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活出「孤獨力」

2024-01-19   富書

原標題:人生下半場,活出「孤獨力」

文|滿小鯨(富書專欄作者)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忙碌了一周,想著周末好好安排自己的時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卻又有同事或朋友邀約。

你怕一旦不應約,就會失去朋友,就會不合群。

明明心裡不願意,也會跟著朋友或同事出去吃喝玩樂。

然而聚會過後,並沒有感到能量充沛,反而讓自己陷入內耗。

《孤獨力》一書說道:越是在熱鬧的人群中,我們越需要「孤獨力」。

也就是在與人打交道的同時,始終把自己設為重心,走出自己的節奏,活出自己的生活姿態。

否則沒有獨處的時光,也會失去自省的機會。

人生下半場,嘗試感受內心的安寧,活出「孤獨力」。

孤獨,不是不社交,而是精簡人

梭羅在《瓦爾登湖》里說過:「把一切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正是這種讓生活回到最簡單的狀態,讓他在那段獨處的時間,得出不一樣的人生體會。

記得有一部很火的社會實驗短片《你手機里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幾名實驗者在通訊錄里有將近兩千的好友。

但是當導演要求他們刪除點頭之交、點贊之交和平時不閒聊的人後,僅剩下寥寥幾人。

接著把他們的通訊錄進行分類,得出這樣的數據。

第一類:工作多年的同事,許多年的同學,生活上基本沒交集。

第二類:純網友,或好評領紅包加的,朋友圈都設置不可見(這部分人竟占多數)。

第三類:能經常聯繫,閒時還能約出來,遇事兩肋插刀的鐵粉。這是我們最有效的聯繫人,但一般不會超過5—10個。

沒統計之前,試驗者還覺得身邊有一張強大的人際網絡,統計之後驚覺自己一直把時間耗費在無用社交上。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在這世界上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

拉里是一戰期間的一位飛行員,在目睹戰友慘死後,他陷入了迷茫。

復員後,他拒絕了讀大學,拒絕參加工作,更和女友分手,只身前往巴黎,租了一間簡陋的出租房獨居。

他整天待在法國圖書館,自學希臘語、拉丁語,博覽群書,他還拒絕了巴黎上流社會的引薦,沉澱在思想的海洋里。

他甚至還走遍法國、義大利、德國,一邊學習語言,一邊探索人生的意義。

這樣過了十多年,朋友再次見到他時,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寧靜和通透,比同齡人年輕十歲。

有的人總認為在人群里一定要拚命社交,努力融進工作圈子,不聚會、不交際就是不合群。

實際上把時間花在探索內心真實的需求上,是更愛自己,珍惜自己的表現。

一個人清楚活著的意義,那孤獨就是成長的助力。

在孤獨里沉澱自己

汪國真曾說過:

「人都難以忍受長期的孤獨,意志薄弱的人為了擺脫孤獨,便去尋找安慰和刺激;意志強的人便去追尋充實個性超脫。」

電視劇《大江大河》里,王凱飾演的宋運輝,就是在一條孤獨的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宋運輝自身家庭成分不好,當時考了全縣第一,卻差點因為政審不過關而無緣大學。

但宋運輝並沒有就此妥協,沒有靠關係,他背誦《人民日報》上的政策條款,拿回了被截停的錄取通知書,這才爭取到上大學的機會。

在大學期間,他明白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他刻苦學習,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舍友在享受大學時光的自由,在球場上歡笑不斷,揮灑汗水,他卻埋頭學習從不分心;舍友到處走訪拉關係,他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別人都覺得宋運輝不合群,而正是走過這段孤獨的路,最終他以學霸的身份,進入了全市最好的化工廠工作。

宋運輝一路成長披荊斬棘,不靠關係,不走捷徑,能在孤獨的路上沉澱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打下了紮實的根基。

能夠在孤獨里沉澱自己的人,都會在蓄勢後爆發。

任正非曾說:「有足夠定力的孤獨者,才有可能成為中國商界的孤獨英雄。」

任正非在商界被稱為「孤獨狐狸」,他幾乎不見媒體,不參加任何評選,甚至華為的宣傳活動他都一律拒絕。

他甚至坦言說自己的私生活是很寂寞的,沒有和任何政府官員私交,也沒有密切的工作夥伴,找不到人一起玩,和員工更不可能太親近。

但為了公司能夠平衡,他必須忍受這種寂寞和孤獨,學會沉澱自己。

也正因為這種忍受孤獨的定力,讓他在危機中保持足夠的敏銳,在面對判斷時能夠保持清醒。

大多數人走的路固然熱鬧,但結果趨同,要在人群中成為特立獨行的一位,必定也得忍受很多不一樣的目光。

而那條少數人走的路,沿路孤立無援,亦無人理解,但最終能收穫不一樣的風景。

在獨處里,沉澱自己,保持自己的節奏,才是一個了不起的能力。

孤獨,是成功者的必經之路。

真正成熟的成年人,都擁有孤獨力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講述了一則有趣的禪宗小故事:

一位小徒弟總是和老師傅說:「我的心不安,我的心不安。」

他總覺得心神不定,聽課聽不進去,功課做不下去,問老師傅有什麼辦法給他「治心」,讓他心安。

於是,師傅拿出一把刀,說:「心拿出來,我幫你安一安。」

心在自己身上,怎麼可能靠外界、靠別人來讓自己心安呢?

一切問題的答案,源於心的安寧,當你能夠與孤獨共處時,內心原始的力量也就開始湧現出來了。

蔣勛說:「思維與孤獨的關係亦是如此,回過頭來認識孤獨的圓滿性時,思維就會慢慢發展。」

村上春樹創作《奇鳥行狀錄》時亦是如此。

他把自己「關」在鄉村森林裡的一間小木屋,幾乎斷絕了一切社交往來,一個人每天寫作、吃飯、睡覺。

他每天凌晨四點多起床寫作,窗外有一棵大樹,院子裡有各種各樣的鳥獸,樹的上方還住著松鼠一家。

他每天與大自然的家人為伴,觀察它們的日常,聆聽它們的聲音,跟它們對話,與孤獨把手言歡。

極度的專注與沉澱,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極好的環境,一部驚世佳作《奇鳥行狀錄》隨之面世。

一個人是否成熟,莫過於看他在孤獨的時候怎麼和自己相處。

浮躁與焦慮不安,都會在孤獨的時候變成一股侵蝕內心的力量,能與之抗衡的,只有平靜。

真正成熟的人,都學會感受內心的平靜,感受當下的生活,用專注和堅定驅散焦慮。

叔本華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獨處能夠和自己最深的需求緊密相連,越能夠豐富自己的內心,就能夠活得越優秀。

當一個人真正的清醒和成熟,都是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慢慢打磨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願我們在人生下半場,學會感受孤獨,活出孤獨力。

作者簡介:滿小鯨,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向上生長的女子,逐夢前行的寫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富小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