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張嘴,用途五花八門。
有人用嘴說話,有人用嘴罵人,有人用嘴賭氣,還有人用嘴親吻......
俗話說:「一顆牙齒痛,滿嘴不安寧。」
嘴裡的一顆牙,會影響到嘴的用途;整張嘴的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
現實生活中,命好的人,做「嘴」的主人,命苦的人,張口就來。
01
常閉嘴,沉默是金。
慧律法師說過:「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
如果沒有必要,那就保持沉默,避免說錯,減少廢話,免得被人反感和抓住把柄。
一旦開口了,那就要言而有信,話中有道理,啟迪別人,也促進關係。
春秋時,魏文侯正在和人喝酒,窗外忽然下起雨來。
魏文侯放下酒杯,然後駕車離開。
原來,他在之前和虞人約定了下午去打獵。下雨了,去不成了,就應該告知虞人,避免在約定地方久等。
陪同喝酒的人說:「你一個諸侯,在乎一個下人幹嘛呢?」
魏文侯說:「豈可無一會期哉。」意思是,喝酒打獵是小事,失約是大事。
西漢初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開始投靠了項羽,多次圍困劉邦。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派人捉拿季布。
奇怪的是,季布被大家保護起來,還有人為他求情。劉邦最後決定,讓季布為官。
人們給季布點贊:「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魏文侯開口比沉默有用,國力強盛;季布開口 比沉默有用,因而得到民心,讓自己從罪人,變成了官員。
沉默變成了常態,那就是能夠審時度勢,旁觀者的智慧很明顯。一旦開口,就相當於是開金口,誰都佩服,自己也因此有所作為。
02
常忍嘴,自律成才。
對於普通人,誇誇其談、急著表達等情況,是不能避免的。
話多,是人的特點,但是要收放自如,否則就會惹禍了。
在命運的改變過程中,若你能夠及時忍耐,那麼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忍耐的時候多了,你就變成了自律的人。
唐朝有個官員叫吳湊,他對下屬很有親和力。
有下屬犯錯,他就問一問情況,然後發一筆禮物,讓下屬自己去琢磨。
後來,下屬都自律,不再犯錯,做事也很積極。
人們發現,關愛比責備更有用。
正如韓魏公說的:「欲成大節,不免小忍。」
你要做大事,就要忍住一些小事。忍住嘴,是一輩子修煉的功課。
嘴有 很多用途,每一樣都要忍一忍,吃、喝、說、罵、怒、炫等。這樣一來,每一天都有可以忍受的時候,也有了忍耐的力量和成就。
03
常貧嘴,抬槓傷人。
有一句諺語:「遠看青山綠水,近看齜牙裂嘴。」
有的人,遠遠看來,是打扮不錯的,臉色也好,身材也好。但是他一開口,讓你大跌眼鏡,甚至會扭頭就走。
開口就顯得貧窮,露出了烏鴉嘴的樣子。你還會 好受嗎?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總是往壞處想,說壞事,那麼壞事多半會來臨。似乎,人這一生,都是倒霉的樣子。
北宋時,大臣張靄向趙匡胤彙報工作。
趙匡胤正在拿彈弓打麻雀,就讓張靄多等了一會。
張靄說:「我認為,再小的工作,也比打麻雀重要。」
趙匡胤生氣了,打落了張靄的兩顆門牙。
稍微等一等,情況應該就大不一樣了。說話的時候,語氣低調一點,情況也會好一些。
開口讓別人生氣,確實能夠取悅自己,卻不知道,自己的表情也變得扭曲了。
若是對方氣過頭了,一準有你好看。這就是互相傷害了。
嘴巴要甜一點,說什麼要帶著富貴,有笑容,關係好了,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照。
04
常貪嘴,吃喝無益。
說一說嘴巴的吃喝用途,我們會發現,有規律的吃喝,會讓人身體好,一輩子都快樂。
若是吃撐了,渾身都難受。
北宋是蘇軾,在晚年的時候,身體抱恙,還要去喝酒、吃冷飲,導致一病不起。
暴躁地吃東西,就更不可取了,會讓自己的形象敗壞,也會讓一整天不開心。每天如此,就算家庭富裕了,也是命苦的人。
電視劇《平凡的榮耀》里,蘭芊翊在委屈的時候,就習慣性躲起來,然後使勁吃東西。她這樣做,想把情緒平復。
可是長時間地報復性吃東西,讓她更加難受,常常是一邊吃一邊流淚。
在《水滸傳》里,李逵、宋江、戴宗一起外出,李逵開口就喊:「來兩斤牛肉。」
店小二表示,只有羊肉。李逵就開罵了,丟出了斧頭。
若不是宋江攔住,就惹麻煩了。
吃喝不對勁,只會把垃圾、垃圾情緒存放在身體里。喝醉酒的人就知道,喝進去的酒,不管多貴,都如垃圾一樣。要是嘔吐,那就「嗤之以鼻」了。
在遊戲里,貪吃蛇不斷吃下去,最後自己動彈不得,就走向消亡。人,不也是一樣嗎?
吃飽喝足是必要的,吃多了是不必要的,浪費錢,也苦了自己。
05
企業家童第周說過:「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管好嘴,對於命運的影響力太大了,管不好,那就是放縱命運。
命運總是垂青那些話少,吃喝有規律,開口就讀書,勤勞簡樸的人。這些人,生活自律,出言有尺,一直在自我提升。
開口抱怨,罵人,胡吹鬍吃,無疑是自討苦吃,把幸運之神也會趕走,也讓家人跟著痛苦。
嘴上帶著喜氣,社會關係好,自己有修養,一切都會好起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