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1號升空已50年,一首毛主席戰後寫的詞,緬懷偉人!

2020-04-24     中華詩詞彙

50年前的今天,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它測量了衛星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並進行了軌道測控和《東方紅》樂曲的播送,向全世界人們展示了中國的崛起,而一首悠揚的《東方紅》也傳遍了世界的角落,「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毛主席在一場勝仗之後所寫的詞,全詞如下: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5年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傍晚時分,紅軍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此戰意義重大,詩人在戰鬥結束不久便寫下這首蒼茫豪邁的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西風猛烈,長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飛,一陣陣鳴叫,霜花滿地,殘月在天。詞人開篇「西風烈」,氣勢如虹。海拔幾千米的雲貴高原,西風猛烈,身處遼闊無際的高原,大雁的嘶叫聲變得更加清晰。詞人循著大雁的叫聲向四周望去,卻看到晨月當空,霜降四野。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天將破曉,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軍號聲聲沉鬱低回。隨著月光瀉下來,行軍路上,馬蹄聲聲碎,軍號聲聲沉。

「霜晨月」也有著另一種理解,可以理解為早晨的月光如霜一般,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似。但是,無論此處是月光、亦或是霜,所展現的意境卻是相同的。

詞人上闕描寫了自己所見之景,蒼茫遼闊的雲貴高原上,西風呼嘯,大雁展翅,一輪清月瀉下月光,鋪滿整個高原。紅軍戰士們趁著月色,冬夜行軍,隊伍蜿蜒向前,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景色宏偉的行軍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要說婁山關堅硬如鐵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

「雄關」是指的婁山關,位於貴州遵義北大婁山的最高峰上,是貴州北部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婁山關地勢極為險要,《貴州通志》說它「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處天險,此處戰役關係著紅軍的生死存亡。

詞人沒有描寫戰鬥的場面,反而側面從「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關隘的艱辛。「鐵」沉重、堅硬,用「鐵」將「艱辛」表現得更加傳神、真實,「漫道」二字更是表現出了詞人的豪邁情懷。

「而今邁步從頭越」,因為戰鬥取得了勝利,雄關已經被打通,因此可以邁步、大步向前。「從頭越」,如同破繭而出的蝶,包含了無數戰士奮發突破的豪情。雖然過去隊伍經歷了一些挫折,但是從今日起,我們將踏平險阻,勇往無前!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濤,夕陽鮮紅,像血的顏色。詞人最後已寫景收尾,卻包含深深的感情。詩人繼續遠眺,看到連綿不覺得蒼山、看到如血般的殘陽。「殘陽如血」與「真如鐵」相呼應,詞人通過這一描寫展現了戰士們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

上闕寫景,描繪清晨之景;下闕寫景,描繪夕陽之色,看似突兀,實則不然,因為從清晨到黃昏正是戰士奮勇殺敵的時間。詞人全詞都未正面寫戰鬥,卻處處暗示戰鬥的艱辛,從「真如鐵」,到「清晨之景」與「黃昏之景」的跳躍,無一不顯示了戰鬥的艱辛。

一天激戰,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岭,而紅軍的旗幟在烈烈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

縱觀全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景中有情,情中帶景,情景交融。全詞基調更是雄偉悲壯、氣勢如虹。全詞不僅勾勒出了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更加表現出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與英雄氣概,令人讚嘆!

大家覺得這首詞如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mJUuXEBfwtFQPkdHi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