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臉譜
霍連文,河北省「魏縣花布染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6月,創辦「魏縣土紡土織印花布收藏館」;2010年7月,出版專著《魏縣織染》。霍連文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染布手藝,06年至今一直專注於非物質文化的傳承。
他說:「從小就看村裡的年長手藝人做,十幾歲就拿著自己做好的成品去集上賣錢,堅持這麼多年,其實是很小時候的夢想,小時候的情結難以割捨。」霍連文在當地文化館工作,他認為傳承非物質文化是他的責任。他表示,很感謝國家從政策上的支持與關注,因為有這些支持,在發展上,減少了很多困難。
他說:「以前的手藝人,年齡也大了,眼睛也花了,還有一些工藝所用材料,都找不到了。特別是彩印花布,大家對它的了解是不多的,追溯歷史,比起扎染、蠟染,彩印花布還是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對於彩印花布的繼承和發展,他也有獨特的見解。他說:「首先是保護,我在家裡收藏了上萬件傳統的舊花布,我將花樣保存下來,做成模板,希望能保存得更久一些。
霍連文老師收藏的花布鏤空雕版和傳統民間花布
其次是,發展,它是一個傳統的技藝,在款式、圖案上,年輕人是不太中意的,還有,這些花布做出來怎麼用,不能依然做成包袱什麼的,我現在把它做成裝飾畫,做成人們現在所需要的東西,把它的樣式改變成現在人們喜歡的樣式。」他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年輕的孩子們來聽課,他很開心。
土布印花布藝老虎---「魏州虎」
魏縣地處河北省南端,位於邯鄲市東南51公里處。魏縣花布染織技藝,包括手工藍印花布與手工彩印花布技藝兩種。魏州藍印花布—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
藍印花布鳳凰來儀
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魏州藍印花布廣泛普及於明,鼎盛於清至上世紀80年代。據調查,到1980年全縣印染作坊60多家,進行藍印與彩印花布生產和加工。
現今,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集舊花布作品2600多件,花樣達800多種,其中有明、清時代藍印花布作品100多件;清代彩印花布作品10多件,其中,平安牡丹、鳳凰牡丹和石榴壽桃圖等,保存完整、色彩鮮艷、造型完美、圖案清新、堪稱藝術珍品。
古老的《富貴圖》漏印版
手工藍印花布技藝工藝程序:
一、鏤刻花版,在版紙上勾畫出花樣圖案,用刻刀進行雕刻。雕刻中又分刻面,刻線和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手法,來表現大塊圖案;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花版雕刻完後,經刷桐油加固,分類保存。
傳統土布印花木刻雕版
古老的木刻土布印花版
二、印防染漿,用大豆面和石灰按比例加水調製成糊狀,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印花了,刮漿時要注意用力均勻,接版時要把布和花版放在邊沿,這樣才能使版面勻稱相接。
三、染色,在熱水鍋內加入染料攪拌均勻,然後,將印有防染漿的布匹浸入染鍋內,給沒有灰漿的部分染上藍色,印有灰漿的部分留有原先的白靜。四、刮灰,是把染色後的防染漿刮掉,用清水淘洗後,一件喜慶、典雅、簡潔華貴,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藍印花布便問世了。
藍印花布富貴花開
手工彩印花布舊時用於床圍、嬰幼兒褥單和包袱皮等,此技藝起源何時何地無文字記載,據所收集的印花版和布樣作品,多數為明清時期圖案。
彩印花布--《富貴平安》
手工彩印花布主要工藝程序:
一、鏤刻花版,工序與藍印花版相同。
二、染底色,根據需要,把備好的白布染成黃、粉紅、淡綠、淡蘭等色。
三、印花,先印粉紅或大紅色,再印深紅色,然後印綠色,最後印紫色。
四、蒸洗,印好晾乾後的花布經高溫熏蒸而使色彩加固,再用清水漂洗完成。民間彩印花布色彩鮮艷、明快、喜慶、大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彩印花布《獅子滾繡球》
魏縣花布染織技藝,是古代花布印染技藝的活化石,是邯鄲地區、又是全省、全國優秀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遺存,發掘搶救、保護魏縣花布染織技藝,對於研究我國印染史都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土布印花---招財進寶娃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傳統,它需要運用現代化的設備和工具進行一定的創新和發展。如今,魏縣花布染織的花布已經能夠不局限於傳統的圖案,可印染不同風格甚至新潮的花樣,印染的材料也得以拓展。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作為一種傳統,離不開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但它也同樣需要加入現代的元素和經營理念,讓非遺之花常開。
霍連文老師彩印花布作品:
正如霍連文所說:「彩印花布技術的題裁由當初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逐漸走向多元化,表達了廣大人名美好的生活追求。他說:「彩印的創新就是將不同風格藝術結合起來為我所用。」
霍連文老師的新嘗試:
讓非遺走進您的生活
文章來源:不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