
但蔡天鐸並不喜歡台灣的一切。
無論何時,提起生活,都是對上海、對過去的無比嚮往。
比較而言,蔡康永的媽媽就要更加幸福一些。
蔡康永出生時,母親45歲,是標準的「上海小姐」,即使到了台灣,依舊過著上海名媛的生活:
每天12點起床洗頭、做頭,旗袍穿得很緊。
心情好的時候,自己畫樣紙設計衣服。
薄紗的睡衣領口,配了皮草。
家裡穿的拖鞋,夾了孔雀毛。
家裡的傭人,最多的時候有6個;
每天家裡都會有應酬、有麻將牌局。
蔡康永曾無數次提起,父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永遠不能拒絕客人的要求,有好的東西都要給客人吃,自己不能吃。
所以,過來玩的孩子看到小蔡康永喜歡的玩具時,媽媽馬上就會拿給對方;
所以,吃海鮮時,客人永遠吃的都是肉多的蟹殼和蟹鉗,而蔡康永只能吃蟹腳。
親眼目睹了家裡經濟的大起大落,再加上父母親平時應酬中教給他的各種道理,成就了現在的蔡康永:
溫柔體貼,洞察一切。
早年間,他採訪成龍。
當時成龍剛拍完一部電影,蔡康永沒有問劇情,沒有問檔期,而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
「拍電影累不累呀?」
這句話本沒什麼,可是出自蔡康永的口中,卻自帶一種殺傷力。
讓成龍在現場哭了整整15分鐘。
馬東曾說,蔡康永有一顆「惡毒的心」:
「表面上是個雞湯王,骨子裡卻看透了這個世界,看透了每一個人。」
馬東所說的「惡毒」,不言而喻,是指蔡康永那可怕的洞察力和共情力。
無論是主持,還是辯論,他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
無論什麼樣的梗,他都能接得過來;
無論再奇葩的話題,他都能應對自如;
無論再激烈的觀點交鋒,他都能瞬間化解。
高曉松曾說,蔡康永就是個水做的男人,而我是火一樣的男人,他滅我,很容易......
2、「槓」上父親:餓死也要學電影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蔡康永的服裝風格總是非常大膽:
有的時候會在肩膀上放一隻烏鴉;
有的時候會在背上背一匹「馬」。
完全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是自顧自的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日子。
這種看似「叛逆」的想法,其實早有體現。
五六歲的時候,小蔡康永無意間看到街上的孩子打架,非常羨慕。
他被父母管的很嚴,要懂禮知禮,一舉一動都要講究章法,別說和人家打架了,就是吵幾句都是不行的。
這樣怎麼辦呢?
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學京劇。
舉大旗,舞大刀,在台上和對手來幾個回合,雖然算不上真的打架,但也可以將就一下了。
於是,蔡康永就去找媽媽商量。
媽媽說:學京劇可以,那你考試要拿第一才行哦。
然後,蔡康永就在考試里拿了第一。
不僅如此,十一歲那一年,蔡康永登台演出。
表演的曲目還被錄下來,在中國廣播電視台播放,可謂是相當優秀了。
從幼兒園到高中,蔡康永都是在台北知名私立學校中度過的。
成績也非常穩定,次次都拿第一。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了大學。
有一天,爸爸從外面回來,對他說:
「弟弟啊,去國外考個研吧,什麼專業沒關係,考個研回來就行。」
說這句話的時候,爸爸的想法,是讓他去國外讀一個好專業,鍍一層金。
可蔡康永卻不這麼認為:
「我願意去念書,但我要念自己感興趣的科目。」
「那什麼科目,是我認為值得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的呢?」
電影。
傳統的父親,不能理解兒子的選擇,卻又拗不過,只能採取策略應對。
決定縮減蔡康永的生活費,好讓他放棄。
文弱的蔡康永也真夠倔,為了攢錢拍電影,規定自己一頓飯只能吃七塊錢;
床墊家具全部都撿別人不要的;
出去點餐的時候,為了省錢,只要飯不要菜。
即使如此,蔡康永也沒有更換專業,而是硬生生地靠自己扛過了留學的這幾年。
讓我留學?
可以,但我要選自己喜歡的專業。
縮減生活費?
沒關係,想要和別人對著來,就得為自己的「槓」付出代價。
從小就沒吃過苦的蔡康永,長大之後終於感受到了什麼是貧窮。
然而,正如他自己日後所說的:
一個人有了方向,情緒自然會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人生一定是苦甜交雜,它才是一個人生。
3、「槓」上觀眾:康熙,再見
學完電影回國後的蔡康永,仿佛開了掛:
先去當地的知名大學當了講師,被推薦擔任許鞍華導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劃和製片經理,還去參加了當年的坎城影展。
之後又簽約了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做編劇,還做過台北電影節的評審。
可能很多人對香港邵氏電影公司並不了解,沒關係,他們出品的電影大家應該都看過:
焦恩俊和舒暢主演的《寶蓮燈》到2000年初,還在反覆播放;
李連杰主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深入人心;
還有星爺主演的《破壞之王》,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功夫皇帝方世玉》就是蔡康永擔任的編劇。
入行就能參加坎城影展,拍電影就出經典爆款,這樣的經歷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了吧?
這樣算是成績很好了吧?
可蔡康永還是不滿意。
於是,跳槽去做了主持人。
當時台灣的節目不允許做植入,播放量決定廣告量,所以很多節目都慢慢變得娛樂化了。
但這個趨勢到蔡康永這裡,戛然而止:
他做的兩檔節目的播放量都很一般,但因為能請到一些名人,抬高了電視台的名氣,所以大家也都不在乎他的播放量了。
做了幾年主持人後,台里突然找到他:
哎,康永,你和徐熙娣搭檔做一個節目吧?
蔡康永想了一下,應該蠻好玩的,就說:
我試試。
這個節目,就是《康熙來了》。
蔡康永沒想到,自己當初答應的一句「我試試」,一試就試了12年。
對很多人來說,《康熙來了》不是一檔消費時間的節目,而是一種精神食糧,一種陪伴。
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從懵懂無知到初涉世事......
即使它有的時候不那麼好玩,不那麼娛樂,大家也總會在第一時間打開電視去守直播。
無論是口碑,播放量,還是觀眾緣,《康熙來了》一樣都不缺。
正常來說,這樣的結果,應該雙方都滿意,皆大歡喜。
可這一次,蔡康永槓上了觀眾。
2016年,一句輕飄飄的「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讓這檔持續了12年的節目落下了帷幕。
在最後一期《康熙來了》的彈幕中,很多人挽留,祈禱,許願:
希望節目可以繼續,希望他們可以接著合作。
可蔡康永說:
不,就這樣結束。
如果只有不斷的和外界抬槓,和過去抬槓,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真實的自己,那就「槓」下去吧。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更多的可能。
不做欄目的蔡康永開始拍電影,看書,寫字,仿佛外界的所有聲音對他都毫無影響:
挽留,不舍,那又如何呢?
接下來的日子,他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了。
4、「槓」上自己:不要輕易與自己和解
年少時,蔡康永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最討厭的書,就是工具書。
因為很多有用的東西,總是要去生活里尋找,無法依靠書本獲得。
可到現在,他出了三本工具書:
《好好說話》,《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
似乎真的應了網絡上傳播的那句話:
最終,我們都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可這真的是一件壞事麼,真的是對自己的背叛麼?未必。
因為人的一生總會改變,不同的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這個不斷更新自己意識的過程,不斷升級自己價值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與自己「抬槓」的過程。
蔡康永加入《奇葩說》後,很多人評論說,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他:
嬉笑打鬧,觀點鮮明,和《康熙來了》裡面沉穩淡定的他判若兩人。
其實,這是因為蔡康永並不喜歡錶達觀點。
可越是不喜歡,不擅長的事,他就越想要去嘗試。
就像多年前,一本正經主持節目的蔡康永去嘗試做了《康熙來了》一樣。
多年後,擅長共情,不喜歡錶達觀點的他,又一次「槓」上了自己。
這一次,他站在了《奇葩說》的舞台上,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幽默,睿智,能言善辯,又善解人意的辯論導師。
對蔡康永來說,抬扛是一件幸福的事。
無論是槓上別人,還是槓上自己。
就像是一場辯論賽,在準備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更新自己的思維。
在抬槓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己的局限。
槓上父親之後,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電影專業,為以後的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槓上觀眾之後,他卸下了12年的重任,學會為自己而活;
槓上自己之後,他出了書,參加了辯論賽,在《奇葩說》的舞台上,把自己的辯論才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有人問他:
「你出了那麼多關於情商的書,為什麼從不提『與自己和解』?」
蔡康永回答說:
我覺得不用接納自己,一直跟自己過不去,挺好的。
你要跟自己抬槓,然後你會沒完沒了的,一直不安心,一直不滿足,那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我們最好興高采烈地活到最後一秒鐘,不要跟自己和解,你要跟自己抬槓,這是我認為的人生。
5、「槓精」的哭點
蔡康永曾說:
好像尋找到自己,跟別人證明自己,就是我的哭點。
2001年,李敖代班主持《文茜小妹大》,咄咄逼人地詢問蔡康永是不是gay?
蔡康永淡淡地回答,是啊。
一時間,蔡康永出櫃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可成為人們眼裡「妖怪」的他,並不在意:
不談論,不回復,不提及,也不避諱。
李敖隨後問他:「我知道你恨我,我願意再把你放回櫃里,這樣可以嗎?」
蔡康永回答說:「我不恨你。」
這段對話又被媒體大肆炒作。
然而,輿論這次都力挺蔡康永,說他情商高,夠大度。
16年後,在《奇葩說》的舞台上,談論到這個話題時,蔡康永突然崩潰大哭。
他稱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事,就是向爸爸媽媽證明,我們不是妖怪。
同時,他還說:
「如果有人要出櫃,我會攔一攔。
因為我知道出櫃之後所要面對的問題;
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住出櫃後的種種壓力。」
幾句話,道出了16年里的無盡心酸。
這讓我想起了《奇葩說》的另一個場景。
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卻接到:「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
人之通透,莫過於此。
本文作者: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END——
點擊擴展連結,跟良叔一起提升多維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suugG4BMH2_cNUggNJ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