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江湖規矩和官場規則的都知道:晁蓋必須死,下手的卻為何不一定是宋江?

2024-01-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懂江湖規矩和官場規則的都知道:晁蓋必須死,下手的卻為何不一定是宋江?

江湖不僅僅是打打殺殺,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但是歸根結底,人情世故還是要由打打殺殺來解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手底下見真章,鐵打的門派流水的掌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梁山是江湖山寨,有官場的影子,也有盜伙的面孔,由變節軍官、山賊水匪、遊俠浪子、黑心衙役組成的烏合之眾,在權利紛爭中既有江湖規矩也有官場規則,於是懂江湖規矩和官場規則的都知道:晁蓋必須死,下手的卻不一定是宋江。

晁蓋似乎比較講義氣,這已經犯了江湖大忌:江湖中人無視法度,也不講道理,又怎麼會有義氣?「梁山好漢」連師父師兄都坑,連父母妻子之仇都不報,又怎麼會為「異姓兄弟」兩肋插刀?

如果僅僅是江湖門派,大家有師門傳承,或者從小一起長大,可能還有些交情,但是梁山不是普通的江湖組織,一百單八將中的五十九人,可能跟另外五十九人有仇:關勝、呼延灼及其手下頭領,被梁山殺了無數手下,自己的前程也毀在梁山腳下,如果他們是正常人,就會對宋江晁蓋恨之入骨;李逵屠滅了扈三娘滿門,又一斧子砍滅了朱仝的希望;楊志只要把生辰綱護送到京城,就能拿著太師蔡京的推薦信起復委用,結果在黃泥崗被一瓢蒙汗藥酒喝沒了。

我們細看水滸原著,就會發現除了魯智深、史進、武松等少數幾人,都是極端利己主義者,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宋江、林沖、關勝、呼延灼:宋江精通律法刀筆純熟,但是他坐樓殺惜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重金封口,封口不成,又畏罪潛逃;林沖為了免於高家父子追殺,刺配滄州前居然用一紙休書,讓高衙內「追求」林沖的前妻變得合情合理合法;關勝呼延灼深受昏君奸臣恩惠,破格提拔、欽賜寶馬,但是他們戰敗後,無一例外委身為賊,「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鄆城押司宋江未必能瞧得起關勝那樣的降將和林沖那樣的懦夫,所以在晁蓋之仇未報的情況下,就施施然坐上頭把交椅,並大刀闊斧地改了梁山宗旨和規矩:「小可今日權居此位,全賴眾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氣相從,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如今山寨人馬數多,非比往日,可請眾兄弟分做六寨駐紮。聚義廳今改為忠義堂,前後左右立四個旱寨,後山兩個小寨,前山三座關隘,山下一個水寨,兩灘兩個小寨,今日各請弟兄分投去管。」

宋江娓娓道來,一切都成竹在胸,即使是夯貨李逵,也能看出宋江的從容不迫,是籌劃已久的結果,就更別說陰險狡詐的吳用、心思縝密的林沖、江湖經驗豐富的武鬆了。

金聖嘆在點評水滸時羅列了宋江「弒殺晁蓋」的十條證據,其中第七條和第八條,就是「驟攝大位,布令詳明;拘牽喪制,不即報仇。」

宋江當然不會急於替晁蓋報仇,如果曾頭市不搶梁山好馬,晁蓋之仇就會被時光沖淡,只要宋江不說,也不會有人再提起——誰殺了晁蓋,或者誰想殺晁蓋,很多人都心中有數,但是光棍打九九不打加一,大家看破不說破,才能相安無事。

晁蓋之死是一種必然,即使他主動「禪讓」,也不可能苟全性命: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禪位給王莽,自己被囚禁得言語不清六畜不分,最後還是被殺;後周靜帝禪位給趙匡胤,也只活到了二十歲,在趙匡胤之前和之後,都有禪位的例子,即使是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那樣禪位給親生兒子的,也難免半幽禁生活,更何況晁蓋和宋江原本只是合夥做一些「買賣」,賺一些黑錢,賈雨村尚且不容門子,宋江又怎會讓晁蓋活下去?

晁蓋必須死,什麼時候死,那得看宋江認為何時機會最好,而曾頭市之戰,就是梁山易主的天賜良機:不情不願跟著晁蓋出征的二十個頭領,除了林沖之外,不是戰鬥力微弱,就是跟晁蓋有仇,五千各山頭組成的嘍囉去打曾頭市五七千父子兄弟兵,即使吳起復生、韓信再世,也難以保住首級——這樣的仗,孫武根本就不會去打。

果然不出宋江所料,晁蓋勞師遠征,在深溝高壘地勢險要的曾頭市一籌莫展,只好親自帶兵偷襲,然後中伏中箭,晁蓋之所以以身犯險,也是無奈之舉,這一點他對林沖說得很清楚:「我不自去,誰肯向前?」

寨主做到這個份兒上,晁蓋無疑是一個失敗者,官場和江湖失敗者的下場,我們可以參照嚴嵩與徐階、翟讓與李密、任我行與東方不敗。

江湖人做江湖事,晁蓋和宋江把梁山經營成了四不像:晁蓋領導著一幫劫匪逃犯,居然要「全以忠義為本」,宋江被朝廷通緝,居然還想「替天行道」,結果自然是畫虎類犬,沒有了江湖的豪邁,陰謀詭計也遠不是蔡京高俅的對手。

正因為梁山是個四不像,所以很多人才熱衷走偏門,幹掉晁蓋取悅宋江,是很多「好漢」都想做的事情:梁山頭把交椅換了主人,對懷念榮華富貴的關勝、呼延灼、林沖(林沖在水滸原著中從未反招安,魯智深武松與宋江在忠義堂針鋒相對,林沖保持沉默;招安之後,林沖在四次征討中斬將最多)就有了盼頭,李逵戴宗的排名就能往前靠一靠,楊志、杜遷、宋萬也能大仇得報。

有這麼多人想讓宋江取代晁蓋,晁蓋不死都不行了,而要弄死晁蓋,甚至都不用宋江進行任何暗示,就有人主動出手——這就是官場,這就是江湖,而晁蓋顯然對這兩個場合的規矩和規則都沒搞清楚。

探尋是誰射殺了晁蓋,這樣做意義不大,因為可能動手的人太多了,起碼跟隨晁蓋出征的二十個頭領中,就有穆弘、張橫、楊雄、石秀、孫立、燕順、杜遷、宋萬等八人有作案動機,呼延灼也可能為了招安而對晁蓋下手。

前面咱們說過,梁山既像江湖也像朝堂,在一團亂麻之下,不僅僅是出征的二十個頭領有機會下手,就是梁山留守人員,悄悄走掉三五個,也沒有人太在意——大家原本就不熟,而且都有各自的小圈子,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魯智深武松不會鳥李逵,花榮在不在山上,也只有宋江最清楚。

江山易主血流漂櫓,梁山易主風平浪靜,這說明絕大多數梁山好漢都在為晁蓋中箭而暗自竊喜,宋江只需要順水推舟借坡下驢,就可以「推脫不掉」而坐上頭把交椅——他取代晁蓋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又何必對必死之人下手而授人以柄?

晁蓋不是死於宋江陰謀,但晁蓋之死,卻完全是因為宋江上了梁山:人脈、腹黑、謀略、口才,宋江在四個方面都具有碾壓優勢,就這樣把晁蓋碾死了。

晁蓋身材高大,但是跟只有六尺的宋江相比,他還是太「小」了,所以晁蓋之死並不出乎吳用、公孫勝、林沖等人意料之外,魯智深武松等人也不可能毫無察覺,但是他們一夥是不想追究,一夥是懶得搭理,這就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問題:晁蓋和宋江都不是稱職的梁山之主,魯智深和武松掌管梁山,眾好漢結局又會如何?

晁蓋一意孤行,連自己的性命都沒保住,宋江蠅營狗苟,用數十條梁山好漢的性命為自己換來烏紗紅袍,最後還是被一杯毒酒了卻罪惡一聲,如果魯智深武松坐上第一第二把交椅,或許會把梁山經營得更像一個江湖,但是他們能否抗住官軍的輪番進攻,那又成了一個問題。

在筆者看來,只要困守梁山,不管誰當寨主,最後都難免覆滅結局,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如果您負責調查晁蓋中箭一案,最後鎖定的兇手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