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核桃
看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新聞。
杭州一個15歲男孩,跑步時突然摔倒在地,不能動了。
送醫後發現他左側肢體全癱,右側頸內動脈閉,顱內大面積腦梗死,有腦水腫死亡的危險。
青春年少,正值身體活力最好的時期,怎麼有這麼嚴重的突發病?
父母說,孩子愛喝可樂,每天至少1瓶,心情好時能暢飲兩三瓶!
那麼大面積腦梗死與喝可樂有直接關係嗎?
畢竟,男孩空腹血糖不低、糖化血紅蛋白也處於臨界值。
可男孩尿酸也偏高,而高尿酸往往意味著痛風、腎病。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男孩的中風?
有學醫的網友留言:罪魁禍首是長期高糖攝入造成的機體代謝異常。
很多家長知道,可樂喝多了影響身體健康,但想著偶爾喝1瓶也沒關係。
殊不知今天喝1瓶,明天喝1瓶,日積月累。
當量變達到質變之後,蓄積在體內的蜜糖就化為荼毒孩子健康的「砒霜」,日復一日地荼毒著孩子的健康,直至有一天將孩子擊垮!
最傷孩子的,不是一瓶可樂,而是每天一瓶可樂、蓄積在體內的千百瓶可樂。
所以,我不反對孩子吃零食,但以下3種,孩子再喜歡,家長也要幫他控制「量」。
笨蛋脂肪,顧名思義,吃了讓人變笨的脂肪,它危害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又稱反式脂肪、反式脂肪酸。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大量攝入這種脂肪的實驗者,在單詞記憶測試方面是最差的。
每個家長都渴望孩子健康聰明,但孩子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吃掉很多。
比如下面這些食物:
這些食物配料表上沒有「笨蛋脂肪」,甚至「反式脂肪」字樣。
而是用「植脂末」、「氫化植物油」、「植物奶精」、「植物奶油」「代可可脂」、「精鍊植物油」、「人造油脂」等看似綠色健康的字樣代替。
看似無礙,實則副作用很大。
·性早熟
寧波有個女孩,6歲乳房開始發育,7歲半就來月經了,典型的性早熟,終身身高難突破1米5。
原因在於她平常喜歡吃紅燒肉,又愛吃各種快餐,薯片、巧克力不離嘴,奶茶當水喝,長期高脂飲食就誘發了性早熟。
順式脂肪的代謝周期是7天,而反式脂肪的代謝可達51天。
長期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難以排出,多餘熱量蓄積,便加速了肥胖,肥胖又引發內分泌紊亂,極易導致性早熟。
·糖尿病、脂肪肝等
而且,腹部是最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內臟脂肪會增加更快,久而久之,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幾率增大。
浙江金華有一個男孩,不到5歲就重達62斤,幼兒園體檢中發現肝功能異常,送醫檢查後發現得了脂肪肝。
原因就在於他每天吃4~5頓飯,尤其鍾愛炸雞腿、炸薯條,經常吃得滿嘴油。
老一輩的觀念認為,孩子能吃、能喝、胖乎乎的,這是好事。
殊不知,長期大量食用反式脂肪不僅危及健康,還影響孩子的性格。
·性格
美國反霸凌網調查發現,超重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霸凌對象,肥胖兒童更容易被同學起外號。
還有調查發現,經常食用含反式脂肪的人更具有攻擊性、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鑒於反式脂肪的種種危害,國家衛健委建議:反式脂肪每天攝入量不超過2克。
控脂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看食品成分表,熟悉反式脂肪的各種別稱。
而且,即使「反式脂肪含0克」的零食,也要讓孩子少吃。
有關規定,每100克食物反式脂肪只要低於0.3克,可標註為0,0 不代表沒有。
二是少吃高溫油炸、反覆油炸食物,如炸雞、薯片、春卷、油餅、油條等。
這類食物不但含有大量反式脂肪,而且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會產生毒性較強的聚合物,油在反覆炸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致癌因子。
最重要的是,各種營養素會隨著高溫被破壞,營養價值很低。
三是控制肉類、食用油的攝入量,多吃新鮮蔬果。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來源於肉、蛋、奶、食用油等。其中肉和油更能增香,深受孩子的喜愛,所以這兩類尤其要注意量的控制。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建議,畜禽肉每人每天食用50~75克,魚蝦肉75~100克。
食用油,推薦每人每天25~30克即可(約2~3湯匙)。
同時引導孩子多吃新鮮蔬果,這兩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脂肪的排出。
高鹽食物,並不僅僅指「味咸「的食物。
孩子經常吃的方便麵、油條、火腿腸、海苔、餅乾、豆乾、薯條、辣條,乃至蛋糕,都屬於高鹽食物。
之所以吃起來不「咸」,是因為加入了各種各樣的添加劑而使其「鮮美可口」,很容易讓孩子上癮。
這就會對人體造成雙重傷害。
一重傷害來自於添加劑。
成都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喜歡吃方便麵、火腿腸。
結果她5歲就得了肝癌,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住院半年後去世。
原因就在於添加劑。
比如方便麵中的防腐劑山梨酸鉀,公認的低毒添加劑,即使含量在安全範圍內,一旦長期過量食用,也會對人體有毒害作用;
再比如火腿腸中的保鮮劑亞硝酸鈉,長期大量食用可在體內生成致癌物亞硝胺。
而肝臟是人體最敏感和脆弱的器官,一天攝入一點添加劑雖然無礙,但潛在傷害會在五年、十年後爆發。
河南有一個10歲男孩突然出現「肝衰竭」,轉氨酶超出正常值近30倍!
醫院專家團隊對他做了所有檢查,問遍藥物、化學毒物、中藥、保健品等可能引起肝損傷原因,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徵,最終判定是辣條中的添加劑所致。
辣條中的色素、香精、甜蜜素等攝入過量,會對肝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
很多路邊攤的辣條甚至是小作坊生產的三無產品,吃多了還可能導致腹瀉、腸胃炎等腸道疾病。
第二重傷害,來自於鹽分過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吃鹽不要超過6克,4歲以內的孩子不超過3克。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等都與食鹽量過度有關。
而一包辣條含鹽量多少呢?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郭曉薇介紹,一包辣條就有11克鹽,孩子吃一包辣條,相當於把兩天的鹽都吃進去了。
1包辣條、1袋薯片、1袋餅乾,均不至於傷害孩子肝臟、腎臟、血管,但:
(1包辣條+1包方便麵+1根火腿腸+1包餅乾+1袋海苔+……)×每天呢?
孩子會拒絕吃一勺鹽,但經過添加劑的增色、增味,精美的外包裝誘惑,他們就流口水了。
高鹽食物看似不容易被孩子接納,實則防不勝防。
每當孩子鬧著吃零食的時候,家長要養成觀看成分配料表的習慣:
一看添加劑的種類,添加劑種類越少越好;
二看含鈉量(1克鹽約等於400毫克鈉),含鈉量越低越好。
同時讓孩子遠離各種腌製品。
清淡飲食的習慣,應該從小養成。
很多人對糖的危害還停留在導致肥胖、引起齲齒上。
事實上,嗜糖之害,甚於吸煙。
天津有一個15歲男孩,有一天突然出現噁心、嘔吐,意識狀態也越來越差。送到醫院時已經出現昏迷、呼吸急促等危重症狀,搶救了4小時才脫離生命危險。
他被確診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這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若治療不及時,會迅速發展為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而導致他這一系列危重症的罪魁禍首,就是他「常年以碳酸型飲料代水,飲用過度」。
不是喜歡吃糖的孩子都可能會得糖尿病,但攝糖過量的孩子,顯然更容易出現健康隱患。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博士李建平介紹說:「小學生每天攝入35克糖(一瓶500毫升的可樂含糖量≥54克),生長激素就會停止分泌2小時。」
日本一項研究則表明,糖代謝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維生素B1,而缺乏維生素B1易出現疲乏、記憶力減退、失眠等神經系統障礙。
而且糖代謝還影響鈣的吸收,長期高糖飲食直接影響兒童骨骼發育,患小兒骨折、佝僂病、齲齒等機率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建議:10歲以下兒童,每天攝糖量不超過45克,10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不超過50克。
怎樣控糖呢?
一是有意識地減少糖的攝入。
比如烹飪時不加糖,少放醬油、各種醬料;
二是學會看食物的成分表。
有些零食雖然沒有「糖」的字樣,但添加了大量代糖,如阿斯巴甜、麥芽糊精等。
三是警惕「隱性糖」,少吃飲品和焙烤食品。
有些食物雖然吃起來不甜,卻是「含糖大戶」。
比如檸檬汁等飲品,商家為了中和其中的酸味,放入了更多的糖。
《我是大醫生》測量發現,一杯檸檬汁含方糖量可達22塊,約為110克糖,遠超出人體的正常攝入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
「日常生活中的高糖食物,主要來自酸奶、各種飲品(包括鮮榨果汁)、焙烤食品。」
所以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對飲品和焙烤食品的攝入。
前不久,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文件,明確規定:
學校「不得對中小學生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飲料」。
國家衛健委也明確提出「三減三健」專項行動,號召全民減鹽、減油、減糖。
飲食安全無小事,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
吃得健康的孩子,方能長得健康,才有精力、有能力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生活,擁有美滿的人生。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飲食習慣,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父母愛喝可樂,孩子也很難控制自己對飲品的慾望。
父母愛吃燒烤,孩子大機率也喜歡吃烤串。
父母愛點外賣,孩子大機率也會愛上重口味美食。
父母先管住自己的嘴,才有可能管住孩子的嘴。
所以,大朋友們!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放下手裡的可樂、烤串、炸雞吧!
最好的教育,不僅在一言一行之間,也在一粥一飯之間。
「食育」教育,從健康飲食習慣入手,從控脂、控鹽、控糖開始
飲食健康的家長,才能養出飲食習慣同樣良好的孩子。
你的口味,終將影響孩子餘生的百般滋味。
——End——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著育兒密碼。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