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好的東西,千萬不要交給美好的人來保護。——佚名
1.
如何把公眾的愛心做成一門生意?水滴籌給出了一份答案。
前天,梨視頻的拍客們上傳了一則視頻,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曝光的視頻中,一群自稱「志願者」的水滴籌員工,在全國40多家醫院做地推,勸誘病友激活水滴籌帳號並發起籌款。
你可能會納悶說,水滴籌又不能從籌款中抽成,幹嘛要那麼積極的地推呢?
呵呵,這你就有所不知了。
一方面,水滴籌需要吸引源源不斷的用戶入駐平台,以博得投資方的青睞。另一方面,水滴籌想要通過販賣保險等方式變現,離不開巨大的流量背書。
更令人不悅的還在後面。
據拍客們透露,為了籌得更多的捐款,地推員們創造出一套「悽慘故事」的固定模板。有了這套模板的加持,每個求助者的經歷「不是走投無路,就是家破人亡」,讓人聞之就痛心疾首。
此外,地推員們對求助者的病情描述囫圇吞棗,對捐款去向缺乏監督等行為,一時也引起軒然大波。
「果不其然」,水滴籌很快發出致歉聲明。
在表明會嚴懲這些地推員之餘,水滴籌重申了一番的自己價值觀——「我們會幫助更多困境中的大病家庭走出困境,看到希望。 」
聽聽就好,認真你就輸了。
無論水滴籌從事什麼樣高尚的公益事業,它的底色都是網際網路企業。
而企業的第一要義,就是盈利。
這本身無可厚非,只是別忘了,企業在盈利的時候,也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這一點,不止水滴籌,很多網際網路公益平台都沒有做到盡善盡美。這與其說是某家公司的問題,毋寧說是這個行業的問題。
2.
當然,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的當下,有平台肯站出來為病人眾籌,這毫無疑問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但,一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你不能只看初衷。你還得看過程和結果。
以水滴籌為例,一個病情眾籌的過程,本身各個環節就充滿了bug.
舉個具體的例子,理論上,只要患病,無論大小,一個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發起籌款對吧?
你可能會想一想說,不對,感冒這些小病總不能算數吧?
好,感冒不算,那到肺炎的程度呢?早期不算,那晚期總能算吧?
......
你發現了,在病情的審核上,平台真的沒有辦法完全制定相關的標準。
這是一個難點。
另一個難點是,富人有沒有資格發起眾籌?
我的回答是,有資格,但沒必要。
說一件事你就懂了。
幾個月前,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吳鶴臣因腦淤血而住院,妻子張泓藝遂在水滴籌上發起了眾籌,金額高達上百萬元。
吳鶴臣
吃瓜群眾們扒出了吳的家境——在北京有車有房,社會也不低。總之,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觀眾概念里需要眾籌的地步。
最後的結果是,德雲社發聲明稱「這是演員的私下行為」,劃清界限。而水滴籌也原路退還了籌款,這才平息了眾怒。
然而,我們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特麼不就是對富人赤裸裸的歧視嗎?
畢竟,富人也有可能因為治療絕症而被掏空了家底啊!
聽到這裡,也許你會反駁說,至少作為捐款方來說,人們更樂意首先幫助那些貧困家庭,這總沒錯吧?
當然沒錯。問題是,怎麼樣的家庭算「貧困」?
就算根據國家的「貧困家庭標準4000/年」好了,難道年收入在6000元上下徘徊的家庭就沒有資格申請病情眾籌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平台上線了統一的病友申請標準,也是不可能公開的。因為這觸犯了到了他人的隱私權。
可你不公開,鬼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個賣慘的富二代?
比起善款被透支,更可怕的,是這個社會的信任被透支。
3.
我知道,今天西門君說了這麼多,你一定會覺得我是個槓精。但你得承認,我們普通老百姓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被「騙」去捐款了。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比如你看到一個瘸腿的老頭在那乞討,好心捐了五十元。結果一回頭,他跑起來比一個小伙子還快。
更別提網上那些真假難辨的「賣慘故事」了,好多我都懷疑是病友是專門找搶手寫的——一波三折,人殘志堅,「他日恢復健康後願意無條件回報社會」。
你去翻水滴籌上的病友背景,有些雷同得令人不寒而慄。
這些找人包裝故事的病友也好,為了業績各種地推的水滴籌員工也罷,你能說他們是「惡」嗎?不能,最多算是「不善」。
然而,「不善者」多了,真正的「惡人」自然也就滋生了。
你想,只要有一個人在騙取眾籌費上嘗到了甜頭,那麼很快就會有一批羊毛黨一哄而上,然後不擇手段地榨取捐款者的愛心。
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被一點點透支,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反而被無辜的拖累了。
雖然我撰文質疑了水滴籌等公益平台的運轉模式,但摸著良心說,我是真的希望他們可以平平穩穩地發展下去的。
想要打破病友和捐助方「信息不對稱」的天塹,平台還需要做的事有很多。比如,建立清晰透明的監管機制,將善款的最終去向通知捐款人等等。
總之,千萬不要打著愛心的幌子去做生意。因為吃人血饅頭的人,遲早會被自己給噎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USp0G4BMH2_cNUgEcuf.html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