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眼淚還沒擦乾,下一集就忍俊不禁,終於見識了劉亦菲的演技

2023-01-20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上一集眼淚還沒擦乾,下一集就忍俊不禁,終於見識了劉亦菲的演技

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已經是一種常態,這讓一些「確幸」的小美好顯得彌足珍貴。

可以說,劉亦菲和李現主演的這部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生活情調的「烏托邦」劇集《去有風的地方》,來的剛剛好。

「上一集眼淚還沒擦乾,下一集就讓人忍俊不禁」,這是劉亦菲的第一部現代劇,也讓我們看到:劉亦菲是有演技的,內娛是有正常編劇的。

劉亦菲飾演的許紅豆和許許多多的打工族一樣,篤信著美好又樸素的價值觀——只要足夠努力,就可以在職場中步步高升,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為此,她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對酒店客人關懷備至,憑藉無可挑剔的細緻,一步步走到房務部經理的位置,或許用不了多久,她就能成為副總監。

但是,她也付出了健康、愛情甚至親情的代價。

父親的生日在她的忙碌中略過,還是大姐打來視頻電話,她才草草送上一句「生日快樂」;

閨蜜南星來到她家,打開冰箱,裡面的食物大多已經過期變質;

就連閨蜜去世後,她緩解悲傷的方式都是拚命一樣的工作······

直到因為過度勞累進了急診,許紅豆打開閨蜜留下的語音信息,一條條真誠的遺言,喚醒了許紅豆對生活的熱情。

她點了閨蜜最愛的肉龍,卻食不知味,很多事情錯過,只能成為遺憾——錯過了和心儀的男孩表白,錯過了及時行樂的機會,錯過了和閨蜜的約定······

許紅豆的生活,或許也正是許多辛勤奮鬥的打工人生活的縮影。

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做著螺絲釘,忍受著「996」「007」的「福報」,除了工作和通勤的時間,屬於自己的生活寥寥無幾,睡個飽覺都是奢侈的幸福。

擺鐘要停擺的時候可以替換一個齒輪,但是錯過的人生已經沒有多餘的齒輪可以更換,許紅豆決定讓自己停下來,帶著南星的祝福和夙願來到雲南大理。

看看她未來得及看過的風景,住進雲苗村的有風小院,在這裡遇到了李現飾演的謝之遙和一群形形色色的、生動鮮活的人。

劉亦菲的演技也愈發自然,不油膩、不誇張、不矯情、不做作。

她身上沒有刻意為之的表演痕跡,就像風過水無痕,仿佛劇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讓觀眾不自覺的沉浸在劇情中,去感受需紅豆的喜怒哀樂。

劉亦菲演出了成年人的感同身受,這種「看不見的演技」和共情能力,非常了不起。

自然的力量,帶來別樣的治癒

「人跟時間賽跑的話,永遠都是輸家。」

時間是無情的手,不管是劇里的許紅豆還是劇外的觀眾,大家都在被時間追著走,留下的遺憾只能讓時間來幫自己淡忘。

而置身於山清水秀中,讓五感隨著風感受鳥語花香和潺潺流水,僅僅是大理、鄉村、小院幾個關鍵詞,就已經讓人產生心馳神往的放鬆感。

旅途越是漫長,療愈越是充分。

許紅豆在大理的旅程中逐漸認識了有想法重感情的謝之遙,開朗睿智的謝奶奶、熱情好客的阿桂嬸、幽默風趣的胡有魚等等許多新朋友。

在這裡,也逐漸生出歸屬感,從有風小院的「闖入者」,變成這裡的建設者,用專業的酒店管理知識,把小院打理得更好。

許紅豆外來者的身份,也給了觀眾遊覽的視角。

觀眾可以隨著劇情,跟著許紅豆的視角,聽落雨掉進寂靜的森林,看夕陽之下遠山的風景,看著屋檐的水滴悄悄地氤氳,也就有了許多新奇的體驗。

享受白族部落的風情,品嘗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馬場中陷入「 馬糞陷阱」,在謝之遙的陪伴下遊覽蒼山洱海,在露台上靜靜讀書。

不需要太多激烈的劇情衝突,僅僅是悠閒生活的描摹,就足以感染觀眾,也難怪很多觀眾稱其為是劇版的「嚮往的生活」。

「治癒系」是這部劇的看點之一,但是被治癒的不只是許紅豆一人。

螢幕里,許紅豆來到雲南大理,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痛失摯友的衝擊,在蒼山洱海的雲捲雲舒中消散殆盡。

螢幕外,在紛紛俗事中打轉的觀眾們,通過許紅豆的眼睛,也能略喘口氣,領略自然的美好,搭建起精神的烏托邦。

不同的選擇,描繪新「歸田園居」

留不下的遠方和回不去的故鄉,是縈繞在許多青年人心頭的艱難抉擇。

《去有風的地方》巧妙的結合了「青年人生選擇」與「鄉村振興困境」,將現實議題與年輕人價值選擇結合,藝術化描摹理想鄉村圖景,也為同樣困惑的青年人展現一種理想化的新可能。

劇中人物的經歷展現出不同選擇的不同面。對於許紅豆來說,這趟雲南之行是她在當下對自身意義和人生價值的一個選擇。

在全新的環境里,寫下人生篇章的註腳,在桃花源般的田園生活中體會平凡生活的意義。

順著許紅豆的故事線,引出來謝之遙、謝曉春、謝曉夏等一批年輕人建設家鄉的熱情以及謝和順、謝懷蘭這些非遺文化傳承人與時俱進的堅守。

一邊是許紅豆、娜娜、大麥、丘山這些「山外來客」,一邊還有走出家鄉又回來建設家鄉的青年們。

謝之遙辭去在北京的高管工作,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藉助網絡宣傳銷售家鄉特產,將獨具雲南特色的扎染、木雕、刺繡帶出大山,送往都市。

謝曉夏原本不堪忍受木雕學徒的辛苦、單調和清貧,一心嚮往燈紅酒綠的大城市,只身前往上海闖蕩後還是選擇回到家鄉,繼續鑽營木雕工藝。

黃欣欣畢業後選擇來大理成為最年輕的村主任,一點點改變村民的觀念,帶領村民致富。

從寫一個人的故事、到寫一群人乃至寫出一個時代的鄉村振興的縮影,這樣層層深入的劇情展開更加自然也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在展現鄉村發展之餘,編劇也並未掩蓋當下鄉村建設的困境,劇中描繪了謝和順傳承多年的木雕手藝比不過機雕速度快、成本低、供應量大,學徒們紛紛離開,手藝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可以說,《去有風的地方》恰恰為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劇集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破除了生硬地拔高立意一味煽情的窠臼,平實生動的劇情更貼近青年人的情感和審美品位。

生動自然,細化的情感表達

劇中的感情沒有撒狗血的大起大落,而是和大理的風光一樣細水長流,介紹劇中人物之間細膩的感情。

影視劇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社會生活的縮影。

一類作品能在市場上得到大眾的認可,必然是因為它能在當下切中人們精神生活的「要害」,能夠為觀眾帶來精神上的舒壓和指引。

透過治癒系的田園生活,在《去有風的地方》將關於親愛、愛情和友情的故事徐徐展開,細膩真誠的情感描繪,正也是觀眾期盼的美好。

在當下,年輕人們普遍面臨著「快餐式」社交的謎題,大家交換微信互通姓名,便成為彼此「朋友圈」中的一員,真誠的交友仿佛停滯在學生時代——大家都被時間驅趕著往前走,誰也不願意輕易付出真心,真誠便更加難得。

在快餐式戀愛盛行的當下,那些藏於心中難以言說而又細水長流、水到渠成的感情變得彌足珍貴。

在吳阿奶的神助攻下,許紅豆、謝之遙成為攜手作戰的夥伴,一起經營小院,兩人的關係逐漸升溫。

人與人的感情連結,又不止於愛情一項。

在小院裡,許紅豆、娜娜、胡有魚、大麥和丘山與本地的幾位年輕人之間,能夠建立起深厚友誼的關鍵,便在於彼此交付的真誠。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娜娜在大家的關懷下走出陰霾,和大麥從不甚熟絡到敞開心扉;

因為生意失敗過起「佛系」生活的丘山,也重拾自信、決定從頭再來;

慈祥豁達的吳阿奶也與紅豆成為「忘年閨蜜」·······

從親情、友情、到愛情,正是有真誠的交往作為基礎,讓五位來客與本地人迅速融合,也為故事開啟了更多可能。

在《無聲告白》中,有一句話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與其說有風小院為迷茫的都市青年提供了放鬆和宣洩的環境,倒不如說是這些年輕人找到了向內自我探索,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機會。

或許,對於我們來說,不必非要遠方,但凡風吹過的地方,都有生活的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ebe0f29ffe5e89c800977bd60d22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