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問題 :來自當代首飾的聲音

2022-06-0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氣候問題 :來自當代首飾的聲音

近期,《氣候問題—— 來自當代首飾的聲音》展 覽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舉辦。展覽由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藝術 學院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知名首飾與金屬藝術 家Maria Hanson組織了15位研究生(含MA與MFA)針 對人類的生態問題進行當代首飾創作,希望通過作 品的視覺語言使公眾更為深刻地了解生態環境的現 狀,以呼籲人們積極參與改善生態問題的行動中。

《Contrast》,張左韻

以首飾作為媒介討論生態議題並非一種「唐突」的 結合。比如,早在20世紀60到70年代,因為環保主 義者對保護非洲瀕危動物的提倡,動物的形象就廣 泛進入了珠寶設計師的視野中心,作為對環保議題 的回應,比如梵克雅寶的經典之作《獅子胸針》。顯 然,珠寶從古至今,一直與材質和精神的價值屬性 相伴。那麼將對於人類意義上的「珍貴」動物作為表 現對象,實為「話出有因」。同時,動物本身的象徵 性也能夠順其自然地滲透在作品的敘事中,使得不 論設計師、佩戴者和觀賞者都成為故事的參與者、 閱讀者與傳播者。 1.《Contrast》,張左韻 2.《衰落—治癒時間》,王昊玥 可以看出,20世紀偏向以奢侈品為定位的「珠寶藝 術」,主要的表現手法是將貴重金屬與寶石演繹出 生動的圖像信息,於此,材質在作品中的內涵與外 延體現為物質價值和奢華的視覺外觀,這樣便聚焦 於對動物形象的「讚頌」。但是,在本次展覽的「當 代首飾」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對形態的審視則偏重 「材質藝術」的美學特徵,使得材質在呈現圖像信 息後仍然作為意義的符號在場。因此,展覽中所呈 現的作品,不論是材質或是圖像所構成的綜合視覺 語言,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並蘊含豐富的社會人 文信息,同時具有對生態現狀的反思性價值。同時, 學生的作品體現出了目前生態問題中的幾個核心 命題,包括森林流失、海洋污染、垃圾排放、全球變 暖、新能源應用、大眾消費系統。

《衰落—治癒時間》,王昊玥

森林資源的流失對於人類生態問題來說是一個重大 的命題。樊文清的作品《減少森林砍伐》以「再利用 紙張」作為主要材質,塑造出繁盛的植物形象,刻意 造成材質與圖像之間的強烈反差,從而提高人們對 森林砍伐的認識,減少紙張的浪費並鼓勵社會對紙張的循環使用。

在作品《反擊與平衡》中,焦慧欣並沒有將重心放在 展現人類過度砍伐森林的危害上,而是側重體現環 境的反擊,如乾旱、沙漠、水土流失等。佩戴者與觀 者,既是侵犯者也是被侵犯者。

《受傷的樹木》,黃舒

「知忘珠寶」品牌的創始人高倩倩同樣聚焦於森林 砍伐的主題。但她的創作更強調於數據的可視化。 一系列名為《我們正在失去》的首飾包括胸針、手 鐲、戒指,均結合圖像與數據,呈現出環境的動態變 化。通過賦予中性數據的感性形象,從而讓人切實 地感受到人類對於環境的影響。

郭暢的作品《Revalue Waste》,將森林砍伐濃縮於 紙與鉛筆的形象上,利用人們對日常事物的認知從 而引發共鳴,提示我們今天對森林的消耗是巨大 的,且這種消耗實則隱匿於日常的盲區。

王昊玥的《衰落—治癒時間》是一種個人化的療 愈方式,把「過期的書」重新變成「木」,執行一場 徒勞的儀式。這枚戒指,以類似開罐頭的動作制 作,通過日常熟悉的動作場景,試圖帶來一些積極 的思考和意識—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寶貴的, 思考時間、治癒和衰退。

《Ocean=Health=People=Health》,王韶茹

黃舒的作品《受傷的樹木》將重心放在森林與氧氣 之間的關聯。她認為人類與氧氣的關係就像水和魚 一樣,密切又不可分割,因此砍伐森林對於這個世界 的影響是呈正相關的。她以一組綜合材料首飾折射 了森林、氧氣、人類之間的密不可分。

張左韻的作品《Contrast》將上色後的雞蛋包裝 盒,紙吸管,外賣筷子和金 屬工藝結合,並將它 們塑 造 成自然 與 城 市 的 視 覺 符 號,展現 城 市形 象在時間維度上的對比,突出過度砍伐樹木的不 良後果。

王韶茹認為,海洋健康與人類健康是一個循環,一種 平等關係。她將魚的形象與作為廚餘垃圾的骨頭以 紅線纏繞,試圖展現人類與海洋之間的親密關係。

同樣關注于海洋問題,陳心怡洞察到,珊瑚死亡帶 來的影響很難被人們察覺,這種幾乎沒有存在感的 影響總是讓大部分遠離海邊的人暫時性的忘記對它 的保護。與此同時,海洋的生態環境也正在發生著 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她希望通過作品可以向人們 傳達海洋生態十分脆弱的現狀和呼籲人們保護珊瑚 的「色彩」。

《反擊與平衡》,焦慧欣

馬曉悅與許單明珠聚焦垃圾排放問題。在《垃圾 棲息地》中,馬曉悅描述了一個當自然生態環境被 隨意丟棄的垃圾取代時,人們只能通過用垃圾製造 「新生物」以自我安慰的悲劇故事。其中使用纏花 工藝,以其在虛假生物上的精美外觀凸顯自欺欺人 的悲劇內核。

許單明珠的作品《萬物子宮》是一個視覺隱喻,以 樹木與土壤為切入點,將人類的子宮與孕育所有生 命的土壤作對比,表達人類隨手丟棄的垃圾破壞了 自然的生態平衡。

碳排放與全球變暖如今是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作 者劉凱今的《枷鎖》希望用鎖鏈和絞索的形象來 提醒人們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通過首飾 對佩戴者身體的刺痛,提醒人們對極地動物負有 的責任。

新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是生態問題的一項有效解決 途徑。而太陽能是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 之一,但存在體積較大、受天氣影響等局限性。秦何 愷瑞的《未來:可穿戴式太陽能收集器》表現對未來 太陽能收集的設想: 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城市 里參與到太陽能的收集活動中,並且及時轉換為電 能,參與到新能源的使用中。由此增強人們的能源 環保意識,促進新能源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徐依諾的作品指向未來,並鑲嵌著深遠的思辨意 味。《最後的典禮》背景被設定在未來,人類持續對 自然進行破壞與索取,使得人類社會到達了盡頭。 作者想像在末日前夕的最後一天,人們舉辦了一場 對地球的告別典禮,並對末日的始作俑者們進行了 「獎章」的頒發,以紀念最後的懺悔或狂歡。更加 諷刺的是獎章的材質由無節制的大眾消費產物制 成,以此提示我們今時的消費系統與未來環境之間45的因果關係。

《未來》,秦何愷瑞

同樣關注大眾消費與環境問題的還有趙紫晗。她的 作品《我們正在失去》代表著現代消費品對我們世 界的影響:我們的地球正在失去完整的棲息地、物 種和生態系統。趙紫晗的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被踩 扁的可樂罐,以及其背後的整個生產、運輸和銷售 流程和所帶來的生態問題。她認為把一個完好的可 樂罐揉成一團金屬只要幾秒,可花幾百倍的時間也 難以再將它修復到原來的樣子。而生態系統也像可 樂罐一樣,一旦被破壞就要花上成百上千倍的時間 與成本去修復。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在很多時候是 比重建更有效果的。

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本次展出的作品將全球性議 題以當代首飾作為媒介恰如其分地進行討論。與以 往,通過華麗的珠寶語言以彰顯生態環境「弱勢者」 的價值與權力不同,《氣候問題——來自當代首飾的 聲音》所展現的是,當代首飾突破傳統材質與形式 的束縛後,所釋放的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思辨空間。同 時,展覽也體現出當代首飾作為人類視覺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可以「以小見大」地參與人類重大命題的 討論,並貢獻自身的文化價值。(編輯:張倩倩)

文 Article / 時翀 Shi Chong

圖 Pictures /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藝術學院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Art academ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9dc88a54fe559e5991efda81e5fc1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