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鍾元,2011年出版書籍《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指南》(DFMA)。
2019年11月即將出版《面向成本的產品設計:降本設計之道》(DFC)。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關注「降本設計」頭條號,獲取更多原創產品設計知識。
通往大師的路
不知道各位工程師有沒有碰到這樣的情況:產品開發出現了質量問題,終於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問題解決掉,很開心很興奮,新技能GET,自己的水平又提高了。
但是,下一次產品設計又出現了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質量問題,原來自己在設計的時候忘記了當初的經驗教訓。
這就是總結、反省和提煉能力的重要性。
總結、反省和提煉能力對工程師的成長很重要。如果工程師不會總結、反省和提煉,那麼就不會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也不會從過去的成功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在這種情況之下,新的產品開發就是重複過去產品開發的故事,只會增加工程師的經歷,而不會增加閱歷。
只有不斷的總結、反省和提煉,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沿著「菜鳥-->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資深工程師--專家-->大師」的路徑,一步一步成長為大師。
通往大師的路沒有捷徑,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技巧,我覺得以下幾點最關鍵:
1)動手寫下來
2)融入自己的思考
3)融入眾人的思考
4)反省讓你成為專家
5)提煉讓你成為大師
1. 動手寫下來
當工程師解決一個問題之後、當一個產品開發項目完成一個階段之後、以及當一個產品開發項目完全完成之後等,馬上就進行總結、反省和提煉。不是在心裡進行,而是動手寫下來。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第一次動手寫下來的總結、反省和提煉可能存在很多錯誤,可能會有很多不完美,沒關係,動手寫下來是最重要的。
這是我工作後第一個產品開發(台式計算機機箱)的總結、反省和提煉。現在看上去有些語言很幼稚,簡直不忍直視,但這畢竟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寫下來的模式不限,WORD、PPT、微信公眾號、甚至記事本等等都可。當然,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是更好的。
2. 融入自己的思考
總結、反省和提煉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不能是記流水帳的形式,單純記錄流水帳意義不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會發笑。很多人顯然曲解了這句話的本意。
不必擔心上帝的笑聲,他的笑中飽含著理解與信任。只有當人類的任性與自私還在他的掌控之中,只有當人類的所思所想並不是在毀滅自身的存在,只有當人類不斷反思自身的弱點並且努力去發現人性中美麗的光芒,上帝才會發出如此喜悅的笑聲。或許人類停止思考,上帝就會震怒。
--米蘭·昆德拉
而工程師一旦停止思考,老闆可能就會暴怒。因為工程師停止思考就意味著產品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反反覆復的設計修改,造成模具費用上升、生產線費用上升、產品成本大幅增加、產品出現大量品質問題、產品上市時間延誤等等。公司不掙錢,最後買單的永遠都是自己。
融入自己的思考就意味著必須多問自己很多很多問題:
- 當初為什麼這樣設計?
- 當初為什麼沒有想到另外更好的辦法?
- 現在的解決方案是最好的方案嗎?為什麼?
- 還有其它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 下次再進行產品開發時怎麼樣才能做的更好?
- 怎麼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
- 終極思考:怎麼避免所有的問題發生?
3. 融入眾人的思考
融入個人的思考還遠遠不夠。因為個人的經歷和閱歷非常有限,如果僅僅是個人的思考,那麼就很難保證不發生錯誤。千辛萬苦思考下來,得到一個錯誤的結論,這是需要避免的。
在思考的過程中,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融入更多人的思考。這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判斷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隨時把眾人的思考,吸收,並為己用。
所有,在思考的過程中,針對發生的問題等,首先需要多多去詢問身邊的高手、以及去網絡上搜索查詢相關問題的所有資料,看看別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從哪個角度解決這個問題,別人的思路是什麼,我解決問題的思路又錯誤在哪裡等等。
4. 反省讓你成為專家
為什麼我不僅僅說總結能力,還額外增加了反省和提煉能力呢?
網絡上關於總結的解釋: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
可以看出,總結也提到了教訓,但僅僅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得出教訓只是第一步,還必須進行深刻的反省: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教訓?以後要怎麼避免?
只有深刻反省,之前犯過的錯誤才不會再犯。這就如同一個錯題本,長期下去,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依靠經驗積累,形成一個知識庫,至少可以在某一個產品類型上成為專家級別的工程師。
在我過去的產品開發經歷中,對於產品的可製造性和可裝配性問題,同樣的錯誤曾經犯了兩次,這是我不能容忍的。通過深刻反省和思考之後,我總結出必須使用DFMA檢查表來杜絕這類錯誤的發生。詳情參看《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指南》最後一節。
5. 提煉讓你成為大師
提煉是在吸收眾人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體會,不斷總結、歸納、反省、挖掘、棄蕪求精,最終形成一套以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下面以「九大防錯設計指南」為例來說明我是如何提煉的。
「九大防錯設計指南」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第一次把防錯的重心從製程防錯轉移到設計防錯中來。這九大防錯設計指南看上去很簡單,卻一次次被證明非常有效,在我曾經培訓和諮詢的公司中,如果不用這設計指南,粗看他們的設計似乎都很完美。但是,傻瓜式的、一條條對照設計指南,可以發現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如果你不信,可以用這九大設計指南去檢查自己的設計。
「九大防錯設計指南」就是我通過實際工作中案例,一個一個指南、一步一步提煉出來的。在我之前,在網絡上可能已經存在了關於防錯設計的一些初步思路,但是沒有人真正把它系統化、邏輯化、簡單化和傻瓜化。
下面這個案例中,兩個鎖扣支架很相似,操作人員不小心總是會裝錯。我就提煉出「防錯設計指南#3:合併相似零件」,把兩個相似零件合併,既可以防錯,還可以節省一套模具成本。
下面這個案例中,兩個鎖扣支架對稱,操作人員不小心也是會裝錯。我就提煉出「防錯設計指南#5:設計對稱零件、提高零件對稱度」,把零件設計成左右對稱,這樣既可以用在左側,又可以用在右側,達到防錯的目的,還可以節省一套模具。
寫在最後
通往大師的路註定不是一條平坦的路,一路充滿艱辛,我也處在探索的過程中。但是不管如何,先動手行動起來,這正如我寫公眾號的歷程,當初我的目的只是單純分享我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但是寫作過程往往伴隨著更多的資料搜索、更多的思考、以及更多的總結、反省和提煉,我對產品設計的理解似乎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謝謝閱讀—
關於作者: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v3ioG4BMH2_cNUgPhDP.html
鍾元,2011年出版書籍《面向製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指南》(DFMA)。
2019年11月即將出版《面向成本的產品設計:降本設計之道》(DFC)。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關注「降本設計」頭條號,獲取更多原創產品設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