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家長朋友跟我聊天時,說到了最近教育孩子的困惑。
這位家長的孩子正上小學,在這之前,全家人都主張「快樂教育」:
對孩子的興趣全力支持,小時候架子鼓、足球、跆拳道都報過,但每次孩子都是學了一段時間就叫苦不想練了,他覺得,學習還是要以興趣為主導,既然孩子不想學,就不強迫他學了,平時生活中,也是以鼓勵和誇讚孩子為主,很少有批評。
沒想到這樣的成長環境,卻並沒有給孩子帶來預期的快樂和幸福。
上學後,班裡其他孩子堅持興趣學習,已經有了引以為傲的特長,可自家孩子一路下來都是廣泛涉獵、毫無造詣,每次遇到文藝表演和班級活動都往後縮,透著自卑和心虛。
同時,孩子越大越受不了批評和打擊,一遇到挫折就說自己「干不好、不是這塊料」。
這位家長懊悔地說:「我一直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成長、不要那麼累,可他現在的樣子讓我特別心疼,如果小時候對他少一些放任和寬鬆,孩子現在也許能更開心一點。」
曾經在育兒圈裡風靡一時的「快樂教育「,現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很多家長主張」開心就好「,卻在孩子小升初時啪啪打臉、飽嘗後悔的滋味,有的家長還在孩子長大後,遭到了數落和埋怨。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抱怨媽媽劉梅沒有在小時候逼他一把時,說過這樣一番話:「小時候我不懂事,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得逼著我學呀!」
我相信很多父母的感受都跟劉梅一樣委屈:不逼迫不強迫,還不都是為了讓孩子開心嗎?怎麼反倒成我的錯了?
那麼,「快樂教育」到底對不對呢?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一位網友說得很好:「我們反對的是拿快樂做幌子,遮擋自己不肯用心的【假性快樂教育】。
但我會堅定支持那些循循善誘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善於激發孩子求知熱情的家長和老師,他們努力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
其實,「快樂教育」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一些家長對「快樂」的誤解和簡化,將教育推向了另一個極端,才讓孩子用一生為我們的失誤和失責買單。
快樂教育的兩大誤區
1、快樂就好,不強求學習和努力
劉歡老師在《歌手》節目的採訪中,談及對女兒的教育時,用了「後悔」一詞。
劉歡女兒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一些非常複雜的音程關係,她聽兩遍就可以全部唱下去。她喜歡彈琴,卻不願意練琴。劉歡夫婦奉行「快樂教育」,於是對孩子的選擇做出了妥協。
劉歡感慨:「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現在我覺得有點後悔!」
事實上,劉歡的女兒學不學音樂,都能有很好的出路。
作為父親,劉歡遺憾的是女兒明明有天賦,卻沒有在懈怠的時候推她一把,讓女兒錯失了在音樂領域的成就和另一種精彩的人生。
怕苦、怕累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長為了快樂就幫孩子逃避枯燥的練習和有難度的任務,這不僅會讓孩子滋生懶惰,喪失克服困難的鬥志和自我成長的信心,也將「快樂教育」曲解成了「放養教育」、「妥協教育」。
2、只有放縱和自由,沒有規矩和原則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抱怨說,自己去電影院看電影,一個熊孩子在座位上跳來跳去、大叫大嚷,而孩子媽媽坐在旁邊不管不問。
鄰座人讓她管教一下孩子,這位媽媽說了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啊,我不能壓抑他的天性!」
小七老師想說,千萬別打著「釋放天性」的口號,害了孩子。
小孩子並不具備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一味放縱孩子的行為、不加約束與管教,只會讓孩子對規則和法律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最終走入歧途。
踐行快樂教育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1、快樂教育不是享受,而是用努力換來幸福
一位家長曾經問我:我給孩子吃進口的水果、買最好的玩具,年年帶他出國旅行,盡力滿足他所有的要求,你說他是不是一個幸福的孩子?
如果只看物質條件,這個孩子確實過上了愉悅的生活,但若想讓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我們父母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格曼認為,暫時性的感官愉悅並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美好和豐富的滿足感。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只著眼於讓孩子看電視、吃零食、打電子遊戲,獲取短暫易得的快。
卻忘記了快樂可以來源於做完家務活、攻克一道難題的成就感,也可以來源於幫助他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這種通過付出勞動、勤學苦練獲得的幸福感,會更加篤定和持久。
說起著名鋼琴演奏家朗朗的成功之路,一定繞不開他那位嚴厲的父親。
從毅然辭去公職陪伴朗朗進京求學,到舉債送兒子參加國際比賽,再到每天6小時、十數年如一日督促陪伴兒子練琴……
幾乎每一項都是驚世駭俗的教育之舉,而父子倆因為學琴的分歧和郎父的嚴苛,也爆發過不止一次爭吵。
那麼,朗朗現在快樂嗎、幸福嗎?我想是的。
即使每年有上百場演出,他依然保持著每天2小時的練琴時間,每次看到朗朗演奏時熱情洋溢、自信從容的神情,我想這應該就是幸福的模樣吧。
所以你看,快樂與優秀並不是對立的。
為孩子計深遠的父母,應該在孩子有天賦、有興趣時幫孩子盡力堅持、突破自我,而不是陪著他一起隨意放棄。
連成年後的朗郎談起成功秘訣時也說:「如果你想有所成就,從小就一定要學習、磨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感謝父親逼我練琴!」
2、真正的快樂教育,是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事實上,「快樂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紀英國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倡的。
他在著作中指出,「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小七老師建議家長們平時這樣引導孩子:
1)開放性討論,激發學習內驅力
一位高考狀元家長曾在採訪中,道出了自家孩子的兩條學習秘訣:
第一,只有孩子自己想學習時,才有可能學得好;
第二,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中,第一條秘訣指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我們很多孩子小時候,都喜歡撕紙玩,其實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的好機會。
「寶寶,媽媽給你拿來了彩色紙、濕巾紙、紙箱,這麼多不同的紙,你覺得撕起來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這種紙更好撕呢?「
「寶寶你撕了一個長方形,媽媽撕了一個圓形,還可以撕成什麼形狀呢,快試一試!「
對孩子最好的引導和回應,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通過開放性的討論和引導,激發他探究和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和內驅力才是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堅持不懈的真正原因。
2)善用方式和手段,讓孩子享受努力的過程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將贏得世界摔跤冠軍這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定為女兒的目標。
但他巧妙地將這個大目標拆分成打敗所有男孩、打敗專業選手、贏得全國賽、參加國際比賽等多個小目標,讓女兒在一次次的小勝利、小進步中積累起自信心和戰鬥經驗,發自內心地享受摔跤運動帶來的樂趣,最終拿到了世界冠軍的獎盃。
除了拆分目標,生活中還有許多讓孩子享受學習樂趣的方法。
比如:用「加減乘除」撲克牌遊戲鞏固數學運算;用動畫片配音的方式,讓寶寶練習口語。
學習可能是辛苦的,但絕對不應該是痛苦的。只要家長們開動腦筋,就一定有方法激勵孩子不斷前行!
3、愛與規矩並行,內心堅定富足的孩子最快樂
郭麒麟在華少的一檔訪談節目中,給華少倒茶時,一不小心將一杯茶水倒溢了,他立刻說道:「不好意思,這杯我喝。」
中國待客之道講究「茶要半酒要滿「,郭麒麟得體的處理方式獲得了眾多網友的肯定和點贊。
事實上,郭麒麟這份懂禮貌、知分寸的氣度,跟父親郭德綱有很大關係。
他在節目中說,從小父親對他強調最多的應該就是規矩教育,見了長輩一定要叫「您」、家裡的好東西要盡著客人先吃等等,這都是不能壞的規矩。
得益於父親的嚴格教育,郭麒麟始終保持著謙遜學習的心態,早早褪去稚氣和浮躁,成為了星二代中為數不多的清醒者和努力者,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相聲夢和演員夢。
最後,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世界上有一種後悔,是一個孩子「本可以」達到更高的造詣、擁有另一種精彩幸福的人生,卻因為種種原歷錯過最佳的培育時機。
成長路上,父母的每一次堅持,都是在給孩子的未來添一份底氣!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