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直播何以成為「電子榨菜」,直播間的「文物」都靠譜嗎?

2024-10-20     大眾網

最近,「鑒寶直播」在網絡平台上引起眾多觀眾的關注。作為依靠鑒寶瘋狂漲粉近千萬的博主「聽泉鑒寶」,其真實身份及學歷背景受到質疑,也引發了公眾對鑒寶直播真實性和法律邊界的廣泛關注。

聽泉鑒寶的「魔幻」七日

過去的一周,曾創下30天內增粉近千萬、7天內10場直播場觀看人次均超1200萬「神話」的聽泉鑒寶頻繁登上熱搜,成為近期最火爆的鑒寶博主。

「聽泉鑒寶」因其豐富的文物知識以及妙趣橫生的直播風格而走紅網絡,他在直播中頻頻拋梗、整活,宛若一出大型鑒寶脫口秀。

今年1月初,「聽泉鑒寶」粉絲尚不足300萬,隨後不到一個月粉絲量翻倍,在2月中旬突破600萬,在此後不到半年內時間內,該帳號漲粉近1500萬。

10月9日晚,博主「聽泉鑒寶」在直播間宣布將停播一周左右,休息幾天。隨後,該博主又在停播期間因被質疑「學歷造假」一事受到持續關注,15日凌晨,他本人在社交平台回應此事「從未說過自己是北大畢業」。

10月15日晚,「聽泉鑒寶」復播,並說自己「沉澱了個寂寞,以後再也不敢休息了」。「這7天成了全網的樂子,體驗了一把當明星的感覺,(現在)正式回歸了。」截至18日11時,該博主粉絲數漲至2647萬,復播3天漲粉近80萬。

10月18日晚,「聽泉鑒寶」帳號更名為「聽泉賞寶」,並開啟改名後的首秀。據飛瓜數據顯示,巔峰在線人數超過100萬人。和此前單純鑒寶不同的是,此次直播商業化味道更濃。開播僅僅幾分鐘,冷酸靈、歐萊雅、藍月亮、七度空間等各大品牌不斷刷禮物霸占打賞榜單。

鑒寶直播成為「電子榨菜」

在某直播平台上搜索「鑒寶」關鍵詞,發現許多用戶都在使用個人帳號進行鑒寶直播,鑒寶直播已經慢慢成為很多人的「電子榨菜」。

不少鑒寶直播間都是以視頻的形式進行「連麥」,與主播「連麥」的人展示物品細節,再由主播在線鑑定,這些直播中的「文物」種類繁多,真假難辨,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和質疑。

有媒體分析鑒寶直播火爆的原因認為,將許多枯燥的、專業性極強的內容用較為通俗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內行看門道」和「外行看熱鬧」各得其樂。相比真正的古玩收藏者而言,看熱鬧的路人觀眾、帶著好奇來學習的「小白」、喜歡主播本人風格的「樂子人」,都是這類直播的核心受眾。

主播的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件物品的「命運」,「劇情」的跌宕自然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一些熱度高的主播直播間在線人數有上千人,「連麥」之外還有不少觀眾在留言區與主播互動。觀眾們期待從直播中獲得場外的評判權,卻忽略了主播鑑定結果的權威性。

鑒寶文物合法性存疑

今年9月,一名網友連麥聽泉鑒寶時展示了一把古劍,聽泉鑒寶鑑定其是一把真的巴劍,該網友自稱「從博物館拿出來的」,隨後又展示了多件青銅器、瓷器等。

巴劍是古巴國的重要兵器,因製作工藝特殊,是十分珍貴的文物,為何這樣珍貴的文物會出現在直播間中引發了大量討論,重慶市奉節縣文旅委於9月底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據最新消息,展示「博物館古劍」的網友已被重慶市奉節警方找到,正在接受調查。

不少網友也表示,「聽泉鑒寶」直播間連線時,對金銀玉石多領域文玩一眼辨真假、多次出現疑似盜墓、博物館流出物品等情節。到底是劇本擺拍還是真的涉及違法犯罪,應該被追問到底。

對此,山東瑞文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江濤稱,從直播中說文物是從博物館所拿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博物館屬於國家的事業單位,國家對此的管理制度是非常規範和嚴謹的,非經國家允許或未經法定程序批准的文物不得被私自外借,個人私拿更是不可能的。如果個人通過非法途徑去買或者秘密竊取,會涉嫌盜竊罪或者非法買賣文物罪;如果是開玩笑,用謊言來譁眾取寵,博眼球獲取流量,影響比較大的情況下,有可能涉嫌擾亂社會的治安秩序、涉及尋釁滋事等。

對此,我國也有相關法律進行約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十條規定,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收藏通過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依法繼承或者接受贈予;從文物商店購買;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國家規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根據《關於加強對文物鑑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第二條的規定,文物鑑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的用於鑑定的文物必須為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必須為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

部分地區的文物局也發布了相關管理辦法,要求對文物的來源予以說明。如《甘肅省民間收藏文物公益性鑑定諮詢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第六條規定,如文物來源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十條規定的民間文物,服務機構不得提供鑑定諮詢服務。

警惕直播間售賣假古董的騙局

只停留在鑑別層面的直播,觀眾或許還可以「看熱鬧」,一旦將所謂「文物」明碼標價,再搭配直播間種種「套路」,「看熱鬧」的觀眾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成「局中人」。

今年一月,河南新鄉的張女士(化名)向警方報案稱,她的母親在網絡直播間買到了假文物,任憑自己再三解釋,母親就是深信不疑。

「直播的前半部分通常是一些劇本,有幾個人站在鏡頭前表演,我母親就一直在看,直到主播開始有賣貨的意圖,我就跟她說,這些人都是為了賣貨。」張女士透露,直播中展示的一些帶有雕花的碗碟,類似仿古製品,還有玉墜等,都是塑料材質,「一眼就看出來是假的」。張女士粗略計算,母親大大小小購買的所謂「文物」竟有幾百件,總價值40餘萬元。無奈之下,張女士前往轄區派出所報了警。經過警方勸導,張女士的母親終於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詐騙。長垣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大隊長孫振宇介紹,根據張女士提供的信息,警方找到了涉事直播間,發現主播正在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直播。

還有前段時間在直播間公然叫賣圓明園獸首的騙局,在很多人看來是非常低劣的騙局,可就是這些一眼假的話術,也能從部分中老年人口袋中騙出大量錢財,甚至有一些老人深信不疑,不顧反對瘋狂下單。

直播間售賣假古董,其實質是商家藉助直播平台、針對中老年等群體精心設計的詐騙行徑。

專家提醒:觀看需謹慎,平台應加強監督

針對直播鑒寶熱潮中暴露的法律問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構建起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表示,針對直播鑒寶的風險,平台需要及時總結,形成相應的規範標準和處罰標準。監管部門也要建立相應的行業行為規範、行為守則進行指引。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苟博程補充道,平台應當對鑒寶行為進行監督,監督主播的鑒寶過程是否符合專業規範和道德標準。同時,平台也應當嚴格審查直播內容中是否存在違法違規信息,如文物的非法交易、盜竊文物的展示或討論、偽造文物的宣傳等。

苟博程建議平台應建立專門的審核團隊,對直播中的文物鑑定過程、交易行為、言論等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違規內容,立即採取警告、暫停直播、封禁帳號等措施。同時,用戶在觀看直播鑒寶時,要保持理性和冷靜,不要輕易相信主播的鑑定結論。可以多參考其他專家的意見,或者諮詢專業的文物鑑定機構,對文物進行進一步的鑑定和評估。

海報新聞編輯 鞏小龍 綜合法治周末報、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九派新聞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820547b18062ba934c787f875c62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