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胎家庭最傷人的一句話!網友「我27了,想起來,還是淚流滿面」

2023-06-03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多胎家庭最傷人的一句話!網友「我27了,想起來,還是淚流滿面」

前陣子,同事柚子講到她小時候的一件事,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沉默了。

小學的時候,她和弟弟在一個學校。

因為離家不遠,媽媽一到中午就會給他們送盒飯。

她吃了整整三年的青菜豆腐白米飯,等到有一天,她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盒飯里有雞腿。

放學後她開開心心地跟媽媽表白時,從媽媽支支吾吾的神態中終於得知:

媽媽把她的盒飯和弟弟的拿錯了。

也就是那天,她才知道自己弟弟一直有肉吃。

她一下子哭了,問媽媽為什麼。

媽媽只好扯弟弟是男孩,更需要營養,姐姐要懂事這些託辭搪塞過去。

聽到這,我心裡突然疼了一下。

1

柚子的事,讓我想到一個每次看《請回答1988》關於德善生日的情節就嚎啕大哭的朋友。

裡面的德善,也一直被父母忽視,不公平對待。

媽媽煮的荷包蛋,從沒有她的份,雞腿也直給姐姐和弟弟。

爸爸也從來都只會背著她,給弟弟買世界盃冰淇淋吃。

就連自己生日,她都永遠只能就著姐姐,從來能吃上屬於自己的蛋糕。

終於,在這一年生日那天,德善終於對著家人爆發「為什麼就對我這樣」。

德善爸爸愧疚煽情了一番後,父女終於和解了。

就在我們以為德善終於能走出被忽視偏心的陰霾時,鏡頭一轉,一切打回原型。

在一次煤氣中毒後,父母在生死關頭一人一個將德善姐姐和弟弟拖到門外,想著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時。

鏡頭馬上切到德善。

只見她孤零零地,自己一個人靠自己艱難地爬出來

德善的爸媽愛她嗎?

肯定愛。

但比起明目張胆的厚此薄彼,這種在危難關頭下意識的偏心更傷人。

被區別對待的孩子只能被迫懂事,被迫理解父母的努力和不易,永遠在父母到底愛不愛我中糾結。

他們埋怨不了父母,只能日復一日在這種委屈中自我否定。

2

孩子委屈的是什麼?

是爸爸媽媽缺少一個公平的態度。

孩子爭的是什麼?

是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呀!

二寶出生後,有些大寶會出現行為倒退——突然要吃弟弟食之無味的輔食,突然要玩妹妹低齡幼稚的玩具。

我家哥哥那會兒,突然要求我像抱弟弟那樣,一直把他抱在懷裡。

記得我家二寶出生沒多久,哥哥正好升入幼兒園。

對他來說,生活變化不小。家裡多了小弟弟,天天被媽媽抱著,被一家人圍著,他心裡是不安的。上學了,要全天去幼兒園,就更加擔心媽媽把愛都給了弟弟。

他才2歲多,解釋又解釋不通。我就想了一個辦法,每天哥哥上學的時候,我儘量去送他。

晚上他放學回來時,我會穿戴整齊出去等著他,正好在門口來個「偶遇」,讓他知道,媽媽白天和你一樣都不在家,咱們一起回家看看弟弟去,小傢伙很開心地接受了弟弟的到來。

孩子只能通過愛,去學會愛。

能喚醒愛的從來都是愛,而不是強迫和命令。

我和家人用行動讓哥哥明白:愛不會因為弟弟的到來而變少,反而因為手足之愛而加倍,以後愛你的人又多了一個!

當大寶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充盈的愛,他一定會從心底里開出熱烈的花來迎接弟弟妹妹的到來。

大寶發自內心的愛,才會迎來二寶熱烈的回應,倆娃的關係一定是自己處出來的,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這就是我家寵弟狂魔、護哥迷弟的養成之道。

多子女家庭,孩子吵架是真的,相親相愛也是真的。

只要父母不偏心、別瞎指揮,就是不給手足情添亂。

娃們鬧矛盾,父母不說「大的讓著小的」,簡單一句「發生了什麼」,就能讓矛盾解開一半。

努力做個「端水大師」,給娃同樣的愛,天長日久還怕處不出感情麼?

3

每次看到孩子為大人的不成熟買單,都特別無奈。

你知道,大人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無心的舉動,孩子會記多久呢?

答案是一輩子!

知乎網友bunaone說:

你能想像我小時候,小我11歲的親妹妹出生了,外公外婆帶我們倆。

我看電視就板著臉關掉,妹妹看電視就笑眯眯想看什麼看什麼;

妹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我去吃一口就會板著臉告訴我這是給妹妹吃的;

自己房間的玩具全是妹妹的。

妹妹只負責吃喝玩樂;我卻要洗碗(當然是全家的),洗衣服(我自己的),拖地,學習寫作業。。。

沒做好就會打電話向媽媽告狀,媽媽負責遠程罵我,或者趕回來看妹妹順便打我。

我現在已經27了,說起這些還是會喋喋不休淚流滿面。

我一遍又一遍地和我老公說這些,他可能都聽煩了,可我還是意難平。

誰又知道當時的我還是個小學生呢?

我恨外公外婆,連帶著現在也對妹妹抱有敵意......

她的回答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

孩子並不會因為現在已經27歲,而遺忘那種「偏心」對待的委屈。

也不會因為當年比妹妹大11歲,就比小孩子更容易接受當姐姐這件事。

傅首爾說:當一個孩子不願意去分享爸媽的愛,能不能不要簡單粗暴的被認為「這孩子可真自私」。

當一個孩子手裡有100顆糖,他怎麼會介意分享?

當他手裡只有兩顆糖,又憑什麼要求他大方?

當孩子有情緒,說父母偏心,做家長的是不是該反思,是自己給他的愛不夠多?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把孩子們對父母的關愛需求,生動地比喻成蓄杯,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

希望我們都能做保持覺察的父母,時時提醒自己,別忘了給大寶的杯子盛滿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14ed73dc27d16260eafa09f7d4487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