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用「雙子殺手」打臉120幀

2019-10-20     叼煙的戈達爾

實在不理解,一部只注重形式,卻空有內容的電影,卻有一堆人在打高分。

如果這部《雙子殺手》不是李安拍的話,不知道大家還會剩下多少同情心。




1.5億美元的投資,外加宣發費用,票房至少要到4億美元才能實現盈利,目測這一次,《雙子殺手》要複製《綠巨人》的失敗了。

李安式的人文性,再一次證明,其不適用於爆米花電影。




老實講,無論是從視覺感官,還是思考深度方面,《雙子殺手》都喪失了一部電影最起碼的標準,那就是娛樂性。

首先,脫胎於90年代的劇本,有很大硬傷,很多情節經不起推敲。尤其是克里夫·歐文飾演的反派,把複製人當兒子養,居然還派他去殺本體,其行為動機真的讓人很迷惑。

在看了那麼多科幻傑作後,如此廉價的故事,已經抵擋不住觀眾挑剔的眼光了。




其次,電影的技術層面,導演想要達到的「真」,和觀眾所期待的「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120幀+4K+3D的制式,標榜著「沉浸式體驗」,但是觀感方面卻喪失真實感,場景方面也有一種廉價感,像在看肥皂劇,也像是在看家電賣場區域的高清展示視頻。




《雙子殺手》挑戰觀眾原有的觀影習慣,帶來的卻是各種電影質感的缺失。

很多人在討論,電影中的機車追逐、地下打鬥、遊艇濺起的水花等幾場戲,但是從感官上面來評判,這些還遠遠不夠,依然讓人昏昏欲睡。


李安:用「雙子殺手」打臉120幀



我們在看一部電影的時候,究竟看的是什麼?——邏輯

以往那些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為了增加觀賞性,還會設計一些符合邏輯的戲劇性場景,何況是一個虛擬的科幻故事。

所以技術再牛,也要服從於敘事。




李安的問題在於,太執著於延續高幀率這條路子,都有點選擇性失明了。

嘗試設計的鏡頭語言,並沒有預想中那麼成功,依然帶著肥皂劇的質感。而受精力有限,自己原本擅長的人文敘事,無形中也被忽視了。




毫無疑問,在「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的選擇方面,原本好奇心就很重的李安,從來就屬於後者。正如他在一次採訪中講到,「不同的電影,應該有不同的方式來刺激觀眾」。

所以,當《比利·林恩》出現的時候,即便觀感方面沒那麼好(像是從一個娃娃屋的窗戶往裡看,一些mini小人物在做過家家似的遊戲),我們依然要持正向的態度。




但是這一次,除了120幀的技術,可供探討的東西真的不太多。電影高幀率的可能性,目前是沒看到什麼未來。

由於之前拍過太多太好的作品,在大家看來,李安的這種行為叫「試驗」不叫「失敗」。 隨便換一個導演的話,估計要被群嘲了。




記得CGI最初走上大熒幕的時候,看起來也很無趣。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首次結合了CGI和真人動作,畫面如下圖所示,觀賞性真的不敢恭維。




所以,一種新技術,在當時留下批評的聲音,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會增加其打磨優質的決心。

如果給《比利林恩》打高分,可以說它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方式。

但是給這樣一部電影打高分,無異於打臉120幀,你讓未來的120幀電影怎麼看?

被時間證明有價值的,應該是《比利·林恩》,而不是《雙子殺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wPzC24BMH2_cNUgHa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