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算,盡心培養兩個錯誤的人,葬送了蜀漢江山

2022-08-01     仲安筠

原標題: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算,盡心培養兩個錯誤的人,葬送了蜀漢江山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可以說幾乎是一個接近十全十美的人物了,但是越是完美的人物,就越有很多人的眼睛在盯著,《三國演義》出世,這麼多人總結起來,如果說諸葛亮硬是要吹毛求疵挑出一個不足,那麼就是他的用人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蜀漢後期幾乎沒有什麼能人可以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依然還是用的過去老將班底,馬超趙雲這些人死了,卻後繼無人,依然讓王平張翼這些過去的將佐頂在前面,並不是說他們沒有能力,但也不突出,沒有了過去能夠力敵萬人的五虎上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也體現出了諸葛亮用人上面的無奈,而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用人更加捉襟見肘,而諸葛亮死前盡心培養的兩個錯誤的人,可以說他一生當中最大的失算。正是這兩個人的決定,結果葬送了整個蜀漢江山。

第一個便是姜維,姜維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武將,在人才凋零的蜀國市場更是十分顯眼,因此受到了諸葛亮的全力培養,企圖在自己死後,讓他成為蜀國軍政大權接班人。

姜維也十分忠心,他繼承了諸葛亮光復中原的遺志,堅定的要進行北伐,只不過姜維雖然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卻並不會治國,他連年率領大軍出征,以蜀國一州之地,對抗統一整個中國北方的曹魏,這樣做反而耗空蜀國的國力,加快了滅亡的腳步。

有網友認為,如果姜維諸葛亮不主動出擊,按照魏國的底蘊,吞併蜀國和東吳是早晚的事情,那不就是坐以待斃嗎?反而是吳蜀勢力率軍進攻,先發制人。還有那麼一絲勝利的可能。

但是姜維用兵實在是太勤快了,諸葛亮在公元228年至234年總共五次兵出漢中,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國力,而姜維在238年到262年,24年時間裡面也進行了十一次的北伐,也就是說每次隔不到兩年時間就要發動一次戰爭,蜀國的老百姓怎麼可能受得了?

在蔣琬費禕死後,更加沒有人能夠在國內牽制住姜維,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時,廖化曾經苦勸:「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但是姜維依然無動於衷,屢次的出兵並沒有給蜀國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利益,反倒是263年,魏國開始入侵蜀國,雖然有鄧艾奇謀之功,但是跟蜀人厭戰也有很大關係,只用了3個月,蜀國就投降了,吳國甚至連救兵都沒來得及發出。

諸葛亮用錯的另外一個人,就是自己兒子諸葛瞻,雖然作為丞相之子,諸葛瞻的氣節並不輸給父親,在魏滅蜀之戰當中悲壯戰死,但是作為鎮守蜀國要道錦竹的主將,他卻十分不稱職。

諸葛亮作為信任,才將自己的兒子放在了這個要道,可是戰爭期間,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黃崇占領險要的建議,白白錯過了阻止鄧艾偷襲的兵機,最終兵敗被殺,如果諸葛瞻拖住鄧艾的奇襲部隊,就能夠等到姜維大軍和東吳部隊的救援。蜀國江山也就可以保存。

諸葛亮所培養的這兩個人,雖然平日無可挑剔,卻都在關鍵決策上犯下大錯,葬送了蜀國江山,與此類似的還有馬謖,不由得讓人感到嘆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68e867dfa686a684f9c785fd63430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