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盲盒火了,背後還是「宇宙牌香煙」的套路

2019-09-21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正所謂,一時入坑一時爽,一直買買買一直爽。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新經緯

作者 |陳禹潛

「我們還準備採取有獎銷售的辦法咧!你存我一套圖案,可以上我廠領取20寸彩色電視機一台……我預計今明兩年呀還不會領走咧!咋回事呢?我每套都少印三張。」

當馬季在1984年的春晚開這個腦洞時,肯定想不到,35年後,總點不著的「宇宙牌香煙」換了個叫「盲盒」的馬甲,瞬間火了。

插敘一段科普下。盲盒,顧名思義,就是買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買完拆開始見「廬山真面目」的盒子,裡面裝的是呆萌可愛的人偶玩具,也就是手辦。

盲盒有多火?數據顯示,閒魚上的盲盒交易已形成了千萬級的市場。過去一年,僅某交易平台一家,就有30萬人在上面交易盲盒,爆款從59元漲至2350元,漲了39倍。一對夫婦,4個月內在盲盒上花了20萬;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買盲盒花了70多萬。某盲盒產業「推手」一年賣出400萬個公仔,半年營收1.6億,凈利超2100萬元。至於罕見的「隱藏款」,就更容易炒出天價了。在閒魚上,單個網紅產品Molly的盲盒隱藏款達到了動輒上千元,而其原價僅69元。

二手電商平台的盲盒售賣情況

盲盒,儼然成為很多人戒不掉的「毒」。

想想也不難理解。多數盲盒價格就幾十塊錢,買得起;第一次買是出於好奇,因為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啥,大大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此後買就是收藏癖和占有欲在起作用,為了湊齊一個系列或者執著地想買到某款心愛的。

每一位消費者其實都有潛在的收藏癖好,盲盒「成套」的特性,也讓消費者一旦買了一個,就忍不住為了湊齊一個系列,至少購買12次。更何況還有隱藏版的加持,更助推消費者的購買慾。

還能怎麼辦,只能在這種交易原則和炒作的喧囂里乖乖奉上錢包咯。正所謂,一時入坑一時爽,一直買買買一直爽。

不過,80、90後們或許會會心一笑: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收集的乾脆面卡片的翻版嗎?時光拉回到泛黃照片質感的學生時代,誰還沒有過這種經歷?很多品牌的乾脆面,都會在每袋裡藏有一張水滸一百零八將其中一位的卡片,全部集齊就能「縱享大禮」。收集的精心和中獎的僥倖齊飛,往往讓青蔥年代的80後、90後欲罷不能。

盲盒自動售貨機

只是,當乾脆面的塑料紙「啪嗒」作響時,零花錢就飛入小賣部老闆的錢包了;在「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咒語」里,同學們漸漸喪失了買早飯的「財力」。時至今日,我仍然沒能夠集齊一百零八將里最後剩下的「四大奸人」,只能坐擁數十張武松「望奸興嘆」。不知道商家是不是也從馬季的相聲里獲得了「少印三張」的靈感。

從集乾脆面卡片到買盲盒,不同的是場景從小賣部轉移到了各大商圈裡的自動售賣機,相同的是集齊「四大奸人」和抽中「隱藏款」技能同樣難以達成,但商家控制乃至人為造勢營造商品稀缺以盈利的商業套路,確實經久不衰。

心理學家斯金納曾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人類在看到可能的報酬面前,往往會有難以控制的重複行為。重複買盲盒,是一種行為習慣,也是一個心理陷阱。盲盒的價格被炒上天,又會進一步刺激一些被炒高了的價格而吸引的買家進場,如此循環往復。最後,多數人的結局必然是,錢大把大把花了出去,還是沒能夠抽中稀有的「隱藏版」,而商家和早期甩盤者賺得盆滿缽滿。

買盲盒是個人自由,也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這是消費品愈發多樣、消費方式迅速更新的時代,賦予人的福利,無可厚非。但作為消費者,有時也該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收集這麼多的玩偶?

如果喪失了理性,被消費主義的沙子迷了雙眼,就真應了一句話:自古錢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 編輯|甘瓊芳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eO7UW0BJleJMoPM7Q_C.html