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破曉茉莉(富書專欄作者)
在《FBI攻心術》一書中,作者金聖榮寫道:
「所謂的攻心術,實際上就是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誘導他改變自己的態度。」
在人際交往中,掌握「攻心術」,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何洞察人心,悟明世事,四大效應可指點迷津。
反彈琵琶效應:反道而行,出奇制勝
對於他人的不正確行為,不直接指出來,反而另闢蹊徑,給予賞識。
在心理學中,這種通過反向刺激,促使他人反省自我,並改正錯誤的方法,被稱為「反彈琵琶效應」。
這個效應源於敦煌壁畫上的藝術形象,操琴起舞者不正彈琵琶,而是反彈琵琶,其視覺效果遠勝於正彈琵琶。
突破常規,逆向行事,結果竟超越預期。
作家林清玄做記者時,曾寫過一篇報道:
一個小偷犯案上千起後,才第一次被捉到。
他在文中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風格這麼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
果然,出獄後的小偷在改邪歸正後,成為當地幾家羊肉火鍋店的老闆。
二人相見,老闆對林清玄說:「您寫的那篇特稿,使我意識到自己還能做些正當事。」
批評一個做錯事的人,本是正常之舉,但若能挖掘出錯誤背後隱藏的價值,可以引導犯錯者跳出固定思維,並自發地向好而行。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西漢時期,胡常和翟方進一起研究經術。
胡常嫉妒翟方進的才能,總是與外人一起議論翟方進的不足之處。
翟方進無視非議,每遇胡常召集門生講經,就派門下弟子前往請教疑難問題。
時間長了,胡常心有歉意,因為他知道翟方進「別有用心」。此後,再也不去貶低而是去讚揚翟方進。
面對胡常的「進攻」,翟方進並未針鋒相對,反通過抬舉對方,潛移默化地化敵為友,為自己解圍。
遇到問題,除了直面硬剛,還能以柔克剛。
一個思維豐富的人,處理問題從來不只看一面,而是善於全盤考慮。
反彈琵琶,攻心為上,當對方的心被撼動,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避雷針效應:精準洞察,疏通矛盾
在建築物頂端安裝避雷針,使雲層所帶的電被大地帶的電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免受雷擊。
這引申為心理學上的「避雷針效應」:了解矛盾的關鍵點,並找出化解辦法,往往能化險為夷。
彙編《清稗類鈔》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湖北巡撫譚繼洵關係不太融洽。
兩人相見,談到當地的江面寬窄問題,張之洞說是七里三分,譚繼洵說是五里三分。
二人爭持不下,於是,召來當地的知縣陳樹屏來裁決。
張、譚二人問道:「你管理江夏縣,可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還是五里三分?」
陳樹屏回答:「江面水漲就寬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時便是五里三分。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
張、譚二人聽後大笑,並賞陳樹屏20錠大銀。
陳樹屏找准雙方心理的突破口,用「打圓場」的方式給了兩位領導「面子」,又化解了自己的危局。
當置身於難以調和的矛盾中,如何安全脫身,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情境洞察力。
也就是一個人能否通過表面現象,深入事物或問題的內部,精確判斷出其背後本質的能力。
就像張之洞和譚繼洵的分歧,已經不是表面上的江面寬窄問題,而是事關二人「面子」的問題。
即使提供出最準確的答案,都不足以令二人滿意,陳樹屏還會成為那個扛雷的人。
只有找到矛盾的引爆點,提供出令二人都滿意的答案,才能精準地避開二人都忌諱的「雷區」。
觀其表,知其心,一個人洞察力的大小決定事件的走向。
反饋效應:及時回應,增進感情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通過實驗發現:
在完成指定任務時,被及時表揚的小組成績要優於被批評的小組,而被表揚的小組的成績還在持續提高。
根據加拿大某公司《全球員工敬業度》調查分析:
62%的員工希望聽到更多來自同事的反饋,83%的員工表明,不論收到的反饋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他們都會感激和重視。
綜上所述,及時對他人的表現進行肯定的效果要明顯比否定好,而否定的效果要比不做任何評價好。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反饋效應」。
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需求。
精密儀器設備公司——福克斯波羅在產品開發時遇到技術難題,大部分員工束手無策,總裁也茶飯不思。
在大家都一籌莫展之際,一名技術專家手持自己新設計的產品,闖入了總裁辦公室,表示已經妥善解決了技術問題。
總裁想找個東西獎勵專家,卻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物品。
最後,他終於在抽屜里找到一根香蕉,並鄭重地遞給專家,說道:「這給你吃。」
後來,香蕉演化成了「金香蕉回形針」,成為該公司的一種獎勵。
香蕉本身不值錢,但總裁對解決公司難題的專家及時表達感謝,專家能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同時激發內心對公司的忠誠和熱愛。
對他人的言行進行及時反饋有兩種方式: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
哪一種方式更有利?
人際關係研究領域專家約翰·戈特曼,在提到「穩定幸福的婚姻關係」時說道:「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在數量上的比例應該是5:1。」
即正面反饋更有利於維持穩定幸福的婚姻關係。
不止婚姻關係,其他關係同樣需要正面反饋,由此喚醒對方的內心價值感,達到鞏固雙方關係、增進雙方感情的目的。
親和效應:順其所需,成己之求
人與人之間因為投緣,而增強雙方的親切感,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親和效應」。
喜歡靠近「自己人」是人的天性,人們一旦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
英國一獨居老人想出售自己的房子,搬到療養院居住。
許多人登門洽談,羅伊是其中之一,而他僅有3000英鎊,遠遠不夠買這棟房子。
羅伊跟老人商量說:「如果您把房子賣給我,就可以繼續住在這裡,不必搬進療養院。而我會把您當成親爺爺,照顧您。」
老人思考一番後,與羅伊簽下房屋買賣合同。
羅伊能用很少的錢買到心儀的房子,是因為他看得到老人的情感癥結,並能「對症下藥」,從而拉近了雙方之間的情感距離,最終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正如法國文學家盧梭說:「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禮物對別人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
成全他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全自己。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和兒子要把一頭小牛趕進牛棚,即使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小牛還是拒絕進牛棚。
女傭見狀,一邊讓小牛吮吸自己的拇指,一邊把小牛引進了牛棚。
愛默生父子無視小牛的習性,用力再多,結果也不會如意;而女傭順應小牛的習性,方法得當,結果正合心意。
與人相處也一樣,只有順其所需,解開別人的「心結」,才能贏得信任,彼此舒適。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漠視他人的內心需求,一味索求,只會白費力氣。
做事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更易消除對方的牴觸和戒備心理,自己的目的才容易達成。
為人處世,除了真誠,更講究方法,方法得當,即使局面不利,也能遊刃有餘地化解。
掌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不妨從「心」出發,「以心攻心」。
反彈琵琶效應,欲正先反,喚醒人心;避雷針效應,巧解矛盾,滿足人心;反饋效應,以情感人,捕捉人心;親和效應,互相成全,以心換心。
立身處世,先琢磨人心,後理性決策,避免盲目行動,才能認清腳下路,走好未來路。
作者簡介:破曉茉莉,我寫故我在,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致力於終身成長,與你在文字世界裡相遇,共同成長,在生活里感悟,在文字中徜徉,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