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女人,撐起了三個皇帝,八年盛世

2022-03-15     記錄我的家鄉事

原標題: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女人,撐起了三個皇帝,八年盛世

歷史上後宮執政,總是給人留下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漢朝的呂后,清朝的慈禧留給後人的都是她們的殘忍與爭權,讓人望而生畏。但是也有個別的後宮執政給人留下不輸男兒的政績。就像朱高熾之妻,朱瞻基之母親,朱祁鎮之祖母張氏,在英宗年小無力執政時,為大明王朝創下了8年盛世

張氏是在英宗9歲登基,卻無力執政的情況下,成為皇室的實權執行者,但是當大臣要求她「垂簾聽政」時,她卻嚴詞拒:「不要破壞祖宗之法,罷免一切不急事務,」並讓老臣「三楊」,胡濴,張輔五大臣輔佐幼主。從這裡可以看到張氏首先想到的是祖宗之法不可改,自己只能為英宗皇帝選擇賢臣為國家大事操勞。

比起漢高祖呂后垂簾聽政,因權力慾望太重,在公元前188年漢惠帝死後,因惠帝沒有嫡子,就選後宮張美人的兒子立為太子,太子即位是為少帝。少帝年幼無力執政,於是呂后親自臨朝,代行皇帝權力,擾亂漢室王宮。公元前187,呂后想立呂姓為王,遭到丞相王陵和劉姓王侯的強烈反對。

呂后一怒之下廢了丞相王陵,讓自己的親信審食(yi四聲)當左丞相。呂后為達目的,大力消滅劉姓王侯和老臣,並封呂姓為王。違背了劉邦當時與諸臣的盟約「不是劉姓而稱王,天下共擊之」。呂后死後,呂姓諸王叛亂讓漢一時陷入戰爭當中,呂后的所作所為和為大明作出八年貢獻的張氏相比,只能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無法相比。

明朝朱高熾之妻,朱膽基之母,朱祁鎮之祖母張氏為大明創下八年盛世,被史書上稱為「女中人傑」,這個被史書稱為「女中人傑」的人便是明朝的第一個太皇太后張氏,張氏名不詳,是指揮使張麒的女兒,1395年為燕王世子妃,張氏長子朱膽基很得朱棣賞識,曾因「好聖孫」被立為皇太孫。

1404年張氏為太子妃,由於她的知書達禮,深得公公朱棣稱讚,明仁宗朱高熾1424年位,張氏成為皇后。由於朱高熾身體不好,又日夜操勞國事,張氏經常協助仁宗皇帝處理政事,天妒英才,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死了。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稱宣宗。張氏成為皇太后,軍國大事多聽張氏栽決,國家安定富強,四方之內有所進獻,即使是一些很小的物品,也一定先奉送給張氏。

宣宗皇帝雖貴為皇帝,還常常為母親親自扶車,陪伴母親兩次拜陵,都是親力親為,有時去御花園賞玩,宣宗皇帝都會陪伴母親張氏,張氏對兒子也是極度寵愛。並且時時教導宣宗皇帝愛民尊賢臣,為治理國家多作貢獻。

母慈子孝,張氏看到兒子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心中甚是高興。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明宣宗於1435年逝死,讓張氏白髮人送黑髮人,無限悲痛,但是她必須堅強的站起來,宣宗死後有些人認為張氏會另宣宗弟弟為皇帝,造成朝中混亂局面,張氏便帶著朱祁鎮上朝堂,並指著年僅9歲的朱祁鎮說,這就是你們的新天子。

新天子朱祁鎮於1435年即位,是為英宗。遵宣宗遺迢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張氏而後行,二月英宗尊張氏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氏成為實際上的攝政,她任用五大賢臣,為正統初期政治清明時期,並為大明創下8年盛世。

張氏不僅勉勵五大臣同心協力輔佐朝政,還對侍候英宗的王振嚴格要求,如果王振不經過五大臣批閱就擅自批閱奏摺,就會對他進行嚴厲責罰。有一天張氏把五大臣叫來便殿,英宗面西站立,張氏對五大臣說''皇帝年幼,你們都是老臣,希望你們同心協力,維護國家安定。隨後把王振叫來。

王振跪在地上,張氏厲聲喝道:『你侍侯皇上不循規蹈矩,應當賜死''。宮女們把刀架到王振脖子上,英宗和五大臣慌忙跪地求情。饒了王振一命,並且教訓他說:你們這些人誤國誤民,看在皇帝年幼,五大臣為你求情的份上饒你不死,今後可要按規矩辦事。

正統七年(1442年)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薄入宮,詢問有什麼重大事情待處理,楊士奇剛說完2件大事,第3件還沒有說完。張氏便駕崩了。張氏駕崩京城百姓都為之悲傷,可見張氏的治國之道深得民心。

。歷史上曾評價她:「嗣後孝誠,孝莊,代有聖德,總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髮,亦足以光被彤管,嗚呼盛矣!」。但是電視劇《大明風華》卻把太皇太后張氏演成一個完全不懂政治的老太婆,而且老是和皇太后作對,為一己私情讓自己的弟弟當權,終於鑄成大錯。

這對為大明創下八年盛世的張氏是不公平的,電視劇也應尊重歷史,不能抹黑好人,張氏死後被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詔皇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2f13dc3a0806775b5cb2a32bfc1d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