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多是息肉「拖」出來的?息肉切除後,多久再做大腸鏡檢查?

2022-05-06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大腸癌多是息肉「拖」出來的?息肉切除後,多久再做大腸鏡檢查?

最近,身邊的朋友有不少去做大腸鏡檢查,問我一些有關大腸癌和大腸息肉的問題,給大家發過去以後,考慮一一回答,不如整理一下。

大腸癌是我國好發的癌症之一,而許多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那麼是不是這就代表著大腸息肉都需要切除嗎?切除要注意什麼?大腸鏡檢查是不是能夠預防大腸癌及大腸息肉呢?

為什麼大腸會有息肉?

大腸內有糞便儲存以及通過。糞便、異物刺激、以及機械性的損傷,使得黏膜產生傷口。正常的黏膜修復應該回到完好如初,少數較深的傷口則會留下疤痕,然而因為基因的變異,有些病人的傷口修復會產生過度增生的細胞,形成贅生物,也就是泛稱的息肉。

大腸息肉會有症狀嗎?

大腸息肉一般沒有症狀,不會有專門的疼痛等不適感,除非是因為息肉過大造成阻塞跟腸扭轉,或者因為長期出血導致貧血等。

有大腸息肉要不要緊?

根據大腸息肉的類型不同,有不同幾率而轉化為大腸癌,以及造成死亡。大的息肉也有導致腸阻塞、腸扭轉的急性發作風險。大腸息肉屬於較易出血的贅生物組織,長期的血液流失也有機會產生貧血。一般認為小型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的癌化風險非常的低,屬於不需要積極處理的息肉;腺瘤型或無蒂鋸齒狀息肉屬於高風險的息肉,建議積極處理。

大腸息肉一定會變成大腸癌嗎?

多半都是會的。隨著息肉種類的不同、病人基因變異的情形、病人大腸內容物致癌性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癌變風險。一顆完全不處理的腺瘤,累積變異到癌化平均在10年左右。但是高度危險的基因變異,可能使得癌化時程少於1年。會有癌化風險的息肉種類為:無蒂鋸齒狀息肉、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

有人問規律的排便是否能避免息肉癌變,只能說有一定的幫助,因為規律排便幫助腸內糞便等垃圾排出體外,避免腸內的污染導致息肉炎性反應,但大多數患者出現息肉後,排便習慣會有影響,所以如果持續性排便習慣改變,建議還是要去醫院檢查。

大腸鏡有助於預防息肉癌變嗎?檢查時如果發現息肉,都會順便切除嗎?

大腸鏡目前看來是預防大腸息肉、大腸癌的利器之一,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都應該嘗試一次大腸鏡檢查,至於40歲以下的人群如果沒有不適症狀,可以考慮通過糞便潛血試驗來早期預防。

檢查時如果發現有息肉,患者同意的情況下,並且患者生命體徵穩定,醫生在評估癌變風險以及併發症之後,小型息肉是可以現場處理的。如果是低風險的息肉、患者沒有同意、現場設備不足、大腸環境太髒、病人生命體徵不穩定、切除後風險太高的息肉,一般不會馬上動手,而是留待檢後再約定時間來進行。

大腸息肉如何切除?會不會有併發症?

息肉的切除法除了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內窺鏡手術是目前的優先選擇。醫生使用細長的器械,通過內窺鏡治療管腔來切除息肉。併發症在於傷口的出血、感染、腸道的穿孔、因為腸道的充氣使得病人生命體徵不穩定、以及過高濃度的甲烷因電燒的使用而產生腸道內爆炸。

因為大腸內存有糞便,以及發酵後的氫氣跟甲烷,執行檢查跟治療前應充分清腸,以提供良好的視野以及減少術後感染、術中甲烷爆炸的風險。需要大家了解的是,這些風險幾率很小,畢竟在做腸鏡前會提前一天清腸。

大腸息肉如果是良性的,可以不用切除嗎?但如果也切除是不是比較保險?

無蒂鋸齒狀息肉、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等,屬於會有癌變風險的息肉,嚴格來說還屬於良性的息肉,可是他們是所謂的癌前病變,所以還是建議切除。當然,如果病人因為太過虛弱或年歲已大,評估癌變過程落在預計生命終期之後,就沒有馬上切除的必要了。

至於常見的增生性息肉,因為風險非常低,只建議切除位於近端大腸、超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或位於遠端大腸、超過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

根據2017年美國癌症協會發表的文章,使用大腸鏡檢查以及切除這些可能癌變的良性息肉的行為,可以減少40%的大腸癌發生率以及50%的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息肉切除後,多久要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雖然多數大腸癌變進程在10年左右,然而,考察基因的因素以及病人的飲食習慣等,如果是近親有大腸癌的患者,即使是在息肉切除後,也應每5年檢查一次大腸鏡。

對於其他息肉史的病人,2020年美國大腸癌專科醫學會針對切除的息肉種類、數量給予建議:

無息肉:10年後檢查

增生性息肉:3-10年內檢查(視個數以及大小而定)

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1-10年檢查(視個數以及大小、分化情況而定)

無蒂鋸齒狀息肉:3-10年檢查(視個數以及大小、是否有分化異常而定)

當然,如果是清腸不佳的大腸,建議在3個月至1年內就要再做大腸鏡。

如果不只一個息肉,也會一併切除嗎?最多能切幾個?

如果是需要切除的息肉,在時間、設備都充足、病人生命徵象穩定的情形下,都會一起切除。但是切除息肉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說:上百個、上千個息肉的病人,一次完全切除不實際,切除後復發率也高,應考慮其他處理方式。另外,如果預期息肉切除後的傷口因太大或角度會無法縫合,應考慮留院觀察或者採用其他方法,貿然出手可能會出現無法止血的問題。切了第1個息肉,發現病人很難止血,也不會馬上切第2個,而是立刻改善病人易出血的因素後,再考慮切除其他的息肉。

動了大腸息肉切除手術,為什麼不能馬上坐飛機?

機艙內的壓力變化會使得腸內殘餘氣體的風險變得不可知,可能會增加腹痛以及出血、穿孔的風險,如果人當時在飛機上發作,會造成該航班機組員以及乘客的困擾,也會耽誤搶救時機。

此外,出國免不了提行李,負重也會使得腹壓增加,連帶增加傷口出血的風險。病人常見息肉切除術後在機場出血就是這個原因。

息肉切除術後建議兩周內不要遠行,因為延遲性出血跟穿孔可能會發生在這段期間,如果當時人在高山上或國外,風險太高。

切完息肉後是不是就一勞永逸了?

根據2020年的數據,在對照組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在2.1%的情景下,息肉切除後為增生性息肉的人群,之後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1.6%;無蒂鋸齒狀息肉的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2.5%;管狀腺瘤的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2.7%;管狀絨毛腺瘤的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5.1%;絨毛腺瘤的大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8.6%。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我們將病灶處切除,中斷了該處的癌變進程,病人仍然無法恢復到跟普通人一樣的基本風險,也就是說,其他的大腸黏膜仍然有癌變風險。

這是因為大腸息肉、大腸癌的發生,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微傷口、發炎、基因變異、環境的致癌因素、時間等。切掉病變處並無法改變其他因素,因此即使是切完息肉了,還是要持續跟蹤檢查,並且改正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

大腸息肉的發生跟飲食有關嗎?

應該是有的。除了基因的變異,息肉的產生應該與食物以及大腸的內容物相關。不過目前證據比較充足的是跟大腸癌相關的研究。

大腸癌是目前已知跟飲食關聯性最高的癌症,有38.3%臨床案例跟飲食相關,接下來是頭頸部癌症的26%。

已知可能引起大腸癌變的食物包括:香煙、酒精、過度加工的甜食、飲料(高果糖、玉米糖漿)、加工肉類跟紅肉,甚至食物染色劑,肥胖都可能引起大腸癌化。

相對而言,能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食物則包括:地中海飲食、素食或半素食、全穀物、非發酵牛奶、膳食纖維、鈣、乾酪、酸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a1d5ec9250aa20f9db9c7a4baf1dc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