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孩子是善良?不過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怎樣引導

2019-10-28     天才小寶

周六幼兒園有親子活動,本來帶孩子出去玩的,這樣一來只能去學校了。這次活動很多家長都來了,班裡有56個學生,老師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個娃娃,有很多種類的娃娃,需要孩子們自己挑喜歡的。老師一一的問學生:「天天,你想要那個娃娃呀?」叫天天的小男孩說:「老師,我想要小豬」老師問:「為什麼呀?」天天:「小豬胖乎乎的很可愛」老師又問:「小小,你想要那個呢?」小小回答說:「老師,我想要小白兔,我喜歡他的大耳朵」每個孩子都在爭先恐後的說,自己想要那個娃娃,有一個女孩靜靜的站著,當老師問到她時,她的回答著實讓我驚呆了。女孩:「老師,我也不知道我喜歡那個,他們不要的給我就行」老師:「你沒有喜歡的娃娃嗎?」女孩說:「我也不知道我喜歡那個」老師:「行,文雯真懂事」女孩的媽媽說:「文雯從小就懂事,喜歡事事讓著別人」

爸爸媽媽們聽到這裡議論紛紛,想知道讓孩子懂事的法寶。女孩真的是懂事嗎?答案是錯誤的,像女孩這樣的性格應該是討好型。

討好型人格的人一般是不自信的,做事處處為他人找想,從不顧及自己的感受,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議。討好型人格類孩子經常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經常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他人。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著實令人心疼。

一、「討好型人格」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一般情況下,控制欲強的父母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怎麼說呢?控制欲強的父母,在家裡說一不二,不尊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強烈渴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完全讓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道路去走,逐漸減弱孩子的思考能力。比如:父母覺得女孩子就應該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嫁給一個老實人,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可是孩子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但是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父母的管教下,孩子會失去反抗的慾望,如果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們可能會不開心,自己就是不孝順,那麼孩子就會放棄自己想要的,努力討好周圍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了被父母安排的生活,缺乏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所以家長們為了孩子著想,自己也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改正孩子之前可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父母是討好型人格,孩子多半也會養成討好型人格,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在成長時,學習能力很強,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孩子很多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所以孩子會有樣學樣。長大後人云亦云,認為別人說的都是正確的,成為討好型人格。

同時讓孩子無條件的謙讓的父母,這樣的父母也是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罪魁禍首,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要謙讓,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總是拿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孩子,這雖然沒有錯,可是父母並沒有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要謙讓,什麼時候可以不謙讓,讓孩子謙讓的時候一定要加

一個前提是「該謙讓時謙讓」,什麼是不該謙讓的時候呢?遇到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良性競爭的時候,無條件的謙讓會讓別人瞧不,瞧不起孩子,認為孩子好欺負,而良性的競爭可以促進孩子的雙向進步。

二、孩子形成這樣性格的原因?

01、經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關注

孩子在成長當中,他的人格還並沒有發展好,所以被父母忽略,孩子的人格可能會有畸形的變化。 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關注和愛護,一旦父母沒有足夠的關注孩子的日常,那孩子在這段被忽略的時間裡,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無助感,有的孩子會想辦法讓家長陪伴,有的孩子則是默默承受。因為孩子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漸漸地遠離父母,和父母不夠親近。孩子很可能什麼事都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長期以來孩子會變得討好周圍的人。

02、得不到周圍人的肯定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讚美和肯定,長期以往,孩子就會慢慢的變得自卑。自卑的孩子有的會變得很少說話,有的會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得到父母的認可,便會加倍的努力,成為父母心中期待的未來的自己,這個過程是辛苦的,孩子要放棄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東西,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就算最後會成功,孩子對達到的生活也許並不會感到快樂。

03、受到挫折未能得到正確的引導

孩子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和小夥伴鬧矛盾,考試沒考好……等等。遇到挫折很容易失落、一蹶不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怎麼面對?怎麼處理?孩子在受挫後如果得不到合適的引導,常會失去自信,產生退縮之感,甚至變得越來越軟弱;如果得到合適的引導,孩子則會坦然面對挫折,漸漸培養出對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

三、如何幫孩子改掉「討好型」的善良?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喜好和看法,不敢表達內心的想法,面對別人不敢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等等。別人把好的東西拿走,自己留下壞的,不好的,別人要什麼他不要什麼,別人比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

01、讓孩子懂得拒絕,敢於說不

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懂得拒絕,平時自己有事不敢麻煩別人,別人有事找,一定會幫忙,不論自己是否有事。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勇敢的說「不」,讓孩子學會拒絕。比如:孩子在學校時,有同學找幫忙,幫忙寫作業,家長要幫孩子分析:「第一,你自己的作業還沒有寫完;第二,幫寫作業並不是好事,會害了同學,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你可以跟同學說,你一個人寫不了兩份作業,況且你寫完作業還有其他的事情」

02、讓孩子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孩子為人處世沒有自己的原則,喜歡聽別人的意見,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感受,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觀點,就算有也不敢付諸行動。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忠於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要委屈自己取悅別人,要讓他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能因為別人的一些閒言碎語,就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喪失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變得平庸沒有自己的個性。

03、給孩子「發言的機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喜歡思考,不喜歡發言,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多思考,積極發言,想要什麼,對事情有什麼看法,家長要給孩子發言的機會,父母不要著急打斷。比如說:帶孩子逛超市,買什麼東西由他考慮,取捨由他決定,可以讓孩子挑兩個喜歡的玩具,當然如果孩子拿了兩個類似的玩具,家長可以問他:「為什麼拿類似的玩具呢?買兩種玩具不是更好嗎」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好好地引導孩子。

04、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安全感

大量數據研究表明人的成長的關鍵期是成年前。18歲的第一個6年,也就是孩子6歲前,是孩子一個關鍵成長期,一定要陪伴孩子,給予孩子足夠關注和安全感,這對孩子性格形成塑造,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孩子很小時候家長要給予足夠重視,避免因為家長疏忽孩子情感上訴求,導致孩子缺乏關注和安全感,也會養成討好型人格。人人都需要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大都來自於身邊的人,而孩子的安全感則是來自於父母。所以家長應該擠出自己的時間陪陪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掙錢。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讓人心疼。這種討好型人格,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父母要拿出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陪伴孩子的身邊,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講小故事,平時生活當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zBiI24BMH2_cNUgyU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