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因為性情不同而導致「不合群」,「急性」人與「疲沓」人難湊一起,「快人快語」者和「老成持重」者湊不到一起,「文質彬彬」的人同「龍驤虎步」的人難聚首一處。這對生活、工作和交際都是一種不利因素。那麼,怎樣才能跟不同性情的人「合群」呢?
1、要樹立平等觀念
所謂「合群」,就是與他人通過心理上的相容而保持平等的交往和相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得來」。因此,要想跟人「合群」,首先要能夠平等待人,不要有等級觀念。倘若你覺得他們粗俗、缺乏修養、文化層次低,看不起他們,在任何場合都不與他們接觸,這便是不平等的心理在作怪,那樣只會導致相互間的隔閡和對立。事實上,一個看不起別人的人,也一定會被人看不起,甚至遭人唾棄。所以,當你不喜歡他人的生活方式或習慣時,最好是尊重他們並平等相待,切不要鄙視,不要認為與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交往有失體面。
2、要學會對對方感興趣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夫·阿德勒曾經說過:「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事實正是如此,一個你不感興趣的人,是不會跟他「合群」的。因為不感興趣就會導致感情疏遠,感情一旦疏遠就會產生隔閡,有了隔閡便會格格不入,這樣就會使你越來越孤立,你就會失掉別人對你的關心和幫助,成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孤家寡人。因此,要擺脫孤獨,與人「合群」,就要學會真誠地對人感興趣,要從一些生活小節上表現出對別人的極大熱情和關注。
3、要對人表現出寬容
《孔子家語》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就是說: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魚蝦來繁殖;人太苛察了,求全責備,就無人與之交往。往往一個心地純真、修養頗高的人卻容易產生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為自己道德自律嚴,便由己及人,對別人的短處和缺點就難以容忍。倘若過於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就難於跟人「合群」,事業也會隨之遭受挫折。
4、要善於尊重和理解對方
「理解能博萬人心」。在人際交往中,理解是交際的基礎,只有相互間的充分理解,才能彼此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當然,理解是建立於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缺乏尊重就談不上理解,甚至產生曲解。
尊重別人,首先是尊重別人的意見。能直言規過者,可謂諍友。能當面提意見是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表現,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放言無忌。所以,在交往中要善於聽取對方意見,互相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使交道越打越厚。其次,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自幼養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潛移默化的結果。生活習慣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很難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對社會和他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它只是由各自不同的性情決定的。一般來講,什麼樣的性情,就會養成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所以,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就等於尊重別人的人格。
5、要設法使自己與對方產生「共鳴」
人與人之間在性情和志趣上不僅存在著差異,而且也有相同之處。相同則相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能將人擰在一起,共同的目標和志向能使人走到一塊。所以,人與人「合群」與否的關鍵就在於雙方是否能在相同之處產生「共鳴」。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儘量尋找雙方的共同點,使彼此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以減弱影響交際的不利因素,把相互間相左的性格特點放在交際的次要位置,求大同存小異。譬如,交際的雙方都有文學愛好,喜歡寫文章,但雙方卻存在著較大的個性差異。這種情況,就要選擇前者作為交際的出發點,以共同的愛好來產生「共鳴」,這是雙方合得來的基礎。
當然,「合群」也要講做人的原則,如果是「同流合污」,最好還是不「合群」的好,那樣只能是「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