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這種文體形式,在明清的時候深受喜愛,因為靈活多變之餘又不失文采和趣味,而且明清時候,江南地帶作為膏腴之地,市井娛樂繁榮,話本演義熱賣。
古代的詩詞曲賦都是有節律的,寫出文采不容易,而在街頭寫作話本販賣的人,基本都是苦於生計的落魄秀才,科舉不第,自然寫不出什麼精巧的詩句。比如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好歹還曾是張士誠的軍師,結果自寫的詩詞依舊有股打油詩的味道。
但是對聯比起詩詞曲賦就要容易,不講求文體格式,只要對仗即可,在話本中可以充作插科打諢之用,不會如詩詞般難寫就,讀起來還有趣,不會艱澀難懂。因此,自知文采不過關的落魄秀才們,都偏愛寫對聯,於是話本中才女招親,通常都用對聯考較才學。
當然,扶搖並非是說對聯就不需要文采,比如這句「青涼蓋引紅妝面,荷葉荷花」,頗有雅致。只不過對聯不講求體裁,而且讀起來有趣輕便、朗朗上口,可以讓話本更加賣座。
某個故事中,書生遊山玩水時候遇見少女,一見鍾情,於是就寫下了上聯:「風緊林密,問樵夫何處下手?」,此言有調笑之意,因此令才女羞怒不已,但又不能直接對罵,就回以下聯「山高水深,勸漁翁早日回頭。」,表示自己不是可以隨意輕薄的女子,奉勸書生趕緊停止妄想。
其實這個故事的漏洞是不小的,明清時候,女子不能輕易在外拋頭露面,《牡丹亭》杜麗娘只是遊玩自家的後花園就被其母親一頓訓誡,生怕女兒因此沾惹是非。可見對於古人來說,女兒是需要養在深閨之中的,書生又怎麼能見到出外遊玩的女子呢?
而且古代的書生是非常注重聲望的,如果聲名狼藉的話,未來仕途就會陷入坎坷,或者乾脆就被黜落考場,只要有志於科舉的士子,都不會隨意做出這樣的輕薄之舉的。明朝士人以廷杖為養望之路,只要挨過廷杖,就能夠在士林間享有直名,要知道古代因廷杖而死的例子可不少,還會觸怒皇帝,即便如此,士人依舊趨之若鶩,足見其對名望的重視。
古代士子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山水間遇見出玩的佳人的,這樣的故事只會出現在才子佳人的話本之中。對於落魄秀才和屢試不第的書生來說,這樣的故事可以作為生活的調劑,頗有趣味。
扶搖覺得,對聯其實真的是非常有趣的文體,不像詩詞般講求格律,桎梏少,因此可以自由發揮。不過因此,對聯比起詩詞,文學價值上就差了不少。
但是對聯這類文體,放在故事之中比較適合讀者,因為讀者的水平良莠不齊,詩詞讀不通透的話,就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問題,不利於話本的售賣。
你知道什麼有趣的對聯故事嗎歡迎給扶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