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年起,春節的快樂已經蔓延開

2020-01-17     傳統活兒



年關總是來得太快,中秋似是前些日子的事,轉眼小年便到了面前。

然而年關也總是熱鬧的,傳統、溫情,使人暫時從忙碌的現代社會生活里解脫。

宋代詩人范成大有詩《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雖詩中有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然而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小年並不只在這日。


小年不似節氣,由太陽角度準確決定日期,實際上,它指一段時間,且南北有明顯差異。原本小年只在臘月二十四過,但清朝時,帝王家習慣於二十三祭天,為了「節省開支」,便把次日的祭灶一同過了,北方百姓離皇城近,深受影響,便也在這日過小年。


而南方大部分地區,仍保留舊傳統,過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將「臘月廿四」及「除夕前夜」都稱為小年,只有南京將正月十五元宵節視作小年(據說是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後,南京百姓怨其苛政猛如虎,借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遂元宵節成了南京小年)。此外,雲南在正月十六過小年,少部分西南少數民族在除夕夜過小年。





雖然日期並不統一,但小年習俗大致類似:掃塵和祭灶。


老北京流傳著一首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


「糖瓜粘」指的是祭灶,「掃房日」則指掃塵。


民間流行一個傳說,據說每年小年這日,灶王爺會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民間人家的善惡,大帝聽灶王爺陳述進行賞罰。


宋人呂蒙便有首《祭灶詩》寫道: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為了讓灶王爺嘴巴甜,多說好話,人們便供奉糖瓜在灶王像前(也有將糖融化,抹在灶王像的嘴上),此外還會供奉清水、料豆、秣草,讓灶王爺坐騎順利升天。



糖瓜又叫關東糖、膠牙糖,是一種粘性很強的麥芽糖,流行於北方地域。常見的做法是用黃米穀子發芽、發酵、沉澱、冷凍後加上蜂蜜調製而成,外表呈米黃色、長條狀,嚼起來甜且脆,是許多老輩人兒時最甜蜜的記憶之一。如今食品工藝發達,有數不清的甜食供人們挑選,年輕人不再愛吃這種甜膩的傳統食品。



南方祭灶則更常用糕團,范成大《祭灶詞》中「豆沙甘松粉餌團」便是指用豆沙、肉鬆製作的咸甜二味糕團,外皮由糯米粉做成,根據喜好添加有鮮肉、桂花等餡料,蘇州方言里又叫「廿四團」。除了糕團,還會擺上美酒、時令果子,加上鱸魚、鱖魚、蹄膀、豬頭肉之類。



古時祭灶還有個習俗,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指七夕乞巧拜月,是女子的專屬,而小年祭灶,只有男子可參與。這並不是「男女不平等」的體現,而是據說灶王爺長得皮白肉嫩,像個女人,所以他不敢見女人。


祭完灶神,接下來便是除塵環節。民諺道: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我國無論南北,都非常注重小年階段的除塵活動,一般全家出動,拖地擦櫃、拆洗被套、換簾更幃。除塵起源自我國古代的宗教活動,據說可防止病害災疫,又稱除殘、撣塵、打埃塵,如今北方常叫「掃房」,南方常叫「撣塵」。在傳統風水學中,家中陳列擺設還對應著家庭成員的健康與運勢,塵埃積累會妨礙好運到來。過年前的除塵活動,不僅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同時還會增進家人之間互幫互助的情感。



除了這二大習俗,北方還流行吃餃子(似乎任何節日都逃不開)、趕著剪窗花,南方吃臘肉、鹹肉、熏魚,全國上下都會貼春聯,到處都有送春聯活動;理髮店此時就很忙碌了,人人趕著去洗頭、剪頭,因為快到正月了,而正月里「剪頭死舅舅」;有些地區流行此日集體沐浴,或集體濯足,也是盥洗塵埃,辭舊迎新的意思。


從小年起,春節的快樂已經蔓延開。如今人們總是埋怨「年味淡」,那何不多了解些傳統文化,並且傳承下去呢?


作者:奇妙丸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喜歡就關注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_8Hsm8BUQOea5OwKL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