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當然重要!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語文。
作文,在一份語文試卷中占據了30%以上的分數值。每一年的中、高考作文不僅是家長、學生關注的熱點,就是各大媒體也會點評分析作文題目……而且,作文水平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陪伴一生,可以說是終身受益的技能!
作文這麼重要,那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作文?!我們整理了董正鋒和莫金蘭兩位名師教作文的好方法,可以試試哦。
鳳頭:開頭,像鳳頭那樣美麗、精彩、引人入勝。為內容和中心服務,不宜拖沓。應簡潔、利落。
豬肚:主體,像豬肚子那樣充實、豐富的內容
豹尾:結尾,像豹尾一樣有力剛健,比喻文章的結尾應表現力強
在文章的開頭設置一定的疑問,引起讀者好奇,使人想進一步了解事情如何發展,吸引讀者的目光。
一般用在故事、小說或是描寫事件的文章,用懸疑的方法來作為事件的開端,使文章一開頭便引人入勝,引起別人閱讀的興趣。
又叫做「開門見山法」或「直起法」,也就是在文章第一段直接說明題意,點破題目的意思,或是揭露文章的中心思想,讓讀者一目了然,開門見山。
最常用的一種開頭方式,緊扣題目,直指題心,直接說出題目的意思,把中心思想寫出來,會讓文章一開頭如萬馬奔騰,氣勢十足,使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的開頭引述古人的名言佳句,或是中外諺語、俗語、詩歌,用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增加說服力,引起讀者共鳴。
一般用在議論文或是記述文,把自己的想法透過名言佳句表達出來,使文章的開頭顯得有力。
文章起筆用「提問法」,可以讓文章充滿濃濃的情感,就好像和對方見面聊天一樣,非常親切。激發讀者對題目的好奇,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在文章的開頭利用人物的對話,點出主題。這樣的開頭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實性,讓人身臨其境,仿佛進入作者描寫的故事情節。(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一般用在記述文,或是童話、小說。用對話作為文章的開頭,描寫時切勿冗長囉嗦,以免造成文章拖泥帶水。
在文章的開頭利用假設的語氣,反問對方,點出主題,使文章顯得氣勢十足,很有力量。一般用在議論文。
在文章一開篇就採用倒敘的手法來開頭。倒敘開頭,能一下子給人以懸念,讓人(讀者)能急著往下讀文章。
一般用在記述文中,描寫人物或事情的文章。
開頭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比喻法、擬人法、舉例法、對比法、排比法、聯想法....要根據作文要求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寫開頭。
但一定要切記:開頭僅僅是為文章主體服務,力求簡潔,如果開頭一些議論抒情性的話過多,勢必影響中間內容部分的充實,內容就顯得單薄,不夠具體。
新穎的材料能給讀者新鮮感。所謂材料新穎,是指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風尚、新觀點……表現在我們要對現實生活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獨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選他人所未選,描寫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抒發真摯純潔的情感,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新」是作文題材的生命活力所在。
文章材料當以選擇新穎鮮活的材料為妙,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曾經用過的材料就不能再次用了。恰恰相反,舊材料如果經過技術化處理,如轉換視角、延伸拓展、逆向解讀……做到常用常新,照樣讓閱卷老師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考生要反覆斟酌,從眾多的表現角度中選擇一個新奇的角度,挖掘事件最深刻的意義。
一個新穎深刻的主旨需要一個新穎的立意。要注意以下幾點:
變換「角」度
變「角」就是變換一種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會為之一新。「豬八戒照鏡子」,人物常常嘲笑豬八戒的不是,卻忽略了鏡子客觀反映事實的可貴品質。
避「俗」原則
立意時必避俗避熟,忌諱使用通用公式。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
求「異」思維。
比如根據「知足者常樂」翻出「不知足者常樂」,根據「不必班門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門」等等都是求異思維的體現。切記求異並不是求離奇,一旦刻意追求怪異就偏離了人們認知的主流,也將不受閱卷老師歡迎。
在行文的過程中,穿插一組精美的片段,不僅能豐富文章內容,更能讓閱卷老師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審美愉悅,高分自然不言而喻了。
採用一組美詞。例如疊用四字詞,引用詩詞、歌詞、電影經典片段等,這樣能使行文富有情趣和生活氣息。
設置一組美句。比如排比句、哲理句、雙關句、修辭句、名人名言句等,這樣形成的一處亮點可以在瞬間點亮閱卷的眼睛。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要互相照應,特別是在結尾要回應開頭,使文章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不至於因為開頭和結尾相距甚遠, 而使文章相互脫節, 給人以殘缺感。
作文要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想像空間,讓讀者通過聯想和想像去加以補充,從而產生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這種結尾既深刻又發人深省,能夠讓讀者在讀完你的文章之後掩卷深思。
如《父親》一文的結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人天相隔,骨肉永離。爸爸,您在哪裡?您在哪裡?我無語問蒼天,無語問蒼天啊!
在結尾時對全文作簡單的總結,揭示事件的意義,點明題旨,深化中心。
結尾用抒情的語句,闡發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直抒胸臆,情感濃烈,感人肺腑,表達作者的願望和志向,並緊扣題旨,往往能打動讀者,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