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環保作業淪為造假作業

2024-08-29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現了大量空牛奶盒、空筆芯被包裝成商品出售的現象。原本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垃圾搖身一變成為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商家不僅不愁賣,甚至敢於標出相當可觀的價格。究其原因,便在於這些「商品」是賣給學生家長,用來幫他們完成學校任務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在於一些學校和教育管理者對環保教育的理解過於片面和形式化,忽視了環保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內化於心的環保意識和外化於行的習慣。當「100個空牛奶盒」「上百個空筆芯」等「以量取勝」的評價方式被當作衡量學生環保作業努力程度和環保成果的標準時,也就容易加劇家長與學生的焦慮和攀比。即使有些學校「不要求數量,自願參與」,但不少家長也會有各種想法,比如「不做最後一名」「擔心環保作業與學生的評優、獎勵等相關」「生怕孩子在老師那留下不好的印象」。

量化評價有其自身的管理和評價優勢。但以上交空筆芯的數量為衡量學生努力程度的尺子,並定下「成績好的學生一天一支,成績一般的學生三天一支」的標準,這就太荒謬了。此外,一些學校原本希望通過環保作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作業卻與評優等掛鉤,迫使家長和學生不得不採取造假手段以完成任務。這種「以空對空」的政策執行方式,不僅無法達成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助長形式主義之風。

造假環保作業,損害教育誠信,誤導環保認知,削弱學生責任感,貽害多方。家長和學生為了完成「環保作業」而購買空牛奶盒和空筆芯,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損害了誠信。這種行為與環保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反而教會了他們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同時,這種形式主義的教育方式還會損害教育的公信力,讓公眾對教育的質量和價值產生質疑。

「上交空筆芯」「上交空牛奶盒」等本末倒置的現象,必須及時糾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素養的積累,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學校在設計環保作業時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環保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環保態度和行為習慣。對此,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多樣化的環保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同時,學校還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教學管理能力、創新評價方式、加大政策執行力度、注重學生自我反思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讓環保教育回歸其本質,進而培養出具有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的未來公民。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9日第2版

作者:陸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c4ae754df3636edbf130b2fa71a58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