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陽朔:養殖戶的脫貧致富經

2020-05-04   新華社客戶端

貧困戶陸大宇和父親正在捕撈小龍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南寧5月4日電(記者黃慶剛)清晨,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龍門村43歲的貧困戶陸大宇騎車趕往離家不遠的蝦塘,準備起網收蝦。

「最近我每天早上都來收蝦。今天可以收20多斤,收入有500多元。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預計今年收入仍有增加。」陸大宇說,小龍蝦養殖可以從2月持續到10月,已經成為他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2017年1月,陸大宇的父親突發疾病,手術後每月仍需近千元的藥物治療費用。同年4月,陸大宇意外摔倒,多處骨折,因病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體內還留有幾顆鋼釘,但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幫扶幹部鼓勵我養殖小龍蝦,還幫忙申請貸款。小龍蝦養殖對體力要求不高,生產周期短,而且我家就有水塘,在家搞產業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陸大宇說,在當地政府扶持下,他2018年獲得5萬元貼息貸款,當年3畝蝦塘的收入超2萬元。

2019年,嘗到創業甜頭的陸大宇把蝦塘面積擴大到5畝,通過精心管理,蝦塘收入達4萬多元,加上妻子外出務工和政府產業補貼,一家人全年總收入超過8萬元。

「產業就是定心丸。小龍蝦養殖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陸大宇說,疫情期間,政府主動幫忙對接酒店,還通過網絡渠道幫助解決銷路問題。從2月19日至今,他共賣出400多斤小龍蝦。

在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貧困戶陸大宇和父親正在展示自家養殖的小龍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疫情期間,廣西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大產業扶持與培育力度,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由依靠「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

在陽朔縣福利鎮洞心村,6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黎平桂從未想到,他能在疫情期間開啟養殖創業之路。3月20日,黎平桂收到當地養殖示範基地500尾愛心魚苗,開始個體水產養殖。

「除送魚苗外,他們還給我傳授養殖技術。現在有了產業,心裡很踏實。」黎平桂說,家庭經濟來源單一,小規模水產養殖不僅讓他多一份收入,更多一份信心。

疫情期間,廣西積極支持貧困農戶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經營」等「四小」產業,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利用以獎代補產業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及時恢復和發展產業,拓寬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